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3: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南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
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
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前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
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
动与史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精、湘、闽、季、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
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
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
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
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的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
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
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中
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
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
书薄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
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
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无一体的历史进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清代的语言生活如同《五体清文鉴》所展现的那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其中汉字是当时文书行政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 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汉字的前身,其时代的上限是商代后期。不过在这之
前,文字已经有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业已发现了有关中国文字起
源的大量线索。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中一部分只是符号,另一部分则应视为原始文字。
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符号与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判定和区别。然而无论如何,像吴县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个符号,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成
行陶文,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襄汾陶寺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文字,是字也很难否定。
我想重复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样的汉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发现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汉字。
(摘编自李学勤《汉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足(3分)
A.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了解先民的最早的文化“密码”,是祖国汉字的源头和文化的根脉。
B.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交际的尴尬局面,秦朝时实行的“书
同文”制度,促成了国家的统-
C.有些方言在口语方面差异较大,阻碍了人们交流,但汉字可以“通古今,达四方”,让人在书面语交流方面不受影响。
D. 古代少数民族都习用汉字,而匈奴、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更是比照汉字形貌特征
和构造原理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岩石、器物上的图画符号和甲骨文,旨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以证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B.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其中对比论证涉及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对比以及英国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对比。
C.材料一整体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汉字的重要作用;就行文顺序而言,全文基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进行论证。
D.材料一中,“确有可能”“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是字也很难否定”等表述,措辞精准,恰如其分,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被称为“多事之邦”,中国历史被称为“多事之秋”,战事繁多冗杂且蔓延不绝,却分久必合,这与汉字的特性不无关系。
B. 欧洲自古以来不缺政治狂人和军事狂人,比如凯撒大帝、拿破仑等,却终究不能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与语言文字的不统一有关。
C. 汉字的发展变化大体上是不断进步,日益文明的:但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简化繁体字,让汉字流于简单而丧失深义和美感。
D.由材料二不难看出,李学勤先生治学严谨,对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焦点问题,有深刻研究,也得出了不容置疑的结论。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汉字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特点。(4 分)
5.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观点,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都有论述。你认为双方观点有什么异
同 请简要说明。(6分)
(二) 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还魂草【注】 巴金
第一封信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
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利莎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
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
看,好不好 ”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她抿着嘴笑。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 ”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
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
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
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
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
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纯洁、善良、友爱等等,
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
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 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着
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 他们不也是
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
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
永不熄灭的明灯。.....
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
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
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
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
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
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第五封信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
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
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
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 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
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
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
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
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风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
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
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 有什么用 ”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
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白己的见闻创作的一
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魂草的故事在文中有两个版本。“我” 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感动;“我”又作为讲述者,用还魂草的故事去温暖他人。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上,“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的暴行。
D.小说结尾处,“不能再开口”“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百姓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也有因无法帮助利莎救活秦家凤的惭愧。
7.关于文中的人物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是收信人,是“我”的倾诉对象,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写给“敏”
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的思考。
B.小说中的“我”呵护童心、珍视友情、豁达乐观,通过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光明的理想世界充满向往。
C.文中两个小女孩和还魂草中两个孩子都有善良、友爱的特点,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秦家风父亲长亲后的痛哭,体现出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利莎妈妈给利莎戴上蝴蝶结,又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8.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主题阐释,在一定程度
上要通过重复出现的情节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注脚,请找出相关情节,
并分析作者这样叙事的目的。(6分)
9.上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创作历程时,特别提到在抗战作品中创作了“看不见英雄的
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已肚里火似的东西”,并“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 分)
(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 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 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 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②, 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架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 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 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虞。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 ”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见M弟N相O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 “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香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4分)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 趣说之,不解则死。(4 分)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3 分)
(二)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题共6小题,18分)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统治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简化
D.却宾客以业诸候 却,拒绝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吾与点也
B.乃夜驰之沛公军 牛何之
C.百姓之不见保 冀君实或见恕也
D.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终苟免而不怀仁 骊山北构而西折
D.虽董之以严刑 至丹以荆卿为计
18.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延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夫晋,何厌之有 D.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为甘肥不足于口与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亚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20.下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通常译为“旧例”,即“过去的做法”,也可译为“旧事”,即“过去的事”,《六国论》中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属于第.二种译法。
B.通迤,也写作“迤逦”,意为“连续不断”。《阿房宫赋》中的“弃置通迤”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迤逦不想来到沧州”都是这个意思。
C.童生,也称童子,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都称“童生”,这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童子六七人”意思不同。
D.休,有“喜庆”“福禄”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即取
这个意思,这和成语“休戚与共”中的“休”意思相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开篇中说道,因为“ , ”,所以这次详细说明变法的缘由,希望可马光原谅自己。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是事业成败关键的两句是“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六国的赂秦行为的句子是
以此来论证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危害。
(4)《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想让孔子评价一下另外三人的人生理想,而孔子却只说“__ ”,并没有正血回答。
(6)《登岳阳楼》中,“ , ”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写出了它浩瀚壮阔、无比恢宏的气象。
(7)《桂枝香·金陵怀占》中慨叹历史一去不返,表达词人吊古伤今情怀的诗句是“ , ”。
(8)《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张孝祥宦海后心志不变,与“一片冰心在玉壶”异曲同工。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或活动时为了表达自已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的文稿,是演讲稿的一种,遵循演讲稿写作格式。
2023年8月,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将迎来又一届高一新生。 对于新生和新生家长来说,
成为高中学生和成为高中学生家长都是“人生第一次”。 为了能让他们尽快了解、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组织了面向全体高一新生及 其家长的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33.33%高中经验值”。你作为高二学生代表将在活动中发言,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明确文体,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