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15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
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
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
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3小题,15分)
文本一:
蔡文姬
郭沫若
①(南匈奴,左贤王的穹庐、仲春的早晨。穹庐设在舞台一侧,门外张彩棚,下铺地毯,设各种必要用具。四周有障屏竖立,间隔成一区域,当隅处每有缺口,与外通。背景可适当布置胡中景物。时闻马嘶声。)
(蔡文姬,胡装,其装束如维吾尔族。独自一人在彩棚下徘徊,形容憔悴。一时又高兴,一时又有愁思不决之状。事实上她已三天三夜不睡觉。)
蔡文姬: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
②(胡儿伊屠知牙师,佩弓,腰悬箭束,自穹庐对侧跑出。)
胡儿:妈!(向文姬跑去)
蔡文姬:(停步)呵,伊屠知牙师,你一早到什么地方去来?
胡儿:我去打兔子来,我听见好些人在说,妈,你就要回汉朝去了,是真的吗
③(蔡文姬迟疑,叹气,掩泪……)
胡儿:(拥抱其母)妈,你在哭吗?你为什么要哭呢?回汉朝去不是好事吗?你不是经常说,要带我们回去吗 我是很高兴的啦!
蔡文姬:(索性哭出声来了)伊屠知牙师!我的儿!(抚抱胡儿,泣不成声。有一会,才哽咽着说)娘这几天一直没有告诉你。汉朝的曹丞相派遣了专使来,要把娘接回去,送来了很多的黄金玉器、锦缎绫罗。单于呼厨泉大人已经答应了。我已经考虑了三天,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娘就要做最后的决定啦。
胡儿:妈,你还没有决定吗?你决定了吧,带我们一道回去,把爹爹,把四姨婆也一道带回去!
蔡文姬:娘是很想回去的。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你外公、外婆的坟墓在长安,娘只是十二年前,在来匈奴的途中去扫过一次。娘也很想回去扫墓。特别是你外公有不少的著作,经过战乱遗失了,回去我想总也可以收集得一些。娘十二年来都这样想,可是总得不到回去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娘当然是喜出望外的!
胡儿:那么,你为什么不赶快做出决定,把我们一道带回去呢 我多么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看看黄河,看看长江,看看东岳泰山呵!
蔡文姬:(徐缓地)能够回去,我是很高兴的。十二年来,我认为无望的希望竟公然达到了。但是,儿呵,娘要回去,……(欲言又止,终于决绝地说出)却又不得不丢掉你们!
胡儿:(惊愕)怎么 妈,你说什么
蔡文姬:(悲痛)娘要回去,就不能不留你们在这儿,留下你和你的妹妹。
胡儿:那怎么行呢?妈,难道你不要我们了吗
蔡文姬:不,不是!是你父亲不放你们走,他甚至于不想让我走。
胡儿:那怎么行呢?我要和爹爹闹。
蔡文姬:我已经和你爹爹谈了三天了。我说,儿女让我带回去,没有母亲的儿女是很可怜的。他说,不行,你是汉人,我可以让步,让你走;儿女是匈奴人,我不能让步你不能带走。
胡儿:(愤愤然,又含着眼泪地)爹爹这样不讲道理吗?匈奴人和汉人不是一家人?
蔡文姬:儿呵,你还小。你爹爹是爱你们的,他不放你们走,你也不能怪他。
胡儿:哼!我是妈妈的儿,那我要跟着妈妈!我要跟着妈妈!……(赵四娘抱着胡女由穹庐中走出。)
胡儿:(回头向赵四娘纠缠)四姨婆,你知道吗?妈妈要回汉朝去了,爹爹不让我们一道去!
赵四娘:你也知道了吗?你妈和我这几天正为这件事伤心啦。
胡儿:四姨婆是不是也要回去呢?
赵四娘:我吗,我是想回去的。伊屠知牙师呀,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一个人谁也要思念自己的故土。……但是,我已经想了三天,昨天晚上我同你妈妈讲明白了,我要留下来。我留下来照顾你们兄妹俩,让你们的妈妈好安心地回去。
(胡儿放声大哭,叫嚷着要跟妈妈一道回去。文姬、赵四娘也眼泪涔涔。)
蔡文姬:四姨娘,我,我,我不想回去了。我们一道都留在这儿。
赵四娘:(苦笑)那,那,那你就太溺爱了!文姬!你应该安心回去。你的儿女,由我在这儿抚养,我保管把他们抚养成人,并且要教他们学好。有我在这儿,你安心,就和你自己在这儿是一样。
胡儿:我要跟着妈回去,四姨婆你也一同回去!(啰唣)
赵四娘:这是没办法的,你爹爹左贤王执意不肯让你们走。他甚至于还这样说,如果要把你们带走,连你妈妈他也要让她活不下去!
胡儿:什么,他要杀妈妈 赵四娘:他是那样说的。他说,你妈妈是汉人,一定要走,他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如果把你们带走,那他就要把你们统统杀掉!
胡儿:(愤恨)什么,他要把我们统统杀掉亨!我要去和他闹!(作势欲下)蔡文姬:(一手挽住他)伊屠知牙师,你不能那样,你怎能和你爹爹闹呢?他不肯放你们走,也是由于爱你们。……他虽然那样说,但他对我们是好心好意的。
胡儿:那么,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回去呢?
蔡文姬:你还小,你还不懂,你爹也上年纪了。他说过,如果让你们也走,他会活不下去。
胡儿:我们劝他一道走嘛!
蔡文姬:(不禁苦笑)不行的,那是办不到的事呀!
赵四娘:(插话)伊屠知牙师,你要知道,就跟你妈妈想回汉朝一样,你爹爹是不想离开匈奴。这是一样的道理。
胡儿:四姨婆,那你为什么不回去 赵四娘:我不是说过了吗?我是爱你们,也是爱你们的妈妈。我要让你们妈妈把我爱故乡的情感承担回去,我要让我自己把你们妈妈爱儿女的情感承担下来。我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年纪已经老了,我如果能够把你们抚养成人,在我就心满意足了。
蔡文姬:四姨娘,二十年来我们形影不相离,你比我亲生的母亲还要疼我,我怎么能够再把做母亲的责任加在你的身上 唉!我回去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赵四娘:(含谴责意)你总爱那样说!以你的才华,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呵,我告诉你,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但我至少还想再活十五年,我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抚养成人,由他们的一代,来代替他们父亲的一代,一定要看到匈奴和汉朝真正成为一家。
(节选自同名话剧第一幕,有改动)
文本二: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包括人物内心的矛盾。戏剧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能够突出展现这些矛盾冲突。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 ”作为开场,既表现了蔡文姬当时矛盾的心理,同时又能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
B.胡儿有着好奇、多问的天性,他不停地向蔡文姬和赵四娘提出问题,故事情节也正是通过他的一个个问题,不断地向前发展。
C.赵四娘年事已高且故乡没有亲人,而蔡文姬对她有恩,因此她决定留下来照顾蔡文姬的儿女,这样也能让自己将来老有所依。
D.胡儿能说出“黄河”“长江”等中原地名,可以看出蔡文姬经常对他讲述起故土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蔡文姬对故土的思念。
5、舞台说明是剧本不可缺少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画线的三处舞台说明的作用。
6、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内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11、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自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描摹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诗人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内心满足。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3、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刘义隆出师伐北魏的典故,批判了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的行为。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苏轼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五、语言表达(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淄博烧烤是怎么火起来的
情怀的确可以掀起潮流,但我认为如下这些因素可能才是支撑这股热潮的物质基础。比如淄博相对低廉的物价,比如淄博的地理位置处在山东的中部,从济南乘坐高铁到淄博,仅仅需要半小时。而更具决定意义的内因是,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如今正迫不及待需要一次出围的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和绝大多数老工业基地一样,淄博也面临着转型的紧迫压力。
在这一次的淄博烧烤热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小炉子、卷饼、小葱和蘸料,更是淄博官方的主动和真诚。当地不但开通了烧烤专列,还让文旅局长轮番推荐,当地执法部门更是对商家①_______,不可出现宰客现象砸了口碑。因为对于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而言,这可能是留给他们为数不多的突国机会了。在这场熙熙攘镶的热闹中,我甚至觉得当地政府有某种” ②_______式的决绝意味。
所以,淄博烧烤考的是什么?
一场比赛有上半场和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考的是地方政府的诚意和当地的民风,考的是能不能把人气聚拢起来,那么我想广大网友的千里打卡,已经说明问题,质朴无华的淄博在上半场赢得了碰头彩。但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下半场。人气有了以后,如何③_______转化成生产力才是接下未要做的重点文章。
淄博政府显然已经在积极“备考”。淄博烧烤最初是被大学生带火的,淄博也将“先手棋”放在了留住青年人才上。当地政府除了出台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还趁机推荐淄博的陶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画框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国维从审美感发的角度,将境界分为实境与虚境。他认为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机统一。此说既融汇了十九世纪西方“理想”与“写实”两派的文学创作理论,又结合了盛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同时与“为理想派”“为人生派”两大新文学创作潮流相契合。可见,其理论既有对西方理论的借鉴,①_____________。
诗境的构造方式,从创作手法来看,亦无外乎王国维所说的两种:②_____________。所谓写境,偏重写实,合乎自然者多,是作者通过对自然或人生忠实地描写或再现而创造出来的意境。作者极重视客观的真实,极逞状物写景之才力求摄自然之魂魄或神理,随物赋形,“与花鸟共忧乐”。③_____________,作者用想象、虚构、夸张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符合作者理想或情感的图景。造境与写境的分别,就像是“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分别。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18、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写境”的特点( )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D.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六、材料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地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①独特的构成: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
(二)、4、答案:C
5、答案:①第一处交代背景环境,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出故事。
②第二处凸显人物形象,表明胡儿的身份,为后文人物的行为表现和情节推进做铺垫。
③第三处表现人物心理,揭示蔡文姬当时矛盾的心理,渲染凄苦的氛围。
6、答案: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蔡文姬欲带儿女回汉,而左贤王不允许其带儿女回去。
②人物内心的矛盾:蔡文姬渴望回归汉朝,但又舍不得自己的儿女;赵四娘渴望回乡,却难以放下对胡儿兄妹的照顾。
③有限的时空:本场戏剧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左贤王穹庐内,且时间较短。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1)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
(2)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
11、答案: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
②忠正敢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
【参考译文】
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关系,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阆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淳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二十七年,苏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三、诗歌鉴赏(8分)
12、答案:B
13、答案:①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
②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
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四、默写题(6分)
14、答案:(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五、语言表达(28分)
(一)、15、答案:①千叮万嘱/三令五申/谆谆告诫
②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背水一战
③顺水推舟/顺水推船/因势利导
16、答案:句子修改为:除了趁机推荐淄博的陶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当地政府还出台了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的政策,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
(二)、17、答案:①又有对中国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②写境与造境;
③所谓造境,偏重虚构,合乎理想者多。
18、答案:A
六、材料作文(60分)
19、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有人认为“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一件事是对的,外在的回报就感觉没有那么重要。那么,相应的内心价值判断在他看来应该更重要。他认为一件事是否是“对“的,比它是否“有用“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决定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外在的回报就是次要的了,即使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会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满意,但求心安,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观点在某种条件下也是偏激的,“不是……而是……”的二选一太绝对,因为我们人生时光有限,如果做事都不求“有效果”,那么社会则无前进的基石。因此考生应对这句话辩证看待,全面思考,要认到做一件事既不能完全忽略“效果”,也不能过于功利,而是应坚定理想信念,在朝着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过程中,成就坚持的意义。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持的内涵,为何坚持,坚持有用与坚持正确的辩证关系,如何坚持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如果能够把“效果”和“正确“统一起来当然完美,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那么坚持做正确的事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层次。在论说“坚持正确的做法“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明知移山这一举措可能收效甚微,但依然执着地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最终感动天神,以此论证唯有坚定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并百折不挠地坚持,就会收获结果。也可以引用《老子》中“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名言,论证做事不能单纯地“唯效果论”,更应认识到“坚信正确”的力量。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正确“先行,兼顾“效果”。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3.因为坚信,所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