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3:4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浑源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12分)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 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3小题,18分)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关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二万分之一大小。好在几百年前终于有人发现了它们,这个人就是来自荷兰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一生的嗜好就是磨镜片,在他屋子里存着好几百架自制的显微镜,他天天在镜头下观察各种微小东西的形状。有一天他研究自己的齿垢,忽然看见好些微小的生物在唾液中游来游去,好像鱼在大海中游泳一般。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细菌。
我们起初以为细菌没有“衣服”,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英膜”。这种衣服的成分是“蜡”,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很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就融化了。细菌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游弋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也就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英膜杆菌”“结核杆菌”及“肺炎球菌”三族的衣服穿得特别厚,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们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们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一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直到吃得精光为止。它们中有吃荤的,也有吃素的,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荤素兼吃的,也有的细菌荤素都不吃而去吃空气中的氮,或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砸硝酸盐、一氧化碳等。更有专吃死肉不吃活肉的腐菌和专吃活肉不吃死肉的病菌。一些平常住在水里或土壤里的细菌,到了人或动物的身上就容易被饿死。结核杆菌及鼠疫杆菌等这些穷凶极恶的病菌就很调皮,它们离开寄主之后,又能暂吃别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在吃的方面,细菌还有一种和人类差不多的脾性,就是太酸的不吃,太成的不吃,太干的不吃,太淡而无味的也不吃,大凡合人类胃口的也就合细菌的胃口。所以人类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想不到它们也在那里不露声色地偷着吃。
多数细菌的住是和食通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越广,它们住的区域也就越大。而且有些细菌可以随风飘游,这样,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各地了(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特意坐气球到天空去寻找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多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的细菌都是将土壤作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中住有近1亿个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还有一种细菌叫作“爱热菌”,在温泉里也可以存活。
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1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是2微米的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1小时之内走过18厘米长的路程,这一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发现苍蝇附在马尾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心想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这样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虱就成了它们的火车,鱼蟹蚝蛤就成了它们的轮船,它们便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把人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个人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摘编自《细菌世界历险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菌体积非常小,我们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直到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才发现了它。
B.细菌的表面有一层蜡制的“荚膜”,“荚膜”在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后更易被看清楚。
C.住在土壤里的细菌非常挑食,它们到了其他地方后,就会因缺少适合的食物而饿死。
D.有些细菌尽管身上长着有助于它们飞奔的鞭毛,但仍需借助外力才能进行长途旅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例如病菌和腐菌有不同的食物喜好,病菌喜欢吃活肉,腐菌喜欢吃死肉。
B.科学家发现爱热菌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不仅能够在肮脏的粪土中生存,还可以在氧气稀薄的高空和温度较高的热水中生存。
C.许多细菌的住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水中如果有食物,它们能够以水为家,动植物身上有食物,它们也能够以动植物身体为家。
D.文章以总分式结构展开,开篇提到细菌和人类一样也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接着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逻辑清晰。
6、一篇好的科普文的用语在追求严谨准确的同时,还应以读者为中心,既要让读者易于理解也要让读者产生兴趣。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这一用语特点的?请结合文本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孝武初,徽以洛阳兵难未已,遂间行入关见文帝。文帝与语,奇之。以徽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节选自《北史 申徽传》)
7、下列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B.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C.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D.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
8、下列是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官职名,秦朝时设置,汉朝时指监察郡县的官员,晋朝时指郡的行政长官。
B.表,我国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主要表达臣子对君主的请求、希望和建议。
C.豪右,指西汉时占有大量田产的豪门大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D.稔,因古代谷物成熟期多为一年,故有“年”义,“犹望一稔”中的“稔”即此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徽为人忠义,品质高尚。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洛阳时,只有申徽去送别;河桥之战不利时,近侍官吏逃散,只有申徽不离左右。
B.申徽有勇有谋,刚毅正直。他受皇命秘密捉拿刘彦,仅率领五十轻骑前往瓜州,先礼后兵,秉公执法,直斥刘彦诸多罪状。
C.申徽博学多才,稳重谨慎。他喜学经史典籍,当时国家很多文书都出自他之手,同时做事深沉细密,皇帝常常委托他办事。
D.申徽为政勤勉,廉洁俭约。任职瓜州时,他亲阅公文,不拖延公事;同时也自觉抵制当时官场中互相赠送礼品的不良风气。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武初,徽以洛阳兵难未已,遂间行入关见文帝。文帝与语,奇之。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三、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雨后月出西湖作
周紫芝
落日在烟树,云水两空潆。淡霞消尽,何事依约有微红。湖上晚来风细,吹尽一天残雨,苍翠湿千峰。谁遣长空月,冷浸玉壶中。
问明月,应解笑,白头翁。不堪老去,依旧临水照衰容。良夜几横烟棹,独倚危樯西望,目断远山重。但恨故人远,此乐与谁同。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四句写树木被雾气笼罩,云水迷茫,晚霞消散之时,天空仍有一丝落日的余晖。
B.远方的山峰郁郁葱葱,连绵无尽,因为刚刚经过雨水的洗礼,在微风中显得愈加苍翠。
C.上片重在对雨后的西湖景色进行描写,其中“微红”“苍翠”等词语让画面更具美感。
D.词人以湖为镜,照见的却是衰老的面容,于是担心自己等不到与他乡友人相逢的时日。
12、有人认为本词上片与下片和谐统一且照应紧密。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这条经验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蜀道难》中,在绝壁枯松的特写后,是一组快镜头,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排山倒海的声势。
(3)《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孤傲、安适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脊轩志》中多用叠词状物抒情。其中,用叠词来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用叠词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的句子是“________”。
五、语言表达(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淄博烧烤是怎么火起来的?
情怀的确可以掀起潮流,但我认为如下这些因素可能才是支撑这股热潮的物质基础。比如淄博相对低廉的物价,比如淄博的地理位置处在山东的中部,从济南乘坐高铁到淄博,仅仅需要半小时。而更具决定意义的内因是,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如今正迫不及待需要一次出圈的机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和绝大多数老工业基地一样,淄博也面临着转型的紧迫压力。
在这一次的淄博烧烤热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小炉子、卷饼、小葱和蘸料,更是淄博官方的主动和真诚。当地不但开通了烧烤专列,还让文旅局长轮番推荐,当地执法部门更是对商家①___________,不可出现宰客现象砸了口碑。因为对于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而言,这可能是留给他们为数不多的突围机会了。在这场熙熙攘攘的热闹中,我甚至觉得当地政府有某种“②___________”式的决绝意味。
所以,淄博烧烤考的是什么?
一场比赛有上半场和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考的是地方政府的诚意和当地的民风,考的是能不能把人气聚拢起来,那么我想广大网友的千里打卡,已经说明问题,质朴无华的淄博在上半场赢得了碰头彩。但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下半场。人气有了以后,如何③___________,转化成生产力才是接下来要做的重点文章。
淄博政府显然已经在积极“备考”。淄博烧烤最初是被大学生带火的,淄博也将“先手棋”放在了留住青年人才上。当地政府除了出台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还趁机推荐淄博的陶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文中画框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中的年轻人们一边怀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越感,一边承受着①_______,进退两难。
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那么当代大学生脱不下去的“长衫”又是什么呢?央视网认为高学历是当代青年脱不下去的“长衫”,希望当代青年人放下读书人的架子,通过劳动改变自身处境。
但更多人表示脱不下去的“长衫”是父母以为我们能熬出头的殷殷期待和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对我们的培养。十几年高投入的教育成本和目前低回报的就业现实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了对读书意义和未来的迷茫。②_______,还代表自己曾为这份学历所投入的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如同《山月记》中所说:“我深知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这句话引发广泛争议,不可否认,是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这种情况,③_______的原因是成为普通劳动者并不能提高收入过上美好生活。
“长衫”当然要脱下,但你不能让青年人脱下“长衫”后却不着寸缕。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为脱下“长衫”的“孔乙己”们备好干净的新衣,让其整装待发,重新启程。
16、下列各项中的“是”与文中加点句中的“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孔乙己的“长衫”是文人脱不下的清高。
B.却又深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
C.“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窘境应归咎于他们的眼高手低”,央视网如是说。
D.官方更是要关注“失意书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写作。
北方人喜欢吃馒头,知道做馒头除了要面粉新鲜纯正,揉面发酵也讲究技巧:为了让面团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揉面要经历多次搓揉摔打;想要馒头蓬松柔软,就要让面二次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氧化,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口感才更佳。
馒头的制作过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引人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浑源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二)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①严谨准确:在介绍细菌出色的飞奔能力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介绍细菌的特殊结构时,使用限定性词语,让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②便于理解:在介绍细菌具有飞奔能力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伤寒杆菌和霍乱弧菌为例,便于读者理解。
③产生兴趣:善打比方且用语生动,将细菌传播的过程描写得生动有趣,极富想象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1)孝武帝初年,申徽因为洛阳的战事没有停止,就悄悄地从小路入关,拜见文帝。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参考译文: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祖父申隆道,(曾)任宋北兖州刺史。申徽年少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生活,竭尽孝心赡养母亲。等到长大,喜好学习经史典籍。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朝廷)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接纳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后,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元邃原先的官吏宾客都(抛弃他)离开,只有申徽送别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广召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孝武帝初年,申徽因为洛阳的战事没有停止,就悄悄地从小路入关,拜见文帝。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文帝)让申徽担任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观察申徽深沉细密有度量,每逢有事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担任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之前,东阳王元荣是瓜州刺史,他的女婿刘彦跟随他。等到王元荣死后,瓜州一等望族上表给皇上希望让王元荣儿子王康担任刺史,刘彦就杀了王康而谋取他的位置。当时正赶上四方多难,朝廷无暇顾及问罪,也就授刘彦担任刺史之职。朝廷频繁征召刘彦,他都不接受,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文帝因动用大军镇压感到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谋取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住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不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暗地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帮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叱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功劳,却掌管着一方重要的权力,依仗着地方偏远,违命妄为,不敬奉纳贡职事,却杀害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治罪,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人敢闹事。十二年,因为申徽讲信用,与边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被任命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边地的老百姓生活快乐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奋,做官期间,文书案卷不论大小都要亲自查看,因此事情没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恶狡诈的事。后来虽然达到公卿的职位,但这个志向一点不松懈。出京城做襄州刺史。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按照旧风俗,官员都要相互交往,互相馈赠礼物。申徽性情廉洁谨慎,于是就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寝室来自我告诫。等到被替代回京,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三、诗歌鉴赏(8分)
11、答案:D
12、答案:①和谐统一:上片选取“落日”“云水”“残雨”“月”等意象,表现雨后西湖清幽之景;下片则表达人生迟暮、思念友人、心存遗憾等情感,意象选择、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和谐统一。
②照应紧密:上片以月倒映水中结束,下片以“问明月”开篇,下片紧承上片,相互照应;同时“临水”与“玉壶”,“远山重”与“千峰”等相照应,上下片联系紧密,混然一体。
四、默写题(8分)
13、答案: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今已亭亭如盖矣/何竟日默默在此
五、语言表达(26分)
(一)14、答案:①千叮万嘱/三令五申/谆谆告诫;
②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背水一战;
③顺水推舟/顺水推船/因势利导。
15、答案:句子修改为:除了趁机推荐淄博的陶瓷琉璃、博山菜、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文旅资源,当地政府还出台了青年驿站等服务青年人的政策,市委书记更是连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讲。
(二)16、答案:D
17、答案:①找工作时面临的残酷打压;
②“长衫”不仅仅代表学历;
③但更多人不愿意放下“架子”。
六、材料作文(60分)
18、答案:
磨砺成就人生之美
蝴蝶经历破茧之苦才能翩翩起舞,鹰经历断翅之痛后才能翱翔于九天,面粉经历万千揉搓才能成为可口弹牙的馒头。世间种种,只有经历过痛苦的洗礼,披荆斩棘,最终才能成功。磨砺成就人生之美!
人生的磨砺终将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石玉不加以磨砺,不能成为精美之玉器。温室中长不出壮苗来,不见风雨,哪有彩虹。人生只有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变得更为坚韧。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受宫刑之苦却磨练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李白历仕途之不顺而磨练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陈毅遭迫害而炼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铮铮铁骨,海伦凯勒遭失明之痛而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无尽思考。坎坷与不顺充满遗憾,但磨砺却能让人生变美好。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磨砺是必然之事,关键在于经历磨砺之后能否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都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没有经历过老一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这种安逸可能会阻碍我们未来的发展。没有贫穷的磨砺,我们挥霍资源、不识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没有失败的磨砺,我们缺乏竞争意识且无法接受失败;没有风雨的磨砺,我们只会成为经不起狂风暴雨的“笼中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梅花的磨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做学问的磨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雕刻的磨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知义。磨砺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会带来悲伤与苦涩,也能带来重塑与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纵观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一次次地证明社会的每次跃迁,文明的每次升华,往往伴随着痛苦的裂变,伴随着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磨砺与灾难。
因此,是磨砺成就了人生之美!让我们迎头直上,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接受人生的种种磨砺吧!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围绕馒头制作技巧这一件生活小事,要求我们思考其对学习、成长的人生启示。审题重点就在于从制作技巧环节的要求中看到其蕴含的人格精神、思想方法。面团多次被搓操摔打,其实就类似于生活中不断造受困难、打击。面团因操搓摔打变得更柔软有弹性,类似于生活中道受困难的我们反而不再浮躁,会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力。发酵,让面筋充分吸收外界的空气,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多接受外界的意见,积极学习,从而沉淀成为更有内涵、更有修养的自己。馒头制作环节技巧相互成就了最后的慢头口感,我们的思考也可以有机结合得到人生真谛。写作的重点就在于把馒头制作过程转化为我们学习、生活的过程。所以,针对材料中馒头制作的操面、发酵、烘烤环节,要分别针对其每一个环节进行转化。而这三者的思路,则可以有机结合。如可以写我们要勇敢接受遇到的困难、打击,将之转化为对我们意志力的磨练。而同时,也正是因为遇到的一些逆境,才会让我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对此,我们则要不断“发酵“自己,吸取他人长处,补自己之不足。馒头经过时间和温度的烘烤得以成功出炉,而我们的学习和人生也需要不断积淀。来日方长,终会成功。立意:1.在磨砺中认清不足,提升自我。2.在磨砺与学习中沉淀自身。3.内外俱修,方能成就完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