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将对应号码涂黑。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在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的问题。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
(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明确指出,芜杂虚妄的现实世界既是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痛苦困惑的来源。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虽非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要提示事物现象本质,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面表述符合材料一“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正是因为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玩偶般的非“人”存在,首演即给欧洲社会带来震撼。
B.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运用对联,以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竹笋为喻,对党内那些夸夸其谈并无真才实学的人进行讽刺和批评。
C. 《荷花淀》中水生嫂用吮手指的动作来掩饰得知丈夫第二天就要去大部队时内心的震动, “表里不一”的表现,突显其对丈夫的体贴。
D. “小说、戏剧和其他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假的形式说真话。”文学创作既需要虚构,也需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之间并不矛盾。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
5.参加援助2020年武汉抗疫的杨医生,打算撰写一本自传性质的武汉抗疫回忆录。请结合这几则材料,给杨医生提三条写作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 ”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 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已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老,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 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 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 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 ”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 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 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 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 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 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要不,我送您回去 ”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 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 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 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 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 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 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6分)
9. 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注]、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绛、灌:分别指绛侯周勃、大将灌婴。他们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属于势力盘根错节的军功勋贵集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害”字意为“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一句的“害”意思不同。
D.“稍”字意为逐渐,与班固《苏武传》中“稍迁至栘中厩监”一句的“稍”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谊因为政绩卓著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在汉文帝刚刚即位就被汉文帝征召他担任廷尉。
B.贾谊年少气盛,得罪了朝中权贵。汉文帝听信了一些官员的谗言就疏远了他。
C.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在前往长沙赴任的路上,因为自觉命不久矣,加之心情不悦,写下一篇名留青史的《吊屈原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D.贾谊虽然英年早逝,但是朝廷仍然重用他的子孙。其中有一个名为贾嘉的孙子最为好学,曾经还和司马迁有过书信往来,从郡守一直做到了九卿之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⑵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4.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曾说:“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李东阳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春晓曲
温庭筠
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6.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用“ , ”两句诗表现了遥远的妻子与战场上将士的双向想念。
⑵ 李密在《陈情表》中,“ , ”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孤苦处境,让人动容。
⑶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 , ”两句,既写出了自己登上快阁所见之景,又暗示了自己的心境与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 ① 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助力。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样,不仅我们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 ② ,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 ③ ,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体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对公众而言,浮空器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 内部充入氢气或氦气的气球就是一种浮空器,但科学上应用的浮空器却不是这么简单。
总体上,浮空器可分为气球和飞艇两类。气球是指无动力装置的浮空器, ①___。其中,自由气球随风飞翔,而系留气球利用缆绳系留固定在地面锚泊设施上。飞艇是自带动力装置,可进行操纵飞行的浮空器。在青藏高原创造观测高度世界纪录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属于一种大型的系留气球平台系统。
“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如此大的系统, ②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高招,他们将“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系统按功能区分,五个分系统紧密协作,共同保障浮空艇的升空科考观测的正常运行。
浮空艇 ③ 不仅在珠峰,浮空艇还活跃在很多科研项目中:曾在可可西里
西区观测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活动;曾在内蒙古地区开展草畜资源状态监测,为草畜平衡模型构建,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提供平台支持等。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在夜晚翻开史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浮现眼前——夜真静啊 !
B. 穿过连廊,走过一片竹林,就到了这间院落的中心——涵远堂。
C. 刚登上泰山山顶,我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呼喊:“ 我们来啦——”
D. 在村口槐树下的老人娓娓道来——数年前的一个冬天......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2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指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睢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材料二中“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是对纳博科夫《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语言的直接引用,“他……不是私人的”是作者朱朝敏对这段话的理解性阐释,“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是作者在纳博科夫的那段话基础上做的阐发。所以“芜杂虚妄的现实世界即是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痛苦困惑的来源”并非是纳博科夫的观点,更说不上“明确指出”。)
2.A(B“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3.A(材料一“三个一致”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B项,谈的是表面夸夸其谈与内在无实学的问题,与三个一致不在同一个话题上。C项,表述中的“表里不一”看似与“表里一致”有反向相符处,但她并不属于虚假的表现,所以与材料一的“表里一致”是不相符的。D.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故选A。A项与材料一有关“名实一致”的表述“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是完全相符的。)(【注:教考衔接】ABC三个选项的内容在有意回扣选必中所学课文。)
4.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计分方式:一点1分,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5.①要坚持真实性,做到所写内容与自己抗疫的亲身经历一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要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用文字展现自己及大众的抗疫精神,激发国民的抗疫斗志。③真诚面对读者的同时,对抗疫时的复杂情绪慎重地辨别、选择和取舍。(计分方式:一点1分,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6. (3分) D (A.小伍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过于绝对;B.“缺少独立意识”错,从杨再德对他“不是拿不定主意”的评语可以看出,另外也不能说“对小伍不放心”;C.张学问未必折服。)
7. (3分)A(“没有夸张”)
8. (6分)小说以“雪”开篇,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环境。②小说中的“雪”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性:下大“雪”才会有隐患,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尸体掩埋,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③小说以“雪”结尾,既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村民们因为失去了好干部内心的悲痛之情,又寓情于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全旨。
9. (6分)下列两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理由要合理。
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变了,原因如下:
①张学间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自私自利,固执不化。(2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认可,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2分)③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张学问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懂得自责,知恩图报。(2分)
也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没变,原因如下: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说月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虽然张学问认可杨再德的做法,但是他依然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说明张学问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
10.D(句意: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不能言”表示的是无话可说之意,“言”是“不能”的补充说明,而非推荐贾谊应对回答,排除A、C;“人人”应该应该连缀成意,表现贾谊能力之强,但是在第一个“人”处断开虽然可以作为“对”的宾语,但是并不能够使下句句意连贯,排除B。)
11.C(文中加点的“害”字与“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均是“妒嫉”的意思)
12.A(根据原文“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因为政绩卓著,而且和李斯有过联系的是吴公,在孝文帝刚刚即位就被汉文帝征召他担任廷尉也是吴廷尉,选项A将主语偷换为贾谊,故错误。)
13.⑴ 各项法令更改的依据,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的规定),这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 “及”,以及;“就”,赴,到,前往;各1分。句意2分。)
⑵ 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不知不觉地)把座位往前挪动。(“因”,趁(机);“状”,情形;“前席”,座位往前挪;各1分。句意1分。)
14.①贾谊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能够回答老先生们都无法回答的问题。②贾谊能够结合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治主张。③贾谊颇受文帝认可,并成为了文帝最宠爱的皇子的老师。(一点1分。“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是对贾谊极高的评价,按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贾谊的优异表现。根据第一、二自然段,概括出贾谊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根据第三自然段,能概括出贾谊能够结合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治主张。以上属于贾谊才能的正面直接表现,倒数第一、二自然段贾谊颇受文帝认可,并成为了文帝最宠爱的皇子的老师从侧面表现贾谊的优异才能。)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15 B
解析:“正面描写”错,“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这属于侧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故选B。
16.①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中以春晓鲜妍明丽的景物作背景,借以反衬红颜易老的感慨。
②直抒胸臆。尾句“似惜红颜镜中老”,直接点明女子红颜易老的感慨。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人好春怨秋愁,这是典型的宫怨(闺怨)诗,此首以春晓鲜妍明丽的景物作背景,借以反衬宫嫔失宠的命运与惋惜红颜易老的心理,别具匠心。诗的主体部分描写春天的美景,如“乳燕”“烟草”“娇鸟”“落花”等春日美景,接着两句写用品、陈设的富贵华美,隐隐透漏出一种慵懒无奈之感。家宅临近皇居,出入乘油壁香车,金犊牵挽,室内陈流苏宝帐,有春鸡报晓。不言富贵,而诗中人之豪奢自现;后面四句写暮春景色,“暖犹睡”“闲不扫”表现出来的是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红颜镜中老”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青春逝去的哀怨,这里诗人以乐景反衬哀情。
“红颜镜中老”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青春逝去的哀怨。结尾暗以衰桃临池比喻美人临镜,叹息红颜易衰,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对红颜易老的感慨喷薄而出。
17.⑴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⑵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⑶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①弥足珍贵 ②如虎添翼 ③跃跃欲试
19.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样,我们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且可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解题思路】仔细阅读画波浪线的部分,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中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二是前后句不合逻辑,“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与“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相比,是更进一步的,应该将两者调换位置;三是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应将“我们”置于关联词语“不仅”之前。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改对三处得4分。)
20.维护修复历史文物,呵护延续遗产生命(使用修辞2分,内容2分)
(【解题思路】本材料共四段,第1段有三句话,讲了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修复绝非简单的修旧,还要保留历史信息;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呵护历史遗产。其关键词是:文物、维护和修复、呵护历史遗产。三句话是递进关系。据此可知本段的中心意思是“文物维护和修复能够呵护历史遗产”。第2段讲的是文物修复时间漫长,文物修复师们接续守护历史遗产。第3段讲的是文物修复获得科技助力。第4段讲的是文物修复工作能够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人们想尝试文物修复工作。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材料在首段总述主要内容,其他三段是对主要内容的具体说明,因此拟写标题时主要考虑第1段内容即可。据此再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来拟写即可得出答案,最后需注意字数限制。)
21.(3分)B(原文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是话题转变,B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C是声音的延长,D是引出下文)
22.(6分)①分为自由气球和系留气球;②如何保证它的正常运行;③能满足科学观测的不同需求。(写“应用广泛”亦可得分)
23、作文立意参考课文解析,评分标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