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1 14: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云南省景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题2分)
1. 高丽王朝前期,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妇女再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389年,高丽出现了禁止官僚妻妾再嫁的规定,“违者坐以失节,自愿守节者,旌表门闾,仍加赏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丽积极借鉴唐制 B. 丰臣秀吉的侵略
C. 理学在朝鲜的传播 D. 官僚制度的变革
2. 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双马镫实物(下图);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双马镫可作为实物史料为北燕的建国提供证明 B. 马镫的发明使印欧人开始进入欧洲、印度的广大地区
C. 马镫的传入,为欧洲大规模建立骑士军队提供了可能 D. 在该文物主人生活的时期,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
3. 2008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影印《四库全书》文化工程,全程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手工艺人达500余名。2022年,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工作,集中了40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数字化服务等单位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知,文化遗产保护(  )
A. 要具有整体性的思维 B. 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C. 彰显出真实性的原则 D. 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4.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印刷术的革新
5.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 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6.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有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7.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
A. 北方气候变化 B. 丝绸之路开通
C. 人口经常流动 D. 食品种类繁多
8.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9. 公元前118年,武帝下诏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秩二千石,品评朝政。《汉书·严助传》记载“上令助等(内朝官员)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细”。这表明当时(  )
A. 决策效率有所提升 B. 专制皇权有所加强
C. 朝廷党争现象严重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 下图为《奏定学堂章程》的部分内容,其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A. 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 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 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 废除了科举制
11. 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 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B. 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C. 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 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12. 陆世仪在《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  )
A. 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
B. 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
C. 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
D. 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
13.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紧接着英、法、荷等国也相继与中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1928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这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A.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B. 西方列强放弃了在华的特权
C. 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14.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但到了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一现象(  )
A. 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B. 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
C.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15.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等国家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材料最能说明(  )
A. 西欧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 天主教会遭到沉重打击
C. 各国普遍希望加强王权 D. 民族国家认同逐渐增强
16.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17. 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  )
A. 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B. 王位世袭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D. 贵族政治正式形成
18.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19.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中书、门下、尚书省负责起草、审核、执行。宋朝把行政权交给中书门下,军事交给枢密院,把财政权一分为三,称为“三司”,分别负责盐铁、户部、度支。宋朝对丞相制度的发展(  )
A. 减弱对皇权的约束,加强了皇权 B. 分散了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是一个创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政治
20.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公正平等的社会理念 B. 是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产物
C. 保证了城邦体制的长期稳定 D.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基本特点
21. 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通过内外大臣保举,经考试合格而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
A. 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 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 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 发挥监察官员对皇权的牵制
22.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 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23. 下图是《人民日报》社论中“美国”与“美帝”出现次数的分布情况。对图中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逐渐趋于一致 B. 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C.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 中国政局变化取决于与美国关系
24. 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有利于(  )
A. 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D. 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25. 古代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创制新农具,如耧车、曲辕犁、风力水车等,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 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D. 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26. 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 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 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 完善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
27.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每一部分都和全球性的组织体系密不可分,但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中间的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似乎开始停顿。《新全球史》指出:传统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当大萧条引起的不幸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时,一些政府平衡预算、消减公共支出的方法反而恶化了大萧条的影响。这表明(  )
A. 变革经济思想成为时代要求 B. 多边贸易体系无法适应发展
C. 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风险性 D. 战争彻底破坏了世界贸易体系
28.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之后演变为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愈益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据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主要源于(  )
A. 长期以来一直延续的民主文化传统 B. 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元化
C. 独特的地中海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 D. 城邦体制下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文学中,对奴隶贸易的再现和控诉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苦力贸易”却鲜为人知,尽管其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总体而言,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目前涉及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海外流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1903)、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的《猎猴》(2003)、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幸运之神》(2007)、古巴作家马尔塔·罗哈斯的《黄色行李》(2009)和中国香港作家雷竞璇的《远在古巴》(2016)等。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出发点不同、叙述手法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等。——摘编自李保杰《世界文学中的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苦力贸易的实质,并指出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
(2)据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中契约华工事件的关系。
30.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结合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业会所、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
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城市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
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1. C 2. C 3. A 4. D 5. A 6. B 7. B 8. C 9. B 10. A 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B 17. A 18. C 19. A 20. D 21. A 22. C 23. B 24. B 25. B 26. D 27. A 28. B
29. (1)实质:欧美殖民者对中国进行的剥削和掠夺。
地区或国家: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
(2)真实历史为文学写作提供素材,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也是史料的一种。
文学作品将宏大历史人本化,消解契约华工在历史叙述中的缺位和消音、弥补历史缺失(再现华工的经历)。
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苦力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对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及话语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替华工发声)。
从契约华工的经历反映苦力贸易,体现出文学叙事的社会历史使命(文学的社会作用)。
这些作品也表明,文学作品的着眼点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而且还是对人性的考量(带有艺术加工的色彩)。
30. (1)发展趋势①:中央集权日益凸显。
说明:史料1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力量;军事上远征匈奴,解决边患,巩固中央集权。史料3反映了宋太祖鉴于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削弱地方力量,将兵权和财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发展趋势②: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说明:史料2反映的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史料4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大臣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观点:政治制度应在批判继承中发展创新。
理解:民族资产阶级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遭遇失败。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参照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权力集中,又参照了近代中国、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31. (1)不同之处:前者主要依托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的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的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最终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
原因: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政策等;英国城市自治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的影响。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