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3 出师表(第二课时)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亲自,自身
苟且保全
闻名做官
因此
快跑,喻奔走效劳
同“又”,表余数。
因为
拿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译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没有效果
指全军。
表示期望
职责本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译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重任
没有成效
观察采纳
不尽
落泪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译文〗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
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述本志: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猥自枉屈、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阅读第八段,思考:
诸葛亮在临行前,明确了三方责任。
请问是哪三方?分别是什么责任?
诸葛亮:讨贼兴复
朝臣:进尽忠言
陛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抒情线索:报先帝、忠陛下。①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②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追忆三件往事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③第三部分划分责任,表明心情,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1. 概括贯串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①感恩图报的人: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有政治远见的人:他能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
2. (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体体现:①积极献言,提出三条建议(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看法: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这个“忠”?
①行文循循善诱、不卑不亢,不失臣子身份。②作者使用自贬、自谦的词语形容自己,如“布衣”“谨慎”“大事”等,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肯定。③虽是规劝后主,但高明之处在于始终搬出“先帝”这一权威形象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无论议论、抒情,其核心皆在“先帝”身上,恳切,得体,从而令阅者心服口服。
4. (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在用语上的特点。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不求闻达:不追求名位。
《出师表》中的成语: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计日而待:等待的时日屈指可数。形容为时不远,也指盼望殷切。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知识积累
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着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议论和叙事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如“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言辞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串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他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