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一章课时目标·导航 课堂导学·探究 基础训练·达标 能力提升·巩固 1.了解外国文化中的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以及随社会的进步发生的变化。
3.应用综合分析比较法分析某地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4.树立尊重文化差异的观念。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基础梳理
1.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现象。精神财富特定文化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_____人口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_____人口出生率。
(2)婚姻__________: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_____。
4.宗教对出生率的影响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__________,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加快降低稳定程度降低人口增殖●合作探究
2012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前夕,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发布的家庭价值观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人群具有“丁克”意愿仍属边缘现象。
(1)若上海市丁克家庭比重上升,对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丁克家庭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丁克家庭比重上升,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2)上海市经济文化发达,使上海人的家庭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提升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下表所示。2.地域文化
①含义: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②形成过程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从成因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1)地域文化中“地域”范围的大小及划分
①范围:地域文化中“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县,甚至是一个乡镇等。②划分:根据需要进行划分,如亚洲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包括北方文化,北方文化包括北京文化,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细分。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风”和“俗”均是文化的要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3.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就很大。如下表所示:特别提醒
(1)巧记婚俗对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2)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你知道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吗?
非洲许多地区初婚年龄偏低,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加之非洲部族众多,各部族为扩大自己的实力,多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
(3)信仰宗教的地区其人口出生率不一定就高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仅仅是影响人口发展的一个因素。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不全是受天主教的影响,更多的是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婚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样,欧洲虽然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却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也说明人口出生率主要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4)人口文化对发达国家人口发展模式转变的影响
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生育率的自发下降,这与其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典例剖析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巴基斯坦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第(2)题,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1)C (2)B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人口文化的特点是( )
①早婚之风盛行 ②多育多子 ③人口出生率高 ④婚姻关系不够稳定 ⑤妇女的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延长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图示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低”模式 D.以上皆不是
解析:第(1)题,该地区为非洲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早婚之风盛行,妇女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长,多育多子;第(2)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
答案:(1)B (2)B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基础梳理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________等方面。
2.变化
(1)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2)多育多子→_________
(3)“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
(4)安土重迁→“____________”人口流动只生一个四海为家●归纳提升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下表: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特别提醒:
(1)古代形成“父母在,不远游”观念的原因为
①从观念上看,这是我国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不远游”可使儿女守候在父母身边进行照顾,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②从交通通信方式看,古代交通通信极不发达。如果远游则难以与父母联系,使得相互间牵肠挂肚。
(2)中国古代礼法婚龄:男子一般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以十六岁为多,女子一般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以十四岁为多。中国当代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为什么我国古代妇女初婚年龄比当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要小?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受自然因素及疫病流行、粮食短缺的影响,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为了保障人口数量的稳定,古代妇女初婚年龄小一些,使得生育时间提前并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提高出生率。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而且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导致死亡率降低。为了控制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需要降低出生率,故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并将妇女法定初婚年龄确定为满20周岁。●典例剖析
(2)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是( )
①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加 ②人口总数减少 ③人口素质提高 ④初婚年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逐渐代替了旧的生育观念,成为生育观念的主流。第(2)题,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不仅会使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增加,而且会促进文化交流,且有利于优生,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1)B (2)C按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户可以生育二胎,但现在许多单独户夫妇却不想生育二胎。据此回答(1)~(2)题。
(1)这种变化是哪种中国文化的变化(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的变化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的变化
C.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的变化
D.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2)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受宗教的影响 ④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由原来的多育多子逐渐向只生一个的新观念转变。
答案:(1)B (2)A一、单项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2.1亿。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且流动的空间地域又非常广,使人们的婚姻地域范围大大扩展,其对人口发展的直接影响是( )
A.降低人口出生率
B.提高了人口身体素质
C.早婚早育现象明显
D.不利于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解析: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职业选择的改变。第2题,这样大规模人口流动,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婚姻的地域范围扩大,利于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
答案:1.C 2.B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3~4题。
3.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
①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②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③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④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仔细读图,看城市、县镇、农村受教育人口比重,结合题目比较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根据图例,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城市受教育水平大于县镇,县镇大于农村。至于所占比例,据图可知。
答案:C4.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②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③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高,掌握先进技术还可以转移剩余劳动力。
答案:D下表是非洲和欧洲某年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读下表,完成5~6题。5.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
B.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
C.资源贫乏
D.人们的离婚率较低
解析: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均较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资源丰歉不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离婚率高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之一。
答案:A6.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解析: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知,非洲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属于“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而欧洲的人口增长特点是“低—低—低”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D二、综合题
7.下图表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有何关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有何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上说明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最大的特点是递进设问,首先要求描述图所反映的情况,然后要求分析其原因,最后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也是非选择题命题的一个固定模式,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应注意试题的命题风格,这样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答案:(1)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 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观念往往发生变化。(2)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多于城市妇女。 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率影响很大。(3)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农村。 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落后地区的育龄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接受新的生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