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1 15: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耕作 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经济 结构 (1)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_______的农户
(2)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_____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边疆 农业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稻麦复种制
经济作物
宋朝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1)宋朝出现了________;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________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印刷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五大名窑
宋元
东京
文化
知识点2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的高峰
市场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通过__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多并开始出现________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________发行
海外 贸易 (1)税收: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商品: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_______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外贸港口:主要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榷场
纸币
主币
外贸税收
亚非
2.城市
宋朝 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元朝 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
知识点3 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________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________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________。
经济实力
南多北少
经济重心
粮仓
2.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________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________。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________,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________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税收
航程
海运航线
单独分配
知识点4 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________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__。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________,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门第观念
公平竞争
婚姻择偶
2.人身束缚的松弛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________阶层。
(2)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________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________。
3.国家社会控制松懈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________,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贱民
世袭奴婢
人身束缚
法律手续
1.【生活情境】 宋朝农业发展
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当时还出现了专营某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等。
思考: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学习情境】 结合教材中元朝青花瓷
思考:上图说明我国瓷器有什么新发展?
提示:元朝时我国创制出新型彩绘瓷器。
3.【社会情境】 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北宋已经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铁制作的兵器异常锋利;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4.【学术情境】 古代城市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思考: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问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商业活动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5.【图示解史】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6.【生活情境】 读下图《宋代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思考: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该印记反映商品经济下商标、广告等意识的增强,是研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证据。
7.【名师指津】 教材P68“学思之窗”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其三变”的表现。
提示:等级观念淡化;下层社会人员向上层社会流动途径扩大;思想文化多元并存;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明显(市民文化兴起)。
探究主题一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史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祆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导读] 
宋朝商业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朝商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布局及经济功能的增强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在农业、手工业领域反映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宋朝“商业革命”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提示:(1)根源:中国经济生产率显著增长。具体表现: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的发展等。最主要表现:纸币的出现。
(2)表现:出现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服务业发达;夜市繁荣。影响: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历史解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1)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
(3)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外国水稻、棉花的引入等),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5)农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佣关系的出现,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及其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主题二 习俗变迁,自由竞放——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
[史料实证]——两宋社会变化的影响
史料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导读] 
史料“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按照契约的规定”“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说明宋代政府对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对农民的控制也有所松弛。
[探究] 
根据史料,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提示: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
社会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历史解释]——宋代社会变化的表现
方面 变化
阶层 平民阶层兴起,国家控制松弛,人身自由增加,身份趋于平等
城市 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普及,夜市繁荣;手工业者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政策 国家对经济控制放松,更多利用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经济活动
婚姻 不再看重门阀,而是看重金榜题名;比较计较物质财富
饮食 酒是重要饮品,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服饰 官服虽仍有严格限制,但民间服饰相对宽松,服色五彩斑斓
信仰 道教和佛教仍是重要宗教
[家国情怀]——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特点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服务服役人员多来自佃农,雇农与雇主是契约关系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人身自主权大为提高。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宋代街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侵街”现象,商铺突破坊墙,占用公共街道搭建铺面。宋仁宗年间,谕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但宋徽宗年间,陕西转运使李稷开始收取“侵街钱”。这一变化说明(  )
A.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强化
B.抑商政策限制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适应商业发展
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限制
[尝试解答] ________
C
1.下表是北宋时期户数及其增长指数表,这最适合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 农业成就突出
B.手工业显著进步
C.城市空前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年代 户数 增长指数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 3 090 505 100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4 132 576 134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8 677 677 281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12 917 221 418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17 211 713 557
答案:A
解析:户数增加反映出总人口的增加,总人口的增加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故选A项;户数反映的是全部住户数量,与手工业技艺无关,排除B项;图表未区分城市、农村的各自人口比重,排除C项;图表未反映南北户数的比例关系,无法得出南移的趋势,排除D项。
2.宋代之前,商人是低位的“杂类”,商业是“贱业”。但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人身财产受到国家的保护等。这一转变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
B.商人控制了国家政权
C.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D.政府主导了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之前,商人是低位的‘杂类’,商业是‘贱业’。但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人身财产受到国家的保护等”可知,宋代以后商人被赋予了很多权利,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故选C项;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被废止,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并没有控制国家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法律上商人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
3.《宋会要辑稿》记载:“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榷场的设置(  )
A.增加了宋朝财政负担
B.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C.结束了宋与辽夏金敌对状态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的设置使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进行互市交易,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因而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故选D项;榷场商税是官府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因此减轻了宋朝财政负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榷场的设置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B项;榷场互市没有结束宋与辽夏金敌对状态,排除C项。
4.“榜下捉婿”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婚姻方式和观念,科举发榜之日,达官富室之家举家出动,争先恐后地“挑选”新晋进士做自己的乘龙快婿。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科举制度趋于完备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D.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科举发榜之日,达官富室之家举家出动,争先恐后地‘挑选’新晋进士做自己的乘龙快婿”可知,富贵之家不再依靠门第择婚,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宋代婚姻观,并非科举制的完备,排除A项;士农工商,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并没有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并非婚姻观念的自由开放,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