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03 19:4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四章课时目标·导航 课堂导学·探究 基础训练·达标 能力提升·巩固 1.知道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3.学会分析某地环境问题的方法,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4.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基础梳理
1.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_________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______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人类活动人类2.类型——按性质分类土壤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合作探究
读教材P86图4-1、4-2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显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体垃圾污染可能造成哪些后果?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的烟尘和废气。(2)固体垃圾污染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归纳提升
1.环境的概念
环境即人类环境或地理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把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视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特别提醒: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但其成因、强度、结果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①表现形式:自然灾害表现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②形成原因: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③作用强度: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续而缓慢地危害人类健康。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4.环境问题的类型
(1)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2)环境问题的其他分类特别提醒:
(1)图示理解四类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联系,但环境问题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环境污染可以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可以引起自然资源的衰竭,同样,自然资源的衰竭也可以引发生态破坏。(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反过来,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③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资源和环境问题;④人类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资源或者排放的废弃物在环境的自净能力之内,则环境造福人类,即可持续发展。(3)环境具有的自净能力并不是无限度的。
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典例剖析
(1)图中字母F、G、H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E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表示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2)题,E表示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B (2)C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解析:第(1)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破坏与短缺。第(2)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
答案:(1)A (2)C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梳理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生活污水农药人体健康水质恶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能见度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重金属病原体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合作探究
1.教材P91图4-5探究以下问题:
(1)水污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的形式有哪些?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
(2)一是直接排放污水导致水污染;二是排放的有害物质通过降雨、沉降和径流等形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2.教材P92图4-9、图4-10探究以下问题:
(1)土壤污染可能导致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污染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土壤被污染后可进入农作物体内或水体,然后通过食品、饮用水、水生生物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2)可导致农作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增加,而且很难清除,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归纳提升
当前,人类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具体总结如下所示: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与环境污染相比,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4.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提醒: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2)可再生资源具有再生能力或可以循环再现,但是其繁殖、再生和补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
(3)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的污染以及垃圾、噪声等污染,不同的污染方式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典例剖析(1)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扑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并为这一物种的未来深感忧虑。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海洋污染,导致食物减少(2)与上述结论相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2010年极端天气袭扰北冰洋 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 ③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 ④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明显,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全球变暖导致2010年极端天气袭扰北冰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浮冰消融,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
答案:(1)A (2)A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类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1)~(2)题。(单位:万公顷)(1)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是(  )
A.甘肃、内蒙古  B.内蒙古、辽宁
C.辽宁、甘肃 D.江苏、辽宁
(2)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8亿亩(1公顷=15亩)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相宜的是(  )
①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②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④提倡农村住房公寓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题,为了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田还湖等生态退耕政策,尤其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北地区,力度很大,所以正确答案是A。第(2)题,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很多,但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禁止建设用地等措施违背自然规律、不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是不相宜的措施。
答案:(1)A (2)C一、单项选择题
(2014·安溪4月)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读“浙江省冬季雾霾日数统计图(下图)”,回答第1~2题。1.冬季浙江雾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持续上升;降水 B.波动上升;植被破坏
C.逐渐上升;地形 D.波动上升;人类活动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形状判断,变化特征是波动上升的,A、C错。如果是植被破坏,不会在5年时间中反复出现波动,所以B错。只有人类活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多少变化大,导致雾霾天数变化大,D对。
答案:D
2.冬季是浙江一年中雾霾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主要原因是(  )
A.燃煤取暖排放污染物多
B.气温低,水汽易发生凝结
C.工业开工率高排污量大
D.降水少,大气形势相对稳定
解析:浙江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燃煤取暖排放污染物少,A错,浙江冬季气温不太低,水汽不易凝结,冬季水汽少,B错。工业生产除农产品加工业外,没有季节变化,C错。浙江冬季降水少,气温较低,大气形势相对较稳定,D对。
答案:D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的某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4.图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由图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答案:3.C 4.A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解析:根据图示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上图中c表示人类的消费活动。
答案:C6.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a阶段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煤矿开采属于此阶段的活动,可产生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
答案:A二、综合题
7.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当前全球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代表的横线上:①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②燃油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④过度抽取地下水;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⑥酸雨;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解析:由于人类过度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因而出现了环境问题。人类的不同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从正、反两个方面把作用反馈于人类。答案:(1)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遭大量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