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金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1 16:24:5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甘肃省金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金昌)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2023·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3.(2023·金昌)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4.(2023·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5.(2023·金昌)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6.(2023·金昌)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7.(2023·金昌)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8.(2023·金昌)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1684年 1686年 1727年 1762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A.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9.(2023·金昌)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轮船招商局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10.(2023·金昌)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11.(2023·金昌)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凝聚而成的五四精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A.艰苦奋斗 B.民主科学 C.爱国主义 D.开拓创新
12.(2023·金昌)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的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3.(2023·金昌)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8%,平均每年增长4.5%,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14.(2023·金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是因为该决议的通过(  )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D.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
15.(2023·金昌)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6.(2023·金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在人类绘画艺术创作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  )
A.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B.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
C.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17.(2023·金昌)有学者指出:“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该学者评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网络技术的发展
18.(2023·金昌)17-19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推动上述历史进程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主导的改革 B.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各国革命相互支援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9.(2023·金昌)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
新理论:电磁感应、细胞学说、有机化学…… 新技术:电动机与电器、内燃机与汽车、材料合成…… 新行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新组织:福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
A.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近代科学和文化
20.(2023·金昌)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时间 一战后 二战后 20世纪90年代后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形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世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1.(2023·金昌)从专制到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22.(2023·金昌)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
材料二 经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7倍,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解说词
材料三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摘编自邵梦姝《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23.(2023·金昌)国际关系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上了严峻的一课。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新的出路,寻找“新世纪的曙光”,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新思潮。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材料二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23日央视网《习近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并指出“新世纪的曙光”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
三、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24.(2023·金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请对下列表格中的所有历史人物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组分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要符合人物事迹特点,理由说明须简明扼要、准确、符合史实。)
中国历史上的部分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简表
序号 人物 主要事迹
① 商鞅 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② 张仲景 东汉名医,撰写《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③ 郑成功 1662年率军驱赶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④ 康有为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图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⑤ 邱少云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⑥ 袁隆平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信息“推动‘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变迁,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体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转变现象,不是推动转变的原因,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群居到族居,采集到种植与饲养水平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中“原始人类从群居到族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畜牧的演进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演变的根本原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关键要掌握原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以此准确分析解读题意,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仁”“仁义”“仁德”“礼”,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学术主张,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武帝时期”“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据此分析: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推恩封侯”。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推恩封侯”涉及的是政治活动,与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王国问题尾大不掉,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采取推恩政策,以此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推恩封侯”涉及的是政治活动,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没有联系,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解题关键要牢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相关措施,以此分析理解题干信息。
4.【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交流联系加强,但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太达绝对,夸大其词,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民族交流交融,为隋唐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联,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发展为隋唐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进步发展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家世门第,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说明科举制度注重真才实学,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表明材料不看重身份资历,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牢记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代的外来文明》”“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体现了大唐与日本的交流,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体现了“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元朝时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大唐与海外交流交往,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悉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初步形成……区域市场”,体现了宋代集市贸易的发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农业进步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文教昌盛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手工业发达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制度,形成了市镇等各类商贸区,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的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清朝治边措施:设置台湾府、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设置驻藏大臣、清朝设伊犁将军”,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没有涉及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主要表现在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6年,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这些政策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正确;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规范,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边疆管理,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清朝边疆治理的相关措施。
9.【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轮船招商局”,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洋务运动,近代自救”,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现代化探索运动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自强求富“,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口号,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思想,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现救国救民的思想,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94年的那场大败”“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那场大败”指的是,1894年甲午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中国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引起风俗新变化,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战争的相关中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凝聚而成五四精神”,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其精神核心是艰苦奋斗,不合题干信息要求,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不合题干信息要求,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点燃了五四烽火,体现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所以,“五四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爱国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解读题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答案】A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的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时期,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成为抗战中坚力量,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说明战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8%,平均每年增长4.5%……”,说明至1957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发展黄金期,据此分析可知: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952年底,通过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固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没有反映出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新中国的外交成果。
15.【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7年,中共十七大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中共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二十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中共历史次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文艺复兴”“达·芬奇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反抨击天主教的腐朽黑暗,反对神权至上,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所以,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主要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答题关键要牢记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等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隔绝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趋势,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代中期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发展起来,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牢固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7-19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美国和法国都是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日本是统治者主导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不是根本原因,只是思想基础,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各国革命之间相互支援,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根源,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电磁感应”“内燃机与汽车”“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福特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磁感应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电力和石油等新能源,出现新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车以,出现了垄断与垄断组织等新现象,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取代工场制,得以建立与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现象,没有涉及文化的内容,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0.【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反映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贸易组织成立,与政治上的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两极局面被打破,标志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极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把握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 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诞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诞生的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
22.【答案】(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根据材料二中 “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根据材料三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三中“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根据材料三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
(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四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3.【答案】(1)影响: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2)因素: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政治原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共十九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上了严峻的一课。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新的出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
含义:根据材料一中“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新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世纪的曙光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传播。
(2)因素:根据材料二中“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一战结束;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加速了一战结束;根据材料二中“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可知,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纳粹夺取德国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经济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战争策源地。
(3)方案:根据材料三中“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
(1)影响: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2)因素: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政治原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新世纪的曙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加速一战结束的原因、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
24.【答案】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知识点】戊戌变法;抗美援朝;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商鞅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根据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分类,或者是根据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来分类:
改革家,商鞅和康有为都进行了改革,理由根据两人改革的意义进行阐述。
张仲景和袁隆平的贡献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此确立为开创者,理由根据二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贡献进行阐述。郑成功和邱少云都是在对外的战争中有贡献,因此属于爱国者,理由根据两人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意义进行阐述,如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
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分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甘肃省金昌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金昌)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信息“推动‘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变迁,与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体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转变现象,不是推动转变的原因,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群居到族居,采集到种植与饲养水平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中“原始人类从群居到族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畜牧的演进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所以生产工具的改进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演变的根本原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能力测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关键要掌握原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以此准确分析解读题意,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2023·金昌)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仁”“仁义”“仁德”“礼”,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学术主张,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相关史实。
3.(2023·金昌)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该建议的采纳和实施(  )
A.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武帝时期”“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据此分析: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推恩封侯”。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推恩封侯”涉及的是政治活动,与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王国问题尾大不掉,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采取推恩政策,以此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推恩封侯”涉及的是政治活动,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没有联系,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正统地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解题关键要牢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相关措施,以此分析理解题干信息。
4.(2023·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体现了各民族之间交流联系加强,但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太达绝对,夸大其词,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民族交流交融,为隋唐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联,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能力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发展为隋唐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进步发展的相关史实。
5.(2023·金昌)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家世门第,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说明科举制度注重真才实学,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表明材料不看重身份资历,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知识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科举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牢记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6.(2023·金昌)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代的外来文明》”“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体现了大唐与日本的交流,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不能体现“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体现了“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元朝时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大唐与海外交流交往,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悉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
7.(2023·金昌)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初步形成……区域市场”,体现了宋代集市贸易的发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农业进步无关,排除A项;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文教昌盛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与手工业发达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制度,形成了市镇等各类商贸区,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的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8.(2023·金昌)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1684年 1686年 1727年 1762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A.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清朝治边措施:设置台湾府、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设置驻藏大臣、清朝设伊犁将军”,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没有涉及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主要表现在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6年,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这些政策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正确;
D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清朝治边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规范,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边疆管理,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清朝边疆治理的相关措施。
9.(2023·金昌)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 轮船招商局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江南制造总计制炮厂、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轮船招商局”,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洋务运动,近代自救”,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现代化探索运动是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自强求富“,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口号,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思想,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现救国救民的思想,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10.(2023·金昌)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94年的那场大败”“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那场大败”指的是,1894年甲午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中国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引起风俗新变化,排除B项;
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1894年的那场大败”“唤醒了救亡意识”,没有涉及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甲午战争的相关中史实。
11.(2023·金昌)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凝聚而成的五四精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A.艰苦奋斗 B.民主科学 C.爱国主义 D.开拓创新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凝聚而成五四精神”,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其精神核心是艰苦奋斗,不合题干信息要求,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不合题干信息要求,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点燃了五四烽火,体现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所以,“五四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五四爱国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以此分析解读题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2023·金昌)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的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答案】A
【知识点】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由于国民党战略方针的失误,导致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抵御日军的主要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抗战主心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时期,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成为抗战中坚力量,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说明战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共产党成为抗战中坚力量,没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3.(2023·金昌)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8%,平均每年增长4.5%,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4.8%,平均每年增长4.5%……”,说明至1957年新中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发展黄金期,据此分析可知: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952年底,通过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固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14.(2023·金昌)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是因为该决议的通过(  )
A.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C.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D.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1976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迫使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没有反映出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起合法权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新中国的外交成果。
15.(2023·金昌)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7年,中共十七大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中共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二十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中共历史次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16.(2023·金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在人类绘画艺术创作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  )
A.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B.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
C.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文艺复兴”“达·芬奇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反抨击天主教的腐朽黑暗,反对神权至上,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所以,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主要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抨击了基督教会的贪婪,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答题关键要牢记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等相关史实。
17.(2023·金昌)有学者指出:“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该学者评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网络技术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据此分析:
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隔绝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趋势,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代中期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发展起来,不合题干信息,故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牢固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18.(2023·金昌)17-19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推动上述历史进程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主导的改革 B.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各国革命相互支援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7-19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美国和法国都是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俄国、日本是统治者主导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不是根本原因,只是思想基础,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各国革命之间相互支援,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历史基础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根源,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牢固掌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的相关史实。
19.(2023·金昌)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
新理论:电磁感应、细胞学说、有机化学…… 新技术:电动机与电器、内燃机与汽车、材料合成…… 新行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新组织:福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
A.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近代科学和文化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电磁感应”“内燃机与汽车”“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福特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磁感应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电力和石油等新能源,出现新的交通工具飞机、汽车以,出现了垄断与垄断组织等新现象,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取代工场制,得以建立与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现象,没有涉及文化的内容,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牢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0.(2023·金昌)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处的内容应该是(  )
时间 一战后 二战后 20世纪90年代后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形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世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提取解题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反映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表明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世贸易组织成立,与政治上的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两极局面被打破,标志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极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把握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1.(2023·金昌)从专制到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规定的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中“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 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诞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诞生的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
22.(2023·金昌)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
材料二 经过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长了7倍,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解说词
材料三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摘编自邵梦姝《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述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答案】(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根本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苏联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根据材料二中 “为二战打败法西斯侵略打下了坚实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根据材料三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三中“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根据材料三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
(1)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四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要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要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3.(2023·金昌)国际关系影响着人类共同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上了严峻的一课。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新的出路,寻找“新世纪的曙光”,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新思潮。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材料二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23日央视网《习近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并指出“新世纪的曙光”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
【答案】(1)影响: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2)因素: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政治原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共十九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教训,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上了严峻的一课。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新的出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
含义:根据材料一中“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新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世纪的曙光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传播。
(2)因素:根据材料二中“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一战结束;根据材料二中“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加速了一战结束;根据材料二中“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可知,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纳粹夺取德国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经济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战争策源地。
(3)方案:根据材料三中“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大国,中俄责无旁贷,应该共同努力,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故答案为:
(1)影响: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救亡图存新的出路;含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2)因素: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参战国遭受大流感的沉重打击。政治原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3)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与新世纪的曙光,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加速一战结束的原因、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
三、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24.(2023·金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请对下列表格中的所有历史人物依据其主要事迹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组分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要符合人物事迹特点,理由说明须简明扼要、准确、符合史实。)
中国历史上的部分重要人物及主要事迹简表
序号 人物 主要事迹
① 商鞅 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② 张仲景 东汉名医,撰写《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③ 郑成功 1662年率军驱赶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④ 康有为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图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⑤ 邱少云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⑥ 袁隆平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答案】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知识点】戊戌变法;抗美援朝;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商鞅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根据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分类,或者是根据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来分类:
改革家,商鞅和康有为都进行了改革,理由根据两人改革的意义进行阐述。
张仲景和袁隆平的贡献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此确立为开创者,理由根据二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贡献进行阐述。郑成功和邱少云都是在对外的战争中有贡献,因此属于爱国者,理由根据两人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意义进行阐述,如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
改革家:①④,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开创者:②⑥,理由: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爱国者:③⑤,理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统一,邱少云的英勇牺牲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贡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是历史知识分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