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会写“寇、榴、抡”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情节,简要复述故事。
3.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情节,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知狼牙山之险峻
1.孩子们,革命岁月里有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今天,我们跟着课文再来了解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狼牙山五战士》!(板书课题)
2.了解狼牙山地形
(1)链接阅读: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日军在此英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2)你了解到这是怎样的狼牙山?
预设:狼牙山非常险峻。
3.今天,我们新认识的英雄——五位战士接受了重任,在这险峻的狼牙山上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这五位战士是谁呢?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自由默读全文。
板块二:读文,理清脉络叙述事情
1.明确五位战士的姓名。
2.理解字词
日寇、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
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粉身碎骨、壮烈豪迈、
(1)读词,正音。
(2)结合资源,理解“日寇”、“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
链接阅读:
日寇:即侵华日军,通常指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的旧日本军队,日军当时自称"皇军"。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中国称之为“日寇”。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划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
3.快速默读全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将课文内容分为五部分。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1)交流概括标题的方法。
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内容。
第一部分(1)五位战士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五位战士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五位战士壮烈跳崖。
②找到填空规律,提炼每个部分的关键短语。
学生概括、交流反馈。
4.利用情节图,简单讲述这个故事。
(1)学生交流。
(2)点评。
板块三:细读第二段,初识点面结合之法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喜欢的方式读第二段,想一想有哪些内容能突出表现五名战士是“壮士”?用横线标出。
2.组内交流。派代表回答。
3.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出发找描写人物的词语
马宝玉:沉着 狠狠 葛振林:大吼一声
宋学义:抡 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
4.借助动作、神态等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
预设: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马宝玉是班长,“沉着指挥”“下命令”两词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他的身份。命令是“狠狠打”说明他也是一个战士,一个有着中国血性的战士。
预设: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抓住“大吼一声”,“喷不完满腔怒火”,体会到葛振林对敌人的痛恨。
描写宋学义的就抓住“抡一个圈”,“浑身力气”体会其痛恨。
描写两个小战士的就可以抓住“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等词来感受其年轻,但仍然奋勇杀敌。
5.感受点面结合的写法。
(1)这是五名战士在痛击敌人时的一个详写,像这样具体描述同一个场面里的个体,称之为“点”。“点”是场面中的特殊人物放大。这一段有多个“点”。
(2)再读前两句,谈发现。
从正面概括地描写了五名战士一起战斗的情形,这是群体场面,简称“面”。
读最后两句,谈发现。
这也是一处场面描写,从侧面展现五战士的英勇杀敌、痛恨敌人。
小结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静结合的艺术描写,是人、事、景、物等综合性的一种艺术描写。而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一种。
点面结合:既从整体的“面”上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又从局部的“点”上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是“一面多点。”
6.交流点面结合的好处。
前两句概括介绍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况,这是“面”。让你了解到当时战斗的场面,烘托了当时的激烈的氛围。中间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别详细描述班长马宝云、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击杀敌人的情况。这是“点”。最后两句两句概括介绍了敌人损失惨重的情况,这是“面”。
从总体到个体,既烘托了当时的紧张氛围,让我们对场面有了深刻的印象,又加深了人物的形象。
7.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