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主要情节,简要复述故事。
2.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关注场面描写,探究“点”与“面”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关注场面描写,探究“点”与“面”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回顾写法再感英雄
1.上节课,我们重点感受了第二部分痛击敌人,从他们的神态和动作中感受了他们的壮烈。同时也初次接触到了场面描写的一种点面结合。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来朗读。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部分,感受五战士的英雄气概,找一找是否有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地方。
板块二:细读,了解点面结合的不同方面
1.明确场面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都是场面,都是一个镜头。
2.请你分别找出“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里的“点”。
面 点 如何描写
引敌上山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3.学生交流。
4.小结:对比“痛击敌人”这一场面,有什么不同?
“痛击敌人”这一场面中描写了多个人物,可以说是“一面多点”。
“引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三个场面中,详细描写的“点”只有班长马宝玉,算是“一面一点”。
板块三:聚焦马宝玉,感受灵魂人物的英雄气概
1.细读3-9自然段,找出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出体现其英雄气概的词语。
预设:
(1)动作描写
①“夺”“插”“举起”
他举起的仅仅是一块石头吗?
②“拔出”“拧开”“扔向”
现在你就是马宝玉,你已经身负重伤,弹尽粮绝,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啊?带着这种力量,读!
神态描写
斩钉截铁:什么是斩钉截铁?你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吗?
(3)语言描写
①“走!”
②“同志们!用石头咂!”
③“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从班长马宝玉的语言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
3.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好处。
板块四:回归,感悟英雄情怀
1.不仅是马宝玉,五名战士的任何一个都充满着英雄气概,心中是对侵略者的刻骨铭心的恨。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当他们完成任务之后,把死当成是继续战斗,视死如归,英勇地跳下了悬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2.朗读感受壮举。
这种精神,让我们心灵震撼,这正是英雄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英雄最后的壮举!(出示文段、放录音)再读口号。
五位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侵略者证明了什么?(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所以说:“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出示句子)
3.呼应题目“壮士”,真正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4.总结:五壮士豪迈的壮举感天动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