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3)“探界者”钟扬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3)“探界者”钟扬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20: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3)“探界者”钟扬
第4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钟扬(1964—2017),生前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8年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候选人物;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2.背景知识
2017年9月,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本文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一课时 高原雪域,静待花开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钟扬在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献身精神。
通过观看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关于钟扬的片段,以及其中的相关介绍初步感知人物,再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查阅课外资料深入了解人物。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位时代楷模,班级将举办一次“钟扬事迹宣讲会”。
情境任务
探界雪域高原,追梦永无止境
活动一 探寻足迹,明品质
1.通读文本,了解人物事迹,为宣讲会做充分准备。文章大致以钟扬的一生为经线,撷取钟扬一生中的朵朵浪花,分别表现钟扬在不同领域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概括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填写下表。
“探界者”钟扬 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
坚定乐观
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不计得失、爱岗敬业
热爱科普
乐教善教
“探界者”钟扬 优秀品质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关爱学生,有担当
学生延续探索之路;相信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忘我工作,牺牲精神
活动二 了解事迹,悟技巧
2.宣讲人物事迹,要达到让人物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人物事迹具有说服力呢?请结合文本阐释。(提示:从人物通讯写作的要求着手,比如事件的真实性、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结合文本,分点作答,有理有据。)
答案 ①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钟扬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
②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③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3.宣讲钟扬,文章中有不少句子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颜色的词。
(1)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答案 “不安分”本是贬义词,指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还想要去做一些其他不稳妥的事情。此处用来形容钟扬不安于现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科研事业上不断进取。贬词褒用,更显出钟扬精神的可贵。
(2)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答案 “不讲究”的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的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的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样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于科研的敬业奉献精神。
(3)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答案 “惊险”和“惊喜”,虽都有“惊”字,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惊险”写的是钟扬野外考察的恶劣环境,“惊喜”则写的是他丰硕的考察成果。两词连用,生动形象,具有幽默色彩。
(4)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老师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事儿。
答案 “奇葩”本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现在这个词多用于贬义,多指让人难以想象的行为。此处指钟扬在收学生上与他人做法的截然不同,贬词褒用,使语言轻松幽默。
活动三 选好角度,做宣讲
4.在充分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任选一个角度进行事迹宣讲。注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感受,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 (示例)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部编版语文课本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什么能被选入教材?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下面的材料简要论述。
在《“探界者”钟扬》这篇文章的背后,叶雨婷这名“90后”的女记者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她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
微任务
文章背后的故事
叶雨婷讲述:“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摘编自《“90后”记者的这篇文章,凭啥进入高中语文课本?》)
答案 英雄不在年高,只要文章写得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不用在意作者的年龄。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用不同的语言加以呈现;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叶雨婷在文章中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说:“①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 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②______________,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 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
亲”啊!
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中句子的引号,是为了强调他的牛仔裤是极其便宜的,表强调。
A项“泥土”“种子”是为了强调海伦学会的单词,表强调。
B项“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引用诗词来表达思念亲人之意,表引用。
C项“傻子”在此处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有特殊含义,表特殊含义。
D项“自由”语含讽刺,其实是指通过出卖国家或组织向敌人妥协,而获得的所谓“自由”的软弱行径,表讽刺。
1
2
3
4
5
6
7
8
9
10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②我不去的话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感强,语气简洁有力,而改后的句子是一个长句,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2)原句让“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独立成句,既强调了高原反应的具体表现,又与“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相照应,从而突出了钟扬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的忘我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①____________,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追求②______________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
③________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中,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④______,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承前启后 ②竭泽而渔 ③粉身碎骨 ④蔚然成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①处,语境指社会劳动、创新开拓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故可填“承前启后”。承前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
第②处,语境中有“急功近利”“短平快”,指目光短浅,故可填“竭泽而渔”。竭泽而渔: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第③处,语境形容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故可填“粉身碎骨”。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④处,语境写钟扬精神的创造力,故可填“蔚然成风”。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前文“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强调目光要长远,后文“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追求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侧重说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目光短浅,前后语境是转折关系,排除用“因而”连接的B、C两项;
A项中有表示递进关系的“更”字,与上下文逻辑不相符,排除。故选D。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1
2
3
4
5
6
7
8
9
10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 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 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摘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
“作为植物学家,我们经常在讲,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曾在自己的演讲中讲到这样的例子,新西兰从我们国家带回去208条猕猴桃枝条,接着把猕猴桃发展成了国家的第一产业;袁隆平教授培育的一颗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可见,种子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美洲和大洋洲的海滨城市有美丽的红树林,但是上海就没有,它只有光秃秃的荒滩。于是,钟扬带着自己的课题组买了10种红树苗12 000株,种植在上海临海港的一片荒滩上,但是因为温度和盐分的不适宜,这些红树苗全部病死。钟扬和团队其他成员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最终找到适合的条件,并且利用好周围资源,使红树苗慢慢成长起来。
(摘编自《青藏高原的种子教授——钟扬》)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三:
“钟老师一直想在成都建一个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因为西藏海拔高、条件苦,引进人才比较困难。想不到,钟老师却已经不在了……”在成都追忆钟扬,对西藏大学理学院原副院长白玲来说,是一件格外悲痛的事。
西藏大学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徐宝慧回忆,2010年钟扬被聘为西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第一天,就表示“不为藏大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就不离开”。钟扬随后一直将此作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申报材料、东奔西走整合资源、游说,工作烦琐,但他一直兢兢业业。终于,西藏大学在2011年获批了生物学硕士点,2013年获批了生态学博士点。这三年,是他最为繁忙的人生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在西藏大学研究生处原处长欧珠罗布看来,他同时也是一个播撒种子的人。“更重要的是,钟老师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欧珠罗布说。钟扬极其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到了藏大后每年都要招收1到2名藏族研究生,还先后培养了3名藏族博士研究生。
(摘编自王鹏《追忆钟扬:青藏高原的“采种者”与“播种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为人类建的种子“宝库”有4 000万种植物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
物的1/5。
B.“钟大胆”的称号表明藏族同事对钟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精神的敬
佩与赞扬。
C.钟扬起初种在上海荒滩的红树苗全部死去,是因为这里的温度和盐分
不适宜。
D.欧珠罗布说钟扬“也是一个播撒种子的人”,指的是钟扬为边远地区
培养了人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有4 000万种植物种子”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万颗种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中,“惊险”指工作环境
恶劣,随时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采集到珍贵的种子。
B.钟扬通过新西兰猕猴桃、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例子证明了他所提出的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的观点。
C.钟扬培养了3名藏族博士研究生,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先后获批生
物学硕士点、生态学博士点,并在成都建成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
D.在报道钟扬时,这三篇人物通讯都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钟扬的优秀品
质,都引用了钟扬自己的语言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并在成都建成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错,将未然变已然。材料三第1段说的是“钟老师一直想在成都建一个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钟扬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作为一名教师,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科
研人才。
B.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
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C.钟扬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
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D.钟扬为我们展现了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
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中没有明确写出钟扬“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这一方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9.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材料一重点叙写了钟扬作为“种子达人”的表现:先写钟扬为了“种子事业”,将足迹延伸到了西藏;接着写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成果以及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意义,写出了钟扬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的追求;最后写了在西藏收集种子获得的快乐、得到的惊喜与所冒的风险、付出的代价。
10.以上三则材料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报道钟扬采集种子、建设种子“宝库”取得的成就和敬业奉献精神;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钟扬投身于种子事业的意义,以及钟扬对引种红树苗所付出的努力;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钟扬对西藏大学的贡献,以及为边远地区的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单元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