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20: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我与地坛(节选)
第15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合欢树》《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内容概况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3.知识链接——朋友眼中的史铁生
(1)韩少功: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是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是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2)迟子建:没人能取代他
中国文坛太缺乏像史铁生这样的作家了。我觉得他的这个离去,所有我们这些人,作为他的文友和朋友,都是有心理准备,但还是特别伤心。史铁生这一世,他承受病痛的折磨,我觉得他太苦了,我希望他在另一世界的新年过得好,那应该给他一切一切都是最好的。
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是不逊色的。他留下的作品,他的人格力量,没人能取代他。
(3)张海迪:他是精神上的钢铁汉
史铁生是一个非常坚强、不惧怕死亡的人,他常年受尿毒症病痛的折磨,每个星期要去做透析,能够忍受这样痛苦的人,他真是一个精神上的钢铁汉。“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铁生文学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的生命是痛苦的,灵魂却又是那么纯净。他总是让我们那么感动。他其实早已很累了,就想休息了,那我们就不要打扰他。”
一课时 在地坛感悟死生,在母爱中获得动力
学习目标
1.感受地坛景物的特点,体会地坛对于作者的生命意义。
2.赏析怀念母亲的文字,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悔恨。
《我与地坛》自1991年面世之后,获得颇多赞誉,如作家韩少功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主题。几十年的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恰值史铁生逝世12周年之际,班级要举办一次以“怀念”为主题的读书会,跟随史铁生重回地坛,跟随他看景,跟随他思考,跟随他怀念母亲。
情境任务
举办“怀念”主题读书会,思考人生和亲情
活动一 怀念地坛:雕栏玉砌不在,荒芜古园犹存
1.地坛在当时基本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但对于作者而言,这里是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更容易看到时间和自我。赏析下列句子中的景物特点和所蕴含的生命感悟。
(1)文段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答案 写出了地坛顽强的生命力。地坛在等待“我”光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的人工雕琢的痕迹,磨灭了身上的浮华和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实际超然博大、淳厚沉重。
(2)文段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答案 地坛景物的特点是荒芜但并不衰败。园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它们的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3)文段三: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答案 地坛景物的特点:沉静而执着,富有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六个“譬如”句列举了园子中生命的种种状态: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它让“我”感悟到: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身体残疾了,但生命不会改变,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
活动二 怀念母亲:逆风如解意,报得三春晖
2.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其母亲的描写,情感深沉强烈,让人感慨万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答案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儿子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厚情意,极具感染力。
(2)“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案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结合课文,赏析语句)
答案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的每一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入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充分传达出“我”的懂得与后悔。
3.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给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 ①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②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活动三 怀念哲思:生存的感悟,生命的涌动
4.本文语言富含哲思和对生死的感悟,尤其是这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令人拍案叫绝,赏析其中蕴含的哲理韵味。
答案 这是作者在地坛经过漫长的思考而得出的关于死的认识:“死”不再令人恐惧,“死”与其说是生命的结束,倒不如说是一个漫长的节日。正是由于获得了这种认识,作者可以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
5.地坛,又名方泽坛,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重要场所。而《我与地坛》用“与”字联结“我”的生命经验,赋予地坛多种身份和象征意义。请根据文章内容,说出地坛所代表的三种哲理意蕴。
答案 ①作为园林景象的自然;
②作为联结亲情的纽带;
③作为世俗生活的观察点;
④作为写作之地;
⑤作为自我观照的处所;
⑥作为不可名状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史铁生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母爱。史铁生残疾后,他的母亲一直在认真地履行着一个母亲应尽的义务,甚至远远超出了应尽的义务,他懂得母亲生活的苦楚,所以才会抒发出如此深沉的母爱精神。
微任务
珍惜亲情,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十岁那年,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合欢树》)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难以抑制的痛苦,以自己的三个年龄段为线索,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变化,表达出对母亲无限的怀念。母亲从年轻到逝去,她的每一个形象都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不愿睹物思人,关于母亲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永远的回忆,成为埋藏在心中永远的秘密。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母亲的印象。在《庙的回忆》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他把心底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大声疾呼:“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结合文本内容,以“子欲养而亲不待”为论点,写一篇短文。
答案 (示例)世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时,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窝心。缺钱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些赚钱不易的话来教训你,但边教训边塞钱给你。他们就是父母。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吃饭时,他们总是咳个不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握着你的手时那种粗糙的感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的眼里饱含着风霜雨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常常在想,是怎样的
感情,才会使这句话中的悲伤和痛楚在几千年后还能再次撩人心弦。正如作家史铁生,母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始终觉得这样坚强的母亲怎么有一天会突然离去!“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从此,母亲的早逝成为史铁生至死不能原谅自己的心结。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沙尘一般地飘忽和微小,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正因为如此,我想说:趁青春还在,趁微风不燥,趁父母未老,多去陪伴和孝顺他们。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园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这园子曾是他的另一个家,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我想我应替史铁生去拜谒这个他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的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坛台。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史铁生虽然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颜色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中加颜色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默默无语,凝重伫立”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
A项对比,“双双金鹧鸪”与思妇一个人作对比,反衬出思妇的孤独。
B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言兵”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情态,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
C项用典,前句运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运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D项借代,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借指盛装打扮的妇女。
答案 (示例)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坛台,史铁生无法登临,他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它。
1
2
3
4
5
6
7
8
9
10
句子的主干是“我想我应替史铁生去拜谒这个神坛”。“神坛”前的修饰语有“他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可将这些定语分别组织主谓句。调整语序,加以整理即可。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结合材料,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写出了地坛(方泽坛)环境空阔、晴朗的特点;
②触景生情,引出下文感受到的“灵魂的坦荡”“信念的力量”;
③采用四字短句,节奏明快,具有音韵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残奥会赛场上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已缓缓熄灭,但残奥健儿们带来的感动却让人久久无法平静。作家史铁生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正是对这些特殊运动员们的最好致敬——他们从来不是弱者,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有人说,奥运会选出来的是最强健的体魄,①__________________。一次次摔倒又爬起,从不放弃,努力拼搏,让奥运健儿们不断超越自我,刷新纪录,挥洒最热的汗,完美唱响“更快、更高、更强”;以梦为马,用最大的力量演绎爱
1
2
3
4
5
6
7
8
9
10
拼敢赢的美丽人生。②__________________,泪目的同时更让我们感慨:决定一个人的从不是他的缺陷,而是不放弃的信念!运动员歇脚处成排的义肢,成就了另一种健全,比完整的肢体更重要的是完整的心灵!一个人,③__________________,生活才有尊严,人生才有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
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
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
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
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D.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C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语意的转折。
B项表示总结上文。
D项表示停顿。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残奥会选出来的是最不屈的灵魂 ②他们的精神让人泪目 ③只有面对磨难永不言弃(只有拥有完整的心灵)
6.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中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为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更会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哲理一词似乎是神秘的、深奥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画家会用浓重的色彩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的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其作品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充满悲怆,这悲怆弥漫在整篇作品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文字平实(平实的叙述、语言朴实、平实的语言);
②感情真挚(蕴含真情);
③具有哲理(哲理性强);
④充满悲怆。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文段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找出文段中的关键词,如“平实的文字”“作品中的真情”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足 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挂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关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永远也摔不坏似的,长得真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1
2
3
4
5
6
7
8
9
10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地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来过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赛这一个点,细微地开
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
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
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结尾处没有提及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开放性的结局留下
了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服输的劲头”错。由原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可知,此处是写两人为准点到达体育场而快速前进。
8.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
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
生而成的。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
模糊。
D.山子梦境中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
心痛。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错。由原文“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可知,山子对体育馆的记忆来自他的梦境。
9.前往体育场的路上,山子的思绪不断发生着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
②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沮丧;
③对体育场是否有台阶的恍惚;
④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
⑤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
⑥对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
10.当年审这篇文章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山子和小刚是足球爱好者,因为残疾不仅不能尽情地踢球,连去体育馆看一场球赛都异常艰难。
②“基调还是明朗的”:尽管残疾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和困境,但他们并未走向沉沦,对所热爱的事物依旧极度渴望。
③“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文中山子、小刚和史铁生一样,都遭遇瘫痪的现实困境,却拥有强大的灵魂,没有被不幸击中而一蹶不振。
本课结束
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