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2)归园田居(其一)
第7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作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对陶渊明的评价:
(1)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锺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3)曾纮(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载):“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4)张谦宜《 斋诗谈》:“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缘胸襟浩荡,所以矢口超绝。”
2.背景知识
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的第二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分别从辞官场(第一首)、聚亲朋(第二首)、乐农事(第三首)、访故旧(第四首)、欢夜饮(第五首)几个侧面描写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其中。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3.知识链接——田园诗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的感受。
4.诵读诗韵
诗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 ”字为韵脚,注意在诵读的同时体会用韵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押韵特点: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ɑn韵)。
5.基础知识
词语 释义
适俗韵 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守拙 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荫 荫蔽
暧暧 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 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一课时 不同寻常的选择,传唱千古的田园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手法,感受意境之美和艺术魅力。
2.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和情感内涵。
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现安徽省黟县辖区“守拙园”景区,为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故居。现在你来到“守拙园”,置身其中,经历1 600年前那一场不同寻常的选择,感受其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情境任务
置身“守拙园”,感受陶潜之回归
活动一 知何去何从,观田园图景
1.“守拙园”景区入口,有一块引导性的牌子立着,上面是根据本诗而提的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深深吸引着游客的兴趣。
请尝试回答这四个问题,并谈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①从尘网、樊笼或官场而归。②因为“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③归向园田。④归去以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去以后的住宿环境“无尘杂,有余闲”。归去以后的心情:愉悦、欣喜。
(2)精神追求: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
2.进入“守拙园”,展现在你眼前的应该是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图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案 ①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意象。
②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③给人以安宁、自由、愉悦的感受。
(2)在全诗中,还有一组意象,不同于以上意象的特点和性质,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
答案 ①尘网、池鱼、羁鸟、樊笼。 这一组意象全都是比喻义。
②用尘网和樊笼,比喻官场的黑暗和不自由;用池鱼和羁鸟,比喻自己在官场中受束缚的状态。
③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度厌恶和急于摆脱的心情,以及摆脱后的愉悦和轻松之感。
(3)“守拙园”如果要雕塑一组陶渊明先生归园田居之后的蜡像,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①他是一位不慕名利、蔑视官场的弃官者。
②他是一位追求自由,向往田园,不忘初心,始终有气节和热爱自然的读书人。
③他是一位朴素、朴实、温柔敦厚,义无反顾躬耕田园的农家人。
④他是一位洁身自好、安于清贫、身在世俗又超脱世俗的隐者。
活动二 赏田园写景艺术,析归隐之选择
3.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答案 ①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②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却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4.苏轼评价陶渊明诗歌:“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简析其具体表现。
答案 “质”指的是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绮”指的是诗歌中景物的密集和想象的多彩;“癯”指的是形象的清瘦;“腴”指的是诗歌中情味的丰富。
5.面对困境,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曹操选择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
答案 第一问:(示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听到那可贵的忧国忧民的声音,看到那颗超凡脱俗的清净本心。
第二问:(示例一)选择归隐也是对黑暗现实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不愿意同流合污,那就独善其身以归隐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无可厚非。
(示例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社会责任来看,他的选择是消极的,但是,一介书生,面对乱世,除了无奈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所以陶渊明能固守节操,也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丰富对陶渊明形象的认识。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归田园者,为何赞“猛志常在”
群文任务
从《归园田居(其一)》和《读〈山海经〉(其十)》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陶渊明?两种性格是否矛盾?
答案 (1)《归园田居(其一)》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而《读〈山海经〉(其十)》表达了他对精卫、刑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赞美,说明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
(2)①两种性格并不矛盾,这恰恰说明陶渊明是个立体人物,他的归隐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更是对无法实现抱负的绝望,其内心仍然不忘世事,想在合适的舞台有所作为。②衔木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和陶渊明的遭遇其实有相似之处。
白话译诗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即使化成了异类并无后悔。只是他们有这样坚持战斗的心,至于是不是时机投合而能遂了心愿?这事儿却又不好说了。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①____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②__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③____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海市蜃楼 ②按图索骥 ③大刀阔斧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①处,此处强调桃花源是“作者幻化出的”,“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故可填“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第②处,此处强调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找到相应的“桃花源”,故可填“按图索骥”。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第③处,此处是说陶渊明一上任就开始进行强有力的改革,故可填“大刀阔斧”。大刀阔斧: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
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
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
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
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联系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
“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①____________。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在不易模仿。
1
2
3
4
5
6
7
8
9
10
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却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地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作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B.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
急!中华民族危急!”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D项和文中引号均表示引用。
A项表示突出强调。
B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代表和平的文章的人有陶潜(陶渊明) ②这样的自然状态 ③我觉得不大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①处,根据后文“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此处说的是陶渊明;前一句说到晋末,“文章便更和平”,所以陶渊明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人物,可填“代表和平的文章的人有陶潜(陶渊明)”。
第②处,根据后文“这是何等自然”可知,此处是说陶渊明这种自然的状态,“实在不易模仿”,故可填“这样的自然状态”。
第③处,此处是对有些人模仿陶渊明赏菊行为的评价,上句是“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下句就应该是作者对此否定的观点,可填“我觉得不大像”。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透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返归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
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
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
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
时短暂,兴致难尽。
√
1
2
3
4
5
6
7
8
9
10
“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错,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8.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②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③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我新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诗人潇洒自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晚归山居
[唐]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
2
3
4
5
6
7
8
9
10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
清寂寥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
孤寂惆怅。
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
爱之情。
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
一路所见之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暗淡,雾霭茫茫,再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0.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句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同点以及在意境上的区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写景手法: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
②意境: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写的是“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典型田园意象,营造了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意境。
本课结束
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