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2)登高
第8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是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传世,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2.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写下了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
3.知识链接——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4.诵读诗韵
诗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 ”字为韵脚。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基础知识
词语 释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百年多病独登台 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 极
一课时 无边落木之秋,几多艰难苦恨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对仗严谨,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体察诗人的身世之悲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一诗历来备受赞誉,清代文学理论家杨伦更是这样评价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如果律诗有诺奖,《登高》一定当之无愧。如果要为《登高》写一段颁奖词,需要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名家评价全方位理解它的“古今独步”“第一”之处。
情境任务
解读“古今七律第一”,备写颁奖词
活动一 以名家评价为指引,赏析“古今独步”之妙
1.关于《登高》第一联,沈德潜称赞首联“格奇而变”,其他名家这样评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请结合诗句理解“尽谢斧凿”和“格奇而变”之妙的表现。
答案 ①“尽谢斧凿”指的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风格特点。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只用了六个名词,就勾勒出六个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展现出一幅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江立体景物图,且这组画面动态感极强,繁而不乱,悲而不滞。
②“格奇而变”指的是用语奇妙工整,写景艺术富有变化。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高低近远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清冷肃杀之感,营造了悲怆的抒情基调。
2.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景象特点:颔联从大处着眼,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
(2)艺术特点:①描写景物俯仰结合。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空间辽阔广大。②精于“炼字”艺术。如拟声词的对用。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有千军万马之势。采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更给人一种秋天的悲凉肃穆之感。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3)情感特点:融情于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
活动二 解十四字中八重意,绘抒情主人公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作了相关评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解析。
答案 万里,地之远也(离家遥远);悲秋,时之惨凄也(节气悲凉);作客,羁旅也(漂泊在外);常作客,久旅也(离家时间久远);百年,暮齿也(年纪已老);多病,衰疾也(体弱多病);台,高迥处也(登高后天地辽远广阔,顿显自我渺小);独登台,无亲朋也(孤独无依)。
4.鲁迅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通过《登高》后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呈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诗句 行为 心理 肖像 综合鉴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离家万里
常年漂泊
独自登高
因体弱戒
饮酒
悲秋
艰难
苦恨
百年(年老)多病(体衰)
“繁双鬓”
(满头白发)
穷困潦倒
这两句诗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使一位穷困潦倒,艰难困苦,走投无路、年老多病、多年漂泊流落他乡的暮年落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活动三 撰写《登高》“律诗第一”颁奖词
5.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具体分析,你已经对《登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致懂得了它为何会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在此基础上,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有古人的评价,有诗句的化用,有诗歌的特点,以现代人的身份书写,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1 200多年前的秋天的夔州,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我们却知道,它在一个老人登高的那一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八句之内起承转合,五十六字之内沉郁顿挫,十四字内悲意八重,字字精当,尽谢斧凿,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星移斗转,这里又经历过多少次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多少回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时光不语,却永远留下了古今律诗第一的传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微任务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思考:这则材料表达了什么结论?
答案 ①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②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2.结合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杜甫《春望》一诗。
答案 ①《春望》所描述的是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思愁绪。
②《春望》所写之景却是春日欣欣向荣之景,春天的“花”“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冲突,表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①___________,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②___________。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③____________的荣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 ②与日俱增 ③至高无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①处,此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故可以填“名重一时”或“名震天下”“闻名遐迩”。名重一时:名望很高,为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形容名声显赫,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②处,“却”表示转折,此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由“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可知,此处表示名气愈大,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③处,由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予杜甫的荣誉是最高的,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可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一)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示例二)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杜甫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杜甫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辗转奔波,有的时候甚至不知夜宿何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在他的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他中秋之夜在长安的俘虏营里写了一首思家诗。他想象:孩子太小不懂事,在这中秋之夜,只有妻子一人在抬头看月,思念自己。“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为什么妻子的鬓发湿了?因为夜雾很重,她站在外面看月的时间长了;既然站了那么久,①_________。请看,他与李白是多么不同。换了李白,绝不会那么细腻,那么静定,那么含蓄。
1
2
3
4
5
6
7
8
9
10
但是,这种风格远不是杜甫的全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这样的诗句,连李白也要惊叹其浩大气魄了。
杜甫的诗歌天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在形式上、风格上也是这样。杜甫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②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杜甫。
1
2
3
4
5
6
7
8
9
10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无论多小多穷多苦的村落、家庭和场面,他都能看到听到,并为之叹息和流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原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2)原文在动词前加“静静”“细细”“长长”“默默”等叠词作修饰语,既生动形象,又使音韵更加和谐;
(3)原文多用简短的整句,兼以散句,整齐中有变化。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她裸露在月光下的手臂也应该有些凉意了吧 ②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诗人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阁夜①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②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②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卧龙跃马: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代指诸葛亮和公孙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
说明了夜长昼短,使人感慨光阴荏苒。
B.颔联视听结合写所闻所见,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表
现出夔州一带的现状。
C.颈联刻画了夔州的典型环境,“野哭”富有时代感,“夷歌”具有地
方性。
D.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
1
2
3
4
5
6
7
8
9
10
“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该句意思是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
8.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艰难”二字具体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
②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
③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花鸭[注]
[唐]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
2
3
4
5
6
7
8
9
10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
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B.颔联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的羽毛根根独自竖立,毛色只有“黑”
“白”二色,富有象征意义。
C.颈联中的“不觉”“休牵”二词,表现了花鸭对众鸭的嫉妒、惊猜浑
然不觉,也表现了诗人对花鸭行为的规劝。
D.尾联是诗人对花鸭的进一步劝说,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
不要率先鸣叫了,情感含蓄而蕴藉。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羽毛根根独自竖立”错,“独立”指花鸭的羽毛与众不同,不同于群鸭。
10.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花鸭”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那么在诗中诗人赋予了“花鸭”怎样的精神风貌?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花鸭独步阶前,举止与众不同,表现了其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花鸭羽毛黑白分明,象征着其“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对众鸭的嫉妒、惊猜浑然不觉,表现出花鸭超然的精神。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
本课结束
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