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21: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火星探测之旅,直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逐步掌握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成为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航天事业如此孜孜以求?浩瀚的太空,究竟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投入。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其实,除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外,航天技术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1100余种新材料的研发得益于航天科技,航天技术直接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那么,航天科技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深远的变革?
首先,中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其次,我们具备了利用太空的能力。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到轨道上就完成任务了,不进入轨道。如何利用天上的资源,要靠航天器。航天器范围很大,具体的分类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各种应用卫星服务社会与经济。中国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能覆盖全国,要靠微波中继,每隔50公里有一个中继站,所以通信卫星太重要了。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卫星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地球同步卫星。之后,“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卫星平台。现在,白俄罗斯、老挝、巴基斯坦也在用中国的通信卫星,中国的卫星产业已变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我们还有了中继卫星,实现了“天链一号”三星全球组网,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开创了我国天基测控和数据传输的新纪元。地球的空间是开放的,天上的卫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每天都在获取信息。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们的气象卫星预报台风也很准。总之,各种应用卫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将实验室搬到太空。1986年“863”计划出台,其中就有中国载人航天。经过论证,得出三条结论:第一,得赶快行动,否则来不及了;第二,中国人要上天,只能用飞船,不能用航天飞机;第三,要搞飞船要做充分的准备。人上天再回来不是目的,要建立一个空间站,让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做一些研究,为老百姓服务。根据这样的结论,确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就是能把人送上天,在天上运行一段再回到地面上来。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人能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空间实验室阶段这四个关键问题,到目前为止全部被解决了。第三步是建立中国的空间站阶段,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在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项重大任务后,全面建成空间站。
深空探测帮我们了解宇宙。进行深空探测,我们从月球起步,月球起步也是分三步。第一步是绕,“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最后撞击到月球表面预定地点,第一步圆满完成了。第二步是落,“嫦娥三号”把“玉兔”这个月球车带到月球上去了,科学家拿到了在月球上直接测试的一些数据。我们更了不起的是把“嫦娥四号”送到了月球的背面,这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第三步是取,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土壤样品,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月球取土的意义非凡,通过对月球土壤的研究,专家可以了解到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还能寻求新能源。在深空探测方面,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基本搞清楚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要到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去了。
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还要在三大领域均衡地发展。第一个领域是航天技术。造卫星、造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说成绩很大,与一些强国差距不是很大了。第二个领域是空间科学,我们要探索浩瀚的宇宙,把整个太阳系里头这些行星、小行星、卫星搞清楚。我们刚刚到了火星,和国外比我们还有差距。第三个领域是航天应用。发展航天事业的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对科学研究的带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国防安全更是少不了航天领域的贡献,但是要带来经济效益,还是要形成产业。我们航天人都应该有一个强国梦,为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贡献航天力量。
(摘编自戚发轫《我们为什么要向太空进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在文中指我国研制的用来探测火星的一种航天器。
B.“天舟”在文中指我国为空间站提供补给的一种货运飞船。
C.“玉兔”在文中指由“嫦娥三号”带到月球上去的月球车。
D.“嫦娥五号”在文中指我国为了解月球背面而研制的航天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航天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入,但其效益也很可观,目前中国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在电子方面的带动作用最大。
B.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C.我国在开始发展航天科技时,就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建立中国的空间站阶段。
D.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但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因为在航天技术上与强国差距巨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起来很遥远的航天科技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航天技术成果能直接带动材料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变革。
B.各种应用卫星的发展,带来的效益很明显:通信卫星使电视台节目的覆盖摆脱了对中继站的依赖,气象卫星对台风的预报也很准。
C.随着“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以及“天舟”货运飞船等重大任务的完成,我国已经全面建成空间站。
D.我国在探月过程中,先通过月球车拿到在月球上测试的数据,然后让“嫦娥”探测器撞击到月球表面,最后实现月壤采样返回。
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却投入巨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从我国进行深空探测、发展航天事业的历程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克思进文庙(节选)郭沫若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猪头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
子路先看见了,便不由得怒发冲冠,把筷子一掼,便想上前去干涉。孔子急忙制止他道:由,你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呀!
子路只得把气忍住了。
回头孔子才叫子贡下殿去招待来宾。
朱红漆的四轿在圣殿前放下了,里面才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
子贡上前把这西洋人迎上殿去,四位抬轿的也跟在后面。
于是宾主九人便在大殿之上分庭抗礼。
孔子先道了自己的姓名,问来客姓名,原来这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
这马克思的名字,近来因为呼声大高,早就传到孔子耳朵里了。孔子素来是尊贤好学的人,你看他在生的时候向老子学过礼,向师襄学过琴,向苌弘学过乐;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不惟不肯得罪他,而且还要低首下心去领教些见识。要这样,也才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不象我们现代的人万事是闭门不纳,强不知以为知。孔子一听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惊喜着叫出:
——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马克思先生,你来得真难得,真难得!你来到敝庙,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有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而且不同到怎样的地步?
孔子听了马克思的话,连连点头表示赞意,接着又回答道:我的思想是没有什么统系的,因为我在生的时候还没有科学,我是不懂逻辑的人。假如先把我的思想拉杂地说起来,我自己找不出一个头绪,恐怕也要把你的厚意辜负了。所以我想,不如请你先说你的主义,等我再来比对我的意见罢。
——好的,好的,在谈我的主义之先,不得不先说明我的思想的出发点。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应当探求的便是我们的生存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最高的幸福,我们的世界要怎样能够适合于我们的生存。我要请问你:假使这个出发点我们早就不同,那么我们根本上走的是两条路,我们的谈话也就没有再往下继续的必要了。
马克思刚把话说完,子路不等孔子开口便先抢着说道:是呀,我夫子最注重民生,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是的,孔子又才接着说下去: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你要想目前的世界适合于我们的生存,要怎样的世界才能使我们的生存得到最高的幸福呢?你定然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你问我的理想的世界吗?好啊,你真问得好啊!正如你所问的一样,我是有一个至高至远的理想的世界,我怕是一个顶理想的理想家呢。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这样的社会假如实现了的时候,那岂不是在地上建筑了一座天国吗?
——啊哈,是的呀!这回连庄重的孔子也不禁拍起手来叫绝了。——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不谋而合。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吗?
孔子拉长声音背诵了他这段得意的文章来,他背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尤为摇头摆脑,呈出了一种自己催眠的状态。但马克思却很镇静,他好象没有把孔子这段话看得怎么重要,孔子在他的眼中,这时候,顶多只是一个“空想的社会主义者”罢?所以他又好象站在讲坛上演说,说起他的道理来。
——不过呢,马克思在这个折转联接词上用力地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殖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殖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
——啊,是的,是的。孔子的自己陶醉还未十分清醒,他只是连连点头称是。——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均不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
——是的,是的!孔子也依然在点头称是。我也说过“庶矣富之富矣教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为政方略,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大家连饭也还不够吃的时候,总不应该容许少数人吃海参鱼翅。
——啊,是的!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哎!孔子到此却突然长叹一声,他这一声长叹真个长,长得足足把二千多年闷在心里的哑气一齐都发泄出了。——哎!孔子长叹了一声,又继续说道:他们哪里能够实现你的思想!连我在这儿都已经吃了二千多年的冷猪头肉了!
——什么?你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能实现你的思想吗?
——还讲得到实现!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
…………
师徒四人立在殿上,看马克思的大轿已经抬出西辕门了,又回到席上,把刚才吃着的冷猪头肉从新咀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庭抗礼”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孔子儒学关系的独特看法。
B.“脸如螃蟹,胡须满腮”形象地写出了马克思的外貌特征,作者还用大量心理和语言描写来塑造马克思。
C.“怒发冲冠,把筷子一掼,便想上前去干涉”“不等孔子开口便先抢着说”都写出了子路鲜明的性格。
D.本文构思巧妙,主要采用孔子和马克思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有利于表现两个人物的思想主张。
7.关于文中孔子和马克思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认为自己和孔子谈话继续下去的前提是他们的“思想的出发点”必须一致。
B.二人的思想都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不患寡”“不患贫”是二人的分歧所在。
C.孔子认为马克思关于“共产社会”的阐述与自己“大同世界”的内涵完全一致。
D.对话中马克思与孔子最大的区别是,马克思重在说“异”,而孔子所求在“同”。
8.文中三次提到吃“冷猪头肉”,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9.这篇文章有“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特点,其中“因由”指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点染”指创作者的自由发挥。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并举例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
材料二:
俄检校侍中,进爵郡公。帝幸九成宫,宫御舍围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他只用过“贞观”的年号,很多皇帝使用多个年号。
B.“帝幸九成宫”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朝廷高官李靖和王珪的到来,原本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在别处住,唐太宗认为此举是怠慢他的宫女,要审讯查办这些官吏。
B.魏征进谏说,李靖、王珪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宫女只是后宫的奴仆,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员的地方,用此事来审讯官吏,会让天下人惊骇。
C.唐太宗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等人才,无愧于古人。唐太宗说,魏征每次进谏若没被采纳,他发话魏征就不马上答应,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D.唐太宗住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的渎职、失职行为多有谴责,魏征用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感到惊讶,说没有魏征就听不到这种话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4分)
(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4分)
14.魏征进谏,多次触怒唐太宗,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一再容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②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③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霸祖: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东府: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他权倾天下,宠信小人,又亲近僧尼、崇尚佛教而耗费过多,令士民不堪命。③黍离:《诗经》篇名,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霸祖”与“子孙”、“孤”与“多”、“二”与“百”、“取”与“降”等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B.颔联承上启下,“成功”对应首句中“取”字,“祸”对应第二句中“降”字,而“逸乐”引出了下文。
C.尾联写自古以来人们对朝代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诗人选择酒来冲淡这种无力感,显示出豁达与洒脱。
D.诗人多处运用典故借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增强诗歌韵味和情感的丰富性,却没有产生文采硬涩之感。
16.《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到创业与守成的关系时说“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这首诗也谈到了这个道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无疑是作品的“血肉”。无论是写人、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造境,都离不开绵密丰满、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
之所以文学叙事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的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 ① 、感同身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 ② 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中国经典文学之中,《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法想象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或者想象力。出神入化的细节有时是 ③ ,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的历史知识、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资料,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或者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否则,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全部一个作家的修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美白爱好者们的美白手段五花八门。柠檬,绝对是人们心中美白食物第一名。美白爱好者们觉得,酸得人龇牙咧嘴的柠檬,肯定有很多维生素C。多吃柠檬, ① ,肯定有美白效果啊。但是,很可惜。柠檬中的维生素C含量真不高,每100g的柠檬大概也就含25mg的维生素C,在水果里面真不算太多。
如果你就是想吃柠檬,那要吃多少才够呢?想要达到美白效果,你大概需要每天补充3000mg的维生素C,换算过来也就上百个柠檬吧!不多,也就是把你酸得啥也吃不下而已。对了,还不是只吃一天就行了,你需要坚持至少6周……
牛奶、豆浆这种看起来就白的食物,也被一些人赋予了美白的职责。很明显,它们也是没用的。 ② ,那么,天天喝可乐岂不是会变黑? ③ ,主要补充的都是蛋白质、水以及矿物质等,对于美白是真没什么效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任选其一。(4分)
(1)作为“贾府四春”之一,探春是姨娘所出,身份并不高贵,但她通达事理、机敏过人,成为大观园群芳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后世读者喜爱。《红楼梦》第五十五、五十六回通过描写探春协理大观园,展现了她的过人才干。第五十五回为《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有研究者说探春“表面上不动声色,谈话却比王熙凤更有机锋”,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第五十五回的内容说说你的思考。
(2)下面是《红楼梦》中沁芳亭的一副对联,请赏析其妙处。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做关于“学问与人生”的讲演时,曾经说过:
①梁启超先生总是“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总是在自我批判中前进。这是需要勇气的。
②大家跟老师、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一定会有很多讨论。这时,我们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聆听别人的见解,尤其是自己的观点遭到反对的时候。
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也是饥饿感。无论对这个世界,还是对所学的专业,总是觉得目前所知是远远不够的,知道得越多,就会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总是满怀好奇心,觉得有许多事情更想要去了解。这就是精神上的饥饿感。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D(张冠李戴,“嫦娥五号”是为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而研制的航天器,“嫦娥四号”是为了解月球背面而研制的航天器)
2. B(A项,“在电子方面的带动作用最大”于文无据;C项“我国在开始发展航天科技时,就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不合文意,原文是“1986年‘863’计划出台,其中就有中国载人航天。经过论证,得出三条结论……根据这样的结论,确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D项,“因为在航天技术上与强国差距巨大”分析不当,原文是“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还要在三大领域均衡地发展。第一个领域是航天技术。造卫星、造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说成绩很大,与一些强国差距不是很大了……”)
3. D(不合文意,原文是“第一步是绕,‘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最后撞击到月球表面预定地点·····第二步是落,‘嫦娥三号’把‘玉兔’这个月球车带到月球上去了,科学家拿到了在月球上直接测试的一些数据。我们更了不起的是把‘嫦娥四号’送到了月球的背面,这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第三步是取……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4.①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②为了逐步掌握进入太空的能力;③可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和利用太空。(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循序渐进。深空探测从月球起步,在基本搞清楚了地球的卫星——月球之后,再探测太阳系的其他行星,逐步向深空发展。②均衡发展。在航天技术、空间科学、航天应用三大领域均衡地发展,在航天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空间科学,促进航天应用,带来经济效益,形成产业。(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 B(错在“作者还用大量心理和语言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没有用大量心理描写)
7. B(对“不患寡”“不患贫”二人的确有分歧,但最终也找到了一致的地方)
8.①第一次写孔子在文庙里“吃冷猪头肉”,与马克思由四位中国大班抬着朱红漆四轿闯进文庙的出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冷一热,孔子的思想受到冷遇和马克思主义得到热捧之间形成对比。
②第二次写孔子感叹“连我在这儿都已经吃了二千多年的冷猪头肉了”,意在表明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不能很好地得到实施。
③第三次写孔子“又回到席上,把刚才吃着的冷猪头肉从新咀嚼”,与开头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也预示着孔子的思想在中国继续受到冷遇。(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取一点因由”指从相关文献记载中选取真实的人物,例如文中孔子、马克思、子路、子贡都是文献中有记载的真实人物;并且人物的性格也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同,如孔子的好学谦逊、子路的鲁莽草率;人物的个别语言在文献中有记载,如“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②“随意点染”指作者利用历史材料加以丰富的想象而重新构成事件的发展,例如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思想的两个人放在文庙来一场对话,把西方圣哲和东方古圣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使之相碰撞、相交锋,将两位圣哲学说的异同展现出来,同时写出在对人类生活本真状态的追求及对理想社会的建构等方面,两种思想不无融通之处,从而得出了孔子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沟通并进行对话交流的结论,为今天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对一点得3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 CDF(原文标点: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 D(D项,“用法相同”错误,两个“所以”用法不同,“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表原因,不是“表方法、凭借”。A项,解说正确;B项,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均为“皇帝亲临、临幸”;C项,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均为“的确、确实”)
12. D(“对地方官的渎职、失职行为多有谴责”理解错误,依据文意可知,不是地方官渎职,失职,而是唐太宗追求奢侈、享乐)
13.(1)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忧危”“任贤”“宽怠”每点1分,句意1分)
(2)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为了(供奉)不够奢侈而后悔呢?(“故”“戒约”“悔为不奢”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魏征进谏的内容,都是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不要追求享乐。(1分)②唐太宗认同魏征保住江山很难的观点,心胸博大,引导魏征进谏,并愿意纳谏。(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唐太宗又问:“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
材料二:
魏征不久任检校侍中,晋爵郡公。唐太宗临幸九成宫,宫女住在围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威福出于李靖、王珪等人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大臣外出,地方官吏要向他们请教朝廷法式;回来后,陛下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宫女就不一样了,供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承接。用这件事审讯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刺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不听从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后稷、离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为了(供奉)不够奢侈而后悔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很足了,如今不只是足了;如认为供给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能有足吗?”皇帝惊讶地说:“没有你朕就听不到这种话。”
15. C(“显示出豁达与洒脱”错误,应该是借酒浇愁)
16.①第一句写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都是白手起家,“孤身”二字体现了取得天下的艰难;
②第二句写子孙往往轻易断送开国之君艰难获得的政权;第五句运用司马道子的典故写作为主政大臣宠信小人、崇尚佛教而令士民不堪命,这并非守成的根本;第六句运用陈后主的典故,写作为守成之君奢靡逸乐,最终亡国。(答对一点得3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风乎舞雩 咏而归
(2)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3)覆压三百余里 骊山北构而西折(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①如(身)临其境 ②不可或缺 ③妙手偶得(每处1分)
19.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每改对一处得1分)
20.“主题”“情节”“细节”是本体,“是”是比喻词,“灵魂”“骨骼”“血肉”是喻体。(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学作品各个部分的不同作用,突出了“细节”的重要性。(2分)
21.①就能多摄入维生素C ②如果吃白色食物就能变白的话 ③无论是喝牛奶还是豆浆(每处2分)
22.(1)参考示例:同意。本回中,年轻的探春刚开始理家,就碰上了棘手之事,探春冷静应对。一句“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将探春心思缜密、聪慧敏捷、口齿伶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与王熙凤的快人快语、泼辣锐利相比,探春言行更加内敛,理正而色不厉,书中就说她“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4分)
(2)参考示例: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而是借“绕堤”“隔岸”反衬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水深”“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令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读者读到此处,亦可领略沁芳亭上的诗情画意。(4分)
23.【写作提示】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王德峰教授关于“学问与人生”的相关演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自我批判中前进,这需要勇气;二是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聆听别人的见解;三是总是觉得目前所知是远远不够的,知道得越多,就会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总是满怀好奇心。写作任务有二:一是“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二是要“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王德峰教授关于“学问与人生”的演讲内容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不得被评为一类或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对于材料中王德峰教授关于“学问与人生”的演讲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上述材料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和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来写作。
3.立意参考:
①从“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在自我批判中前进”“批判自己需要勇气”“人要有反省精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等;
②从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聆听别人的见解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敢于发声”“学会倾听”“既要敢于发声,又要学会聆听”“正确对待自我观点”等;
③从“总是觉得目前所知是远远不够的,知道得越多,就会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和“总是满怀好奇心”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保持精神上的饥饿感”“学无止境”“要怀有好奇心”“学然后知不足”等;
也可以综合以上材料进行立意。当然,不管怎样立意,要注意契合材料。写作时要有真情实感,切不可泛泛而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