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段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段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21:0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莱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段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近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有“烂”的地方才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毁坏了“苹果”。
(摘编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
材料二: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看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吗?鲁迅曾经把批评家的工作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烂苹果”而是强调要从别人不屑的“烂苹果”中剜掉坏的,留不好的,“倘没有(好的),则较好的也可以”。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把棒喝视作良药。
其实,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从“烂苹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学而言,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数量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文学批评何为?我以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者推荐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批评是一种阐释。在批评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批评家应当坦然甚至兴奋地激赏那好的一面,也有权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两面有时并不能够剥离,它们经常是一体的,是作家作品风格的组成部分。批评的难点就在于此。
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时候,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并没有做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也即通常所说的“作家论”。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系统梳理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背景、成就、特点和风格,又能够指出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和可能上升的空间与路径,那是批评之责,也是作家之幸。
(摘编自阎晶明《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而前者更重要。
B.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批评家的行为便很难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
C.文学批评是向读者推荐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与不足的一面经常是一体的,无法剥离,这是批评的难点。
D.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做到立体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助益文学创作。
2.(3分)下列对文中“剜烂苹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烂苹果”不是形容文学作品毫不足取、一无是处,而是指作品本身有一定问题或缺陷。
B.“剜”的前提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
C.“剜烂苹果”要有批评的锐气和勇气,拒绝无原则的吹捧,多用“酷评”“骂派批评”。
D.“剜烂苹果”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因为有时“烂”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体的。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
B.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
C.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
D.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4.(4分)两则材料的作者对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4分)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举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点不超过1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们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算,却看见了他的仇家一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子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其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于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7.(3分)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弃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于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8.(6分)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二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
9.(6分)“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①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抒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③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石:量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这里指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拉力。③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孤度。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B.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C.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D.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恶能如此”和《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两句中“恶”的含意相同。
B.“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两句中“适”的含意不同。
C.“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还有孤、不毂等。
D.文中“左右皆试引之”和《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两句中的“引”含意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因此日夜酣饮不休,且不听直言,反而射杀进谏的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以实情上报的使者,奖赏以虚情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因此狼狈而逃。
C.齐王想任用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而淳于髡敬谢不敏,齐王让淳于髡不必多虑,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
D.齐宣王所谓强弓不过三石,但左右都说齐王之弓超过九石,除了齐王无人可拉开;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
(2)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14.(3分)君王善于接受直谏,与哪几个重要因素有关?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①悄然: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扣题,点明作者此时独自一人在旅馆中,静对寒灯,黯然伤神,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
B.颔联中“思”字极富表现力: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C.尾联勾勒出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直抒胸臆,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
D.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抒写旅况的寂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16.(6分)羁旅怀乡是封建文人墨客的常见话题,杜牧的《旅宿》写的极富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思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3)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不长存的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5年10月5日,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①___,她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时光倒流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出现强大的抗药性,原有治疗药物失效,疟疾②___,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年仅39岁,却已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屠呦呦③___,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稀缺的人手,摆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个堪比攀登珠峰的艰难挑战。3个月里,屠呦呦带领组员从2000多个抗疟药方中精选了640个方药,开始逐一排查实验。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段关于青蔓描述的启发,房呦呦终于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临床阶段,屠呦呦又以身试药,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安全可靠。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广泛在全世界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一致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之一,屠呦的这一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8.(3分)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横线处。
愈演愈烈甚嚣尘上临危受命临危授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框的句子多处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①______。传统臭味食品大多(1)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只要没有致病菌繁殖和参与蛋白质分解,这种臭味食物就是安全的。
发酵前,食物大多会经过(2)腌制,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②______,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厌氧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含硫物质和挥发性醇类、醛类物质是臭味的主要来源,这些气体只需要极微小的量就可以被人闻到,③______,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此外,发酵产生的成分也是香味的组成部分,只是太过集中,闻起来反而臭,这就是越臭的发酵食物吃起来可能(3)越香的原因。
厌氧菌分解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相当于提前帮我们进行了消化,让这些食物更容易被吸收。一些厌氧菌在发酵蛋白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B族维生素,不但没有减少食物营养,反而(4)还增加了营养物质种类,所以有些有臭味的发酵食物不仅安全,还对身体很有好处。
21.(3分)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粗的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处的“大多”不可以删去,删去会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B.(2)处的“经过”可换为“被”,换后不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C.(3)处的“可能”可换为“也许”,换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D.(4)处的“反而”表示转折,要改为“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读过一些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认识了一些革命英雄人物,了解了一些革命故事。从上海石库门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从江西瑞全到陕西延安,从河北西柏坡到北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等光荣革命传统,这些光荣革命传统饱含着无数革命志士的奋斗与牺牲。
2022年,中国共产党顺利召开“二十大”,并团结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步前进,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对肩负实现民族复兴梦想重任的广大青年来说,如何对待革命传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前者更重要”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说“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由此可知,应是“后者更重要”。
2.答案:C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多用‘酷评’‘骂派批评’”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段中说“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看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吗?”“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把棒喝视作良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剜烂苹果”不能“多用‘酷评’‘骂派批评’”。
3.答案:D
解析: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是正面发现和阐释一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即客观地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重点在于发现好。只有D项谈到了“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4.答案:①材料:正面发现和阐释作品价值,发掘并阐释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推动文学走近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②材料二:通过立体的观察,发现并向读者推荐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
解析:概括材料观点+对比分析 材料一第一段关于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主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近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材料二从内容和手段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内容方面,第二段做了集中阐述,如“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者推荐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手段方面,第三段中提到“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据此简要概括可得出答案。
5.答案:①要有肯定和发现的能力;②要熟悉作品;③要有立体的观察;④能够做到综合论述。
解析: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 材料一中说“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材料二中说“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吗”“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优秀的批评家要有肯定和发现的能力,要发掘和阐释作品的价值。另外,材料二中还提到“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做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由此可知,优秀的批评家要熟悉作品,能够对作家及其文本等进行立体的观察,对作家创作做到综合论述。将以上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按字数要求整合出来即可。
6.答案:C
解析:“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
7.答案:D
解析:“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错。
8.答案: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优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并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
解析:
9.答案: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为后文豫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③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10.答案:D
解析:“患”的后面有宾语“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所以不能在“乡之”前面断,排除B、C两项。后面两个“也”都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句中起提顿作用的。
11.答案:D
解析:D项中的“引”词性相同,但意义不同,第一个为“拉”,第二个为“引导”。
12.答案:C
解析:“因为太子一生下来他就知道太子不如尧舜”错,原文中说“寡人固生而有之”是齐王自夸之词,他认为自己属于天生就贤德圣明的人。
13.答案:(1)你不要推辞了。难道我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要像我吗?
(2)现在齐王自以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还怎么让人对他陈说劝谏呢?对臣下的劝谏如果一点也听不进去,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还能享有国家的。后半句也可译为:那么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君王可以保全。
解析:
14.答案:(1)首先在于君王自己是否明智。戎王好享乐,故乐意接受秦王之赠且不听直言;齐王自认为聪明,故不入直言。
(2)其次在于左右是否正直。宋王不听真话,是因为左右近臣蒙蔽;齐宣王自以为可拉九石之弓,是因为左右有意逢迎。
解析: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肉自己招致虫害’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比逃跑的人先逃跑。”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用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能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而任用他。”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怎么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呢?我的才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你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那样,或者像舜那样如何?”凡是臣下的主张得以实行,都是因为君主能够从自以为愚的认识出发去听从别人高明的见解,能够从自以为非的认识出发去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现在齐王自以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这还怎么让人对他陈说劝谏呢 对臣下的劝谏如果一点也听不进去,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还能享有国家的。(齐王自以为比尧舜贤明,他怎么可以被开导劝谏呢?劝谏如果不被接受,那么不使国家灭亡的君王很少啊。)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不是大王难道谁还能用这样的弓?”齐宣王的真实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他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岂不可悲吗!除了正直之士,还有谁能不奉迎君主?世上的正直之士寡不敌众,这是情势注定的。所以祸乱国家的君主,弊病存在于用的弓实际是三石而自以为有九石啊。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C.“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应是“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
16.答案:①首联直抒胸臆:孤身一人客居旅店,没有好伴侣,独坐凝思,不禁郁闷忧愁,悲从中来。②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衬托出羁旅在外的寂寞凄凉。③颈联虚实结合: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途遥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④尾联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写自己住在旅馆中没有好朋友相伴,心情忧郁,独自凝神沉思。直抒胸臆,表达羁旅愁思,悲伤凄凉。颔联写看着昏冷的灯火回忆起往日旧事,孤雁的哀鸣令人愁思难眠。此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视听结合,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颈联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尾联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
17.答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8.答案:①家喻户晓;
②愈演愈烈;
② 临危受命
解析:第一空,依据语境“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应选择“家喻户晓”;第二空,依据语境“原有治疗药物失效”“全世界都在受疟疾之苦”,应选择“愈演愈烈”;第三空,依据前面语境应选择“临危受命”。
19.答案: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解析:原句语病有两处:“广泛”修饰“应用”,应放在"应用"之前;“公认”已经包含"一致"的意思,可将"一致"删去。或者将“一致公认”改为“一致认为”。
20.答案:答案:①多用数字,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上面对的挑战之艰巨;
②多用数字,表达了对屠呦呦团队不惧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的敬佩;
③多用数字,使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多用数字,突出了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道路上面对的艰难挑战。在困难面前,屠呦呦团队能够迎难而上,取得关键性胜利,表达了敬佩之情。多用数字使得表达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1.答案:D
解析:D项,⑷处的“反而”表示反向递进,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本项表述错误。A项,“大多”表示大多数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删去后表示所有之意,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B项,“经过”被换成“被”后不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C项,“可能”与“也许”都不表示肯定,只是表示事件有发生的可能性。表述正确
22.答案:①发酵后才有了臭味;②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③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和后面“传统臭味食品大多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可知,这里要填“发酵后才有了臭味”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面“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和后面“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可知,这里要填“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后面的“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这里要填“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之类的内容
23.答案:
承革命传统,砺吾辈壮志
在革命历史渐渐被人遗忘的当前,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光荣革命传统,也在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与脑海中被逐渐遗忘,甚至曾经为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红色英雄人物不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我认为:光荣革命传统不应该被淡忘,传承英雄主义精神,砥砺吾辈豪情壮志,当从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从当下做起。
承革命传统,慕那时英雄。
从小我们就沐浴在红色之光下,赫然的红色基因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号。就比如阅读革命经典作品,从《小英雄雨来》
中我们领略到雨来的机智聪明,决心成为一个一心向党、不屈不挠的好少年;在《红岩》中我们被身陷囹圄但一心向国的江姐所感动,决心成为一名不忘初心、保家卫国的好青年;在《芦花荡》中身虽年迈志却坚的年迈老者,使我们决心成为意志坚定、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文学经典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论是鹿兆鹏还是高觉慧,亦或是王二小,他们虽然活在文学作品中,但是那种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至今还在人们心中激荡。
承革命传统,传革命精神。
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没有英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代表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弘扬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精气神。历史的波涛滚滚向前,而他们的精神、民族的意志却在革命传统中得到传承和体现。传颂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应成为新时代的风尚,更要成为青年的使命担当。英雄青春态,报国进行时。新时代新青年,要通过继承光荣革命传统来学习英雄、争当英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承革命传统,做时代新人。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光荣革命传统,记录着与现实相连的革命记忆,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光荣革命传统是自20世纪开始的几代人不断努力、奉献牺牲的结果。因此,在当代商品经济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深入走进革命文学经典、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等方式来继承革命传统,对青少年的激励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传承革命传统,需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相关内容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认同感;需进一步增加青少年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知,立足新时代,深入了解革命传统;需从当下做起,从你我做起。
承革命传统,砺吾辈壮志,续写“英雄谱”,是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继承革命传统,用心学习、用行实践,不忘历史、方得始终。继承革命传统,传承英雄主义精神,你我必须行动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从革命文化作品、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引出“革命统”这一主题,然后历数代表中国革命传统各时期的典型地名,说明其中所蕴含的光荣革命传统。在这一段革命历史岁月中,无数革命英雄人物,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作文题重在借此考查考生对于光荣革命传统的认知,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从而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此,材料第二段才会引申到2022年这一时期,要求广大青年思考在当今新时代,以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革命传统的问题。所以行文时,考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认知,须有所体现。写作时可以先提出观点,先从自己了解中国革命传统的相关内容如革命经典、参观革命胜迹等的感受,来表达对革命传统的认知;然后上升一个层次,从革命文学经典与民族革命精神方面的联系来谈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性;最后回归到我们时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来谈应该如何去做。参考立意:1.继承革命传统,扬核心价值观。2.继承革命传统,成就家国梦想。3.继承革命传统,实现民族复兴。4.学习英雄品质,做新时代英雄。【解题思路】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