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二单元 第6课
素养目标
1
文化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
2
思维目标: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其形象特征。
3
语言目标:分析文章的语言,梳理情感脉络。
4
审美目标:学习爱国青年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初读感知
导入新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 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
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简介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者简介
1919年到193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品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全文严谨有序、笔法洒脱,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
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噩耗传来,鲁迅先生作诗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刽子手的愤怒,后又接连撰文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并在由他主持编辑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刊登他参与起草的两篇宣言和他撰写的《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两文,同时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选刊了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作为无言的纪念。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题解读
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记念”死者,既然是“记念”,作者却说是“为了忘却”,其意图是:文章一开始,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因此很想“将悲哀摆脱”,这就是说,作者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
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资料链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指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联成员。1931年2月7日,他们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人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
研读分析
主要内容
此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国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应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首先,此文歌颂了白莽、柔石等青年革命作家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
其次,作者对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行径表示愤恨。作者从摧残者的猖獗中看到了他们的末日,从革命者的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他坚信,长夜过去光明就在前头。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
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
原文:
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对烈土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悲愤”,悲哀和愤怒。
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文本分析
原文: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令人发指。这段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文本分析
原文:
原来如此!……
国民党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
文本分析
原文: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反动政府残害这样单纯、质朴、善良、忠厚的青年,这样的政府该是多么黑暗、残暴的政府啊!前两句写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三、四句写人民的深重苦难,概括了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五、六句写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表达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愤慨之情,揭示现实的黑暗。
文本分析
原文: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砸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文本分析
1. 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写同白莽三次相见,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由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引出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
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研读思考
2.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柔石“迂”?
柔石的“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硬气”。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
(2)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3)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与女性一同走路,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
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
研读思考
整理归纳
1.本文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么多人物、材料的?
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引出柔石;第二部分写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2.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引用三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蕴,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题旨,起了极好的作用。
(1)借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政权—样,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懂得了“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
(2)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
拓展延伸
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
(3)作者用向秀以《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艺术特色
1.矛盾冲突,悲愤交织。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2.借题发挥,弦外有音。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3.旁征博引,借古讽今。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这篇文章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我们详细品味了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体会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深切感受到了其表达的效果。我们要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本课小结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