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包身工(1)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包身工(1)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21: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包 身 工
夏 衍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新闻性的体现:
1、新闻作品中除了叙述事实,还会交代
一些背景材料;
 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四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
包身工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1-11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12-22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说明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4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说明恶劣的劳动条件。
(35-5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文章段落结构(一)
清晨四点一刻
起 床
猪猡们:蓬头垢面。
工房里:拥挤恶臭
群体,引出芦柴棒。)
记叙 (写包身工
包身工的来源
欺骗;身份:赚钱机器来源:灾区农村;手段
w
文章段落结构(二)
四点半之后
吃 饭
伙食:质劣量少—两粥一饭;不够一人一碗。
记叙:写包身工群体,突出轮值的。
包身工增加的原因
没有自由;与世隔绝;工价低廉。
文章段落结构(三)
五点钟
做 工
条件:三大威胁:遭遇:三大罚规。
记叙:面上写群体,点上写小福子。
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日本纱厂飞跃膨大,成年工人人数减少。
文章段落结构(四)
放工的时候
命 运
牛马活、猪狗食、遭践踏、被蹂躏。
抒情、议论、记叙:事例。
包身工制度的趋向
黑夜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包身工制度定灭亡
抒情、议论:类比、对比。
包 身 工
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7----11、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被诱骗的农村少女
12----14、(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3----32、(五点)上工
三大威胁
三种罚规
恶劣的劳动条件
35----47、(十七点)放工。
48----50、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3----34、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
【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及其罪恶】
【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
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⑴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发展
⑴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威胁、三种罚规﹞
⑵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而飞跃的膨大
3、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7-11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5-22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33-34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说明日本厂家利用包身工获得的巨额利润。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48-50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2、数字使用的精确性:
在一种特殊的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
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
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
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
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
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
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全文总结: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明确:生动的人物描写。第三自然段; 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形象的类比。用船户养墨鸭捕鱼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类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二)文学性的体现:以点带面
人物形象的塑造:包身工、老板娘、拿莫温
东洋婆
包身工:芦柴棒、
(三)文学性的体现: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对比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
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学性体现:
2、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
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
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
的奴隶!
文学性体现:
3、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
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
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
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该文堪称报告文学的典范。文章语言运用
比喻、排比、反语等等修辞手法,在形象生动
富含哲理的语言中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提出
强有力的控诉;巨大的篇幅并没有削弱文章的
表现力,我们能通过细节清楚地看到那些令人
发指的罪恶,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昔日同胞
血与泪的惨痛,可以说,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
了潜藏在其中的欲推翻黑暗的高声呼唤,我们
更能因此而庆幸今天我们的进步和辉煌。记住:
落后就要挨打。
“引号”的各种主要用法本文都有出现,归纳如下:
 a.标明文章中引用部分:某人说的话。“工房重地,闲人莫入”。
 b.表示特定称谓:“芦柴棒”、“包身契”。
 c.表示突出强调:“安全地”“罐装了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表示讽刺或否定:“慈祥”“文明的惩罚”。
e.节日或历史事件的数字:“一·二八”战争。   
写作特点
1、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2、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3、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