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统编版)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酷(kù)热 厌倦(juàn) 灼(zhuó)人 附和(hé)
B.呻(shēn)吟 抽噎(yē) 犹豫(yù) 闪烁(shuò)
C.突兀(wù) 边缘(yuán) 怦(pīng)怦 严禁(jìn)
D.滑稽(jì) 嘲笑(cháo) 晕眩(xuàn) 挪(nuó)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胃 逼迫 警告 气喘噓噓
B.冒险 雀斑 粉粹 浑身发抖
C.杂乱 臭椿 边缘 天旋地转
D.绕道 嘲笑 牢记 犹豫不绝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⑴周围一片____,我趴在岩石上,神情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⑵内德____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A.安静 恍惚 嗤笑
B.寂静 恍惚 嘲笑
C.安静 模糊 嗤笑
D.寂静 模糊 嘲笑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喳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骄傲”为贬义词。
B.“底部”和“臂弯”是名词。
C.“向下”的“下”是方位词,而“抽噎了一下”的“下”就不是。
D.“迈”“踩”“扑”是动词。
5.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最近学生到校时间参差不齐,使得早读的氛围不够浓厚。
B.小亮讲了一个小笑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C.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D.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 小心翼翼地取出需要修复的文物,生怕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
B.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 、更陡、更变化莫测。
C.“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D.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D.一个城市居民的良好素养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谙此理。
②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
③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④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
⑤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经世治国之栋梁。
⑥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乃有“书圣”之美誉。
A.⑥①④⑤③② B.④⑤③①②⑥
C.④①②⑥③⑤ D.①④③⑤⑥②
9.下列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种生活的哲理。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困难的道理。
C.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的中途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可见父亲的细心。
D.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由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
10.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班上拟在周五下午自习课召开“怎样面对困难”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请为这次班会拟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请你围绕班会主题策划三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3)假如让你去邀请语文老师来参加班会,你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4)班上同学在班级论坛就文中爸爸的做法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父亲应该直接爬上悬崖把孩子抱下来,有人认为父亲引导孩子爬下悬崖的做法更值得赞赏。你的看法如何?请跟帖。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但闻书声不绝( )
取而疾走( )
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
人皆叹之( )
1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
13.下列句中的“而”与“取而疾走”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切问而近思 D.人不知而不愠
14.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小敏:元镇这种迫切学习知识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小宇:热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偷窃。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②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③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④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⑤“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⑥“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⑦“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⑧“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⑨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⑩“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1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讲述的故事。
16.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选文中的哪句话与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照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对于将来的高考他甚至不敢想象。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饭菜。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8.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9.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中划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②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20.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①《山就这么高》: 。
②《走一步,再走一步》: 。
2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以内)
五、写作。
2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几句描写景物的句子,烘托了“我”绝望、恐惧的心情。请你也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烘托人物心情,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1)示例一:相信自己,笑对困难。
示例二:困难似弹簧,你弱它就强。
(2)解读“困难”;讲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出谋划策迎困难
(3)×老师,您好,咱们班星期五下午自习课要召开“怎样面对困难”的主题班会,想请您去参加,您有时间吗?
(4)示例一:我赞赏文中父亲的做法。他具体指导儿子每一步应踏在哪儿,最终引导儿子成功地爬下悬崖。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成就感,为儿子以后的人生积累了经验。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父亲的做法。儿子还小,且一直病弱,到了暮色苍茫的时候,还一个人待在悬崖上,这会让他受到惊吓,对心灵造成伤害,父亲应该想办法上去把儿子抱下来,而不是让他在极度恐惧下再爬下悬崖,这对儿子来说是困难且危险的行为。
【答案】11.听见;跑;放下;都
12.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
13.A
14.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虽然他当时有偷书的行为,但他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也确实非常贫困,偷窃别人的书也是万般无奈下的行为,真的情有可原。而且他后来的成就也非常大,这完全可以让我们忽略他以前犯下的小小错误。
【答案】15.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脱险的经过。
16.景物描写。作用:烘托出“我”当时的恐惧和孤独感。
17.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答案】18.“我”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继续读书了。
19.①“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②“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20.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来,就能逐步解决困难
21.文中的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须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有耐心,而且注重言传身教。
22.【答案】又是一天好时光,清早的阳光温暖又明媚,空气清新而舒适,通往学校的林荫小道上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引得枝上的鸟儿们也随声附和,唱着悦耳的歌。路边的小草努力地吮吸着晶莹的露珠,向着阳光漫布的地方伸展着。花儿朝我微笑,此刻,就想唱起那首歌:“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带着满怀的希望,带着这掩饰不住的微笑,大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