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弟弟的去处,张三说:“舍弟刚往泰州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过几天是家父八十大寿,请你到时赏光。
B.久仰大名,今日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啊!
C.我因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
D.遇到困难请尽管提问,我们将不吝赐教。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枯涸(hé) 结(jiē)实 憔(qiáo)悴 葡萄蔓(màn)
B.黄晕(yùn) 曲肱(ɡōnɡ) 祷(dǎo)告 一霎(chà)时
C.澄(chénɡ)清 屏(bǐnɡ)息 荫(yìn)蔽 褪了色(shǎi)
D.撩(liāo)起 贮(zhù)蓄 抚弄(lònɡ) 看(kān)护妇
4.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5.我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1)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方时/年七岁
D.君与家君/期日中
6.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尊君在不 学而不思则罔
B.太丘舍去 又渐如高舍
C.下车引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二、字词书写
7.请从下图中选择八个字组成一组对偶句,用简化楷体写在田字格内。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雪骤() 太傅() 韫() 无奕() 柳絮() 差可拟() 尊君在不()
三、填空题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俄而雪骤
(3)为人谋而不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不亦说乎
(3)温故而知新
1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为人谋而不忠乎( )
(3)弛担持刀( )
(4)非宁静无以致远( )
四、现代文阅读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乙】
高念东少宰①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②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适③县尉张盖至,惊曰:“此高公,何乃尔④?”公笑而去。达官遣役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⑤亦就浴,呼公为洗背,问高侍郎家何在,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役于水中跪谢⑥,公亦于水中答之。
(节选自《筠廊二笔》)
【注释】①少宰:刑部侍郎。②招:招呼。③适:恰好。④何乃尔:为何做这种事。⑤役(yì):差役,在官府中当差的人。⑥谢:认错,道歉。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寒雪日内集
②俄而雪骤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公笑而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
(3)【甲】文赞赏谢道韫的什么特点?【乙】文刻画高念东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母亲的枕巾
①母亲是继母。
②一个陌生优雅的女人来到我们农村的家中,已经懂事的我既新奇,又高兴,还有些自豪,因为继母无疑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连她戴的近视眼镜都可以让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和猜测。继母到家带来最多的是枕巾,整整一大包。有一次,她把枕巾在老家的炕上摊开,那简直就是一座花园。母亲第一次教我认识了牡丹、玉兰、蔷薇、紫藤……小小的心房里暗自欢喜,甚至迷恋,但我却始终没有喊她妈妈。
③那年冬天,淘气的我和哥哥到池塘边看大人捕鱼,不小心掉进了冰窖。恰巧奶奶不在家。当叔伯们像拎两只落汤鸡一样把我们扔在炕上时,继母脸吓得煞白。她用热水为我们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或许是因为我们俩大难不死,她一直以来平静安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喃喃道:“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她用芳香的枕巾为我们揩干了身子,然后给我们围上了浅紫色的缎被。在暖烘烘的炕上,看着她的手来回地动,看着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关切,我乖乖地感受着她的柔情。然后,我小心地,轻轻叫了声:“妈——”她没有答应,但脸红着笑了……
④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惨烈的灾难突然降临,废墟上的人们大多赤着身子,我惊讶地看见,母亲顺手扯出两条枕巾,用头上的卡子在腰间缀成一条别致的短裙。奔忙救人的母亲是一个多么优雅的形象。我拎着从瓦砾中扒出来的药箱,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地东奔西跑;哥哥加入了壮汉们救人的行列。
⑤母亲累得不行了,额上的汗珠混着雨水大颗大颗地滚落(后来才知道她那时正怀着小妹)。倒在地上的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叫我:“亮亮,妈难受,让妈靠一会儿……”母亲就这样唯一一次靠在我幼小的肩头。母亲头发散乱,憔悴的脸被雨水打得越发苍白。我害怕:“妈,我不让你死,我不让你死!”她睁开眼睛,吃力地冲我笑笑:“妈不死,妈不死,我儿子中用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的眼神,那是疲惫中流露出的满足的眼神!
⑥母亲渐渐老了。转眼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她欣喜着,翻箱倒柜,自言自语,反复比较,选出两对最好看的枕巾——那上面有两朵盛放的富贵牡丹。我含着眼泪接过她的那份爱……我的女儿出生那天,她可乐坏了,非要用两个新枕巾给孙女当尿布,我第一次跟她急了……
⑦再后来,每次出差,我都愿意到商场买回两条图案新颖、花色鲜艳的枕巾带回老家,但她都舍不得用。旧枕巾破得不能再用时,她就找出我们穿旧了的白背心,剪去肩带,套在枕头上,白白净净的倒还挺合适。我知道,母亲枕着我们的背心就好像孩子们还在她的身边,她就可以和我们心贴着心。
⑧如今,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远了。年节回老家时总爱枕着母亲的枕头在炕上躺一会儿,享受家的舒适,也享受着母亲深情的注视。有时,月的清辉透过窗棂泻进来,我不经意瞥见落寞的她还在月光下痴痴地望着我们,此时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抑不住涌出的泪。
⑨母亲啊!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选自《甘肃日报》)
13.文章记叙了继母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1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15.选文为什么在开头写“母亲是继母”,而在结尾写“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16.继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17.请说说题目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五、综合性学习
18.综合性学习。
班内决定举行以“朋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解读“朋友”内涵】“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 ,“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 的内涵。
(2)【展示“朋友”形象】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你的一位朋友。
我的朋友是一个 的人,在我 的时候,他 。
参考答案:
1.B
【详解】B.“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此处是为朋友的父亲祝寿,对他人的父亲应称呼“令尊”。故选B。
2.D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句,根据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人物的身份,看词语运用得是否得体,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D项使用不得体,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一般用于对别人说,不能用于自己。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蔓”应为wàn;B项“霎”应为shà;C项中“色”的读音应为sè。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 陈太丘/与友/期行;B. 元方/时年七岁;D. 元方/入门不顾。
5.(1)C
(2)C
(3)C
(4)C
【详解】(1)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陈太丘/与友/期行;B。元方/时年七岁;D。元方/入门不顾。
(2)C项有误,正确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3)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4)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正确划分应为:元方/时年/七岁。译为:元方当时年龄七岁。
6.D
【详解】A.第一个“不”,同“否”;第二个“不”用在动词前,表示否定。
B.两个“舍”读音不同,意思不同。第一个“舍”为动词,丢下;第二个“舍”名词,房屋、住所的意思。
C.第一个“之”是代词,“他”,指元方;第二个“之”可解释为“的”。
D.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
故选D。
【点睛】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要根据题干“组成对偶句”的要求,将图中语句进行辨析,然后在规范、工整、端正的书写汉字。
業——业,樂——乐,東——东,壽——寿。
图中语句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敬业乐群”,对偶句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敬业乐群”是并列结构短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都是主谓结构短语,故可以组成对偶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用楷体抄写出这八个字。
8.zhòu、fù、yùn、yì、xù、chā、fǒu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韫yùn。
9. ①相比; ②急; ③竭尽自己的心力; ④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②句意为:一会儿雪下急了。骤,急。
③句意为:替别人谋划却没有竭尽心力吗?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④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10. 约定 同“悦”,愉快 学过的知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约定;
(2)句意: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说:同“悦”,愉快;
(3)句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11. (1)相比 (2)竭尽自己的心力 (3)解除,卸下 (4)达到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忠”“致””“弛”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12.(1)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急;③相比;④离开。
(2)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②一个小孩儿笑着指着高念东说:“这(他)就是。”
(3)[甲]文赞赏谢道韫聪明、才气过人的特点。[乙]文刻画高念东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为人宽厚、超凡脱俗的形象。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③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④句意:高念东笑一笑走了。去:离开。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未若,不如;因,趁、乘。
②重点词:此,这;即,就。
(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甲文中写谢道韫将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乘风而起的柳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雪花下落时的动态美,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公大笑乐”,通过谢太傅的神态描写,侧面展现对谢道韫的赞美,体现了谢道韫聪明、才气过人的特点。
乙文“高念东少宰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写高念东身为少宰,但是不摆官架子,听到推车的人的招呼就上前推车,体现其平易近人、乐于助人的特点;
乙文“达官遣役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亦就浴,呼公为洗背”,写高念东身为少宰和小孩子一起在河中洗澡,差役不知高念东的身份,呼唤其洗澡,高念东也不生气;可见其为人宽厚、超凡脱俗。
【点睛】【甲】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参考译文:
高念东以少宰职位而在家里居住时,夏天独自在郊外行走,在堤边柳阴中乘凉时,见一个推车的人车上载满了陶器来到河堤下,几次往上拱都没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东拉车,高念东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恰恰县尉张盖这时候来了,吃惊地说:“这么高身份的人,为何做这种事?”高念东笑一笑走了。一个大官派遣差役来看望高念东,高念东正与一群小孩儿在河里洗澡,这个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东帮着搓背,并问高侍郎的家在哪里,一个小孩儿笑着指高念东说:“这就是的。”差役吓得在水中下跪请罪,高念东也在水中应答他。
13.①继母细心照顾掉入冰窟的“我们”;②唐山大地震时,继母救死扶伤,帮助受灾群众;③“我”结婚时,继母送“我”枕巾;④“我”生了女儿,继母要用枕巾给孙女做尿布;⑤继母舍不得用“我们”送给她的枕巾,用旧背心做枕套。 14.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继母对“我们”的细心呵护,表现她对“我们”的关爱。 15.开头交代母亲的特殊身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呼应开头,升华文章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继母认识的转化。而这种转化正是继母自身的品质和行动的必然结果,因此也间接地表现了继母的优秀品质。 16.继母是一个娴静优雅、关爱子女、善良、乐于助人、节俭的人。 17.作为主线贯穿文章始终,从而使文章散而不乱,结构更加紧凑。
【解析】13.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故事情节。注意人和事都要交代清楚。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继母”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继母”照顾掉入冰窟的“我们”、在唐山大地震时帮助受灾群众、“我”结婚时送“我”枕巾、“我”生女儿时用枕巾给孙女做尿布等事件。
14.赏析文句。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找出本段文字中描写母亲的神情(“煞白、兴奋”)、语言(“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动作(“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等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表现出的母亲的认真及对子女的关爱。
15.考查开头与结尾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开头写“母亲是继母”,而在结尾写“继母就是我的母亲”,这种开头和结尾都很让读者动情。开头交代继母的特殊身份,有设置悬念的作用;结尾又呼应开头,是情感升华的必然。
16.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继母在唐山大地震时,救死扶伤,帮助受灾群众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其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从继母舍不得用“我们”送给她的枕巾,用旧背心做枕套等情节可概括出其节俭的性格。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17.考查文题的作用。“母亲的枕巾”从结构上讲,作为主线贯穿文章始终,使文章散而不乱,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此标题很好地表现了继母的优秀品质。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8. (1)友好 平等 (2)示例:乐于助人 遇到困难 竭尽全力地帮助我
【详解】(1)考查“友”字的本义。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去分析。从题干“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一句理解,“友”字的本义是“友好”之意。从题干“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一句来分析,“朋”字表达了“平等”的内涵。做这种题,一定要审好题干。
(2)向大家介绍你的一位朋友。可以介绍你的这位朋友的长相、性格、行为及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是根据题干所给的提示来介绍。比如一空,可以填性格;二空,可以填自己遇到难处等,三空,可以填他对你的帮助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