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散步 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散步 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02: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6 散步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2.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3.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儿。
C.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D.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拗过了一个严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高新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双向首发成功。
B.为减少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派出所民警在社区开展了防电信诈骗主题宣传活动。
C.当地时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大约近20人死亡。
D.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中国邮政7月1日发行《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5.语言运用: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拔地而起,刺破苍天,_____;抱团前行,勇闯深谷,_____;奋力拼搏,追求理想,_____;悉心守护,关爱至亲,_____。
A.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B.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梦能成其璀璨
C.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山能成其巍峨
D.故山能成其巍峨 故水能成其壮阔 故梦能成其璀璨 故家能成其温暖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一眼望去,湖面上水波粼粼,这景象真是美极了。
B.马的头部比例整齐,却有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公正断案是法官的基本职责,只有坚守公正,百姓才会信服。
D.他俩在某个问题上有了分歧,争得面红耳赤。
二、字词书写
7.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 )过了一个严冬。
(2)后来发生了分歧(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的鱼塘。
8.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三、填空题
9.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10.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3)“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11.根据课文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ー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一家人散步—— ——
1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14.文章第④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5.文中这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1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7.划线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写?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1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五、综合性学习
19.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积累] 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 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读图]观察下面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3)[拓展] 参与这次“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项,“散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起提示作用。C项,引用的部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做了前面词语的句子成分了,“乐”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D项,“历史再现”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
2.B
【详解】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B:“汩”应为“咕”;C:“蜜”应为“密”;D:“拗”应为“熬”。
4.D
【详解】A项,搭配不当。“高新”应改为“先进”。B项,语序不当。应将“减少”和“预防”互换位置。C项,语意重复。“大约”和“近”任删其一。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D
【详解】考查对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根据横线前一句来分析理解。“拔地而起,刺破苍天”突出山的高峻,与“故山能成其巍峨”衔接,“悉心守护,关爱至亲”家人的守护给人以温暖,与“故家能成其温暖”衔接,排除其余项,故选D。
6.B
【详解】A.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使用正确;
B.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在此形容马的神情与颈部的美相互配合得很好,使用有误;应使用“相得益彰”;
C.信服:相信并佩服。使用正确;
D.分歧: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使用正确;
故选B。
7. áo qí shà lín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识记、书写及音形转换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对于字音,不受方言影响,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in与ing不分,如“霎”读“shà”,不能读“sà”,“粼”读“lín”,不能读“líng”;要熟练掌握多音字,如“熬”有两个读音“áo”和“āo”,这里读“áo”;不要误读形声字,“歧”应读“qí”而不读“zhī”,得分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8. (1)相信并接受。 (2)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根据平实积累,要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信服”有两个义项,1.相信,接受。2.也指相信而听从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指相信并接受。“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这里是它的引申义,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9. 竞——竟 绝——决 曲——屈 贯——惯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1)毕竞——毕竟,毕竟:终究,终归,到底。
(2)取绝——取决,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3)委曲——委屈,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感到心里难过。
(4)习贯——习惯,习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10.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解析】略
11.【参考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表格中已经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同一级别的示例进行总结概括。言之成理即可,不需要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
《秋天的怀念》中我情感的:“变”
根据原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雁阵会突然在砸碎玻璃,听着甜美的歌声会将摔手边的东西,甚至不想活下去;可见“我”当时是自暴自弃、悲观绝望的;
后来“我”从妹妹口中得知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母亲在临终前还惦记着妹妹和“我”,“我”转变态度,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秋天的怀念》中三次看花:
第一次:联系原文“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可知,在“我”由暴躁变得平静时,母亲就会悄悄进来,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因双腿瘫痪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拒绝了母亲的邀请;可概括为:母亲邀请,“我”拒绝;
第二次:联系原文“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可知,母亲再次央求“我”去北海看花,“我”询问什么时候去看花;据此概括为:母亲再次要求,“我”同意;
第三次:根据原文“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知,母亲在临终前仍然惦记“我”与妹妹,“我”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转变态度决定好好生活,进而写妹妹推“我”看花的情景;据此概括为:妹妹推“我”看花。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情感:“不变”
母亲悉心照顾双腿瘫痪的“我”,独自忍受肝病带来的疼痛,多次邀请“我”去看那在秋天依旧灿烂的菊花,忍受“我”的坏脾气,在临终前依旧惦记着“我”和妹妹;可见母亲是善良乐观的、宽容慈爱的。
《秋天的怀念》中“我”对母亲的情感:
“我”因双腿瘫痪而脾气暴怒无常,都没有意识到母亲的受肝病的折磨,母亲忍受“我”的坏脾气,在临终前依旧惦记着“我”和妹妹,“我”因此而自责、愧疚;最后“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深切的怀念离世的母亲。
《散步》
“我”的儿子:
根据原文“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知,儿子看到“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的一面;
儿子要走小路,“我”想到年迈的母亲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儿子听从;可见我的儿子聪明懂事。
“我”的妻子:
根据原文“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可知,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妻子背起孩子慢慢的走上了小路;可见妻子是贤惠的;
“我”:
根据原文“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在因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我”想找两全其美的办法,想到儿子陪伴我们的时间还长决定委屈儿子听母亲的建议“走大路”,后来在母亲的建议下(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孩子走在了小路上,“我”认为我们是整个世界;可见“我”是体贴有担当,爱家人,孝顺的。体现主题“孝顺、责任、亲情”。
“我”的母亲:
根据原文“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可知,在因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我”想到儿子陪伴我们的时间还长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而母亲为了满足孙儿的愿望走小路;可见“我”的母亲慈祥和蔼、善解人意,体现主题“和睦”。
《金色花》
第一次嬉戏:
根据“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可知,母亲在做祷告,孩子(我)在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
根据“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可知,母亲在读书,孩子(我)
第三次嬉戏:
根据“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可知,母亲在拿灯,孩子(我)恢复原貌。
本诗歌写了三次孩子与母亲嬉戏的场面,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展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
根据散文诗《荷叶·母亲》中“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可概括为:朋友送荷。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回忆故乡园院里的红莲,满是欢喜。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天气阴沉“我”有些烦闷,写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我”有些担心。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写大荷叶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其遮雨,“我”内心宁静起来。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由大荷叶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其遮雨的画面,联想到母亲为孩子的辛苦付出,母亲对孩子的庇护,心中感荷,内心感动,其目的是为了歌颂伟大的母爱。
《咏雪》
根据“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胡儿与兄女分别用“撒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来形容下雪的场景;
“公大笑乐”,谢太傅的神态描写,表明“公(谢太傅)”很满意他们的回答。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营造了和睦的氛围;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在下雪时谢太傅高兴地问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体现了轻松的氛围;
胡儿、兄女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谢太傅听完胡儿与兄女的回答后很是开心,营造了融洽的氛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其意思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可知因客人失信于陈太丘,到了约定时间未到,于是陈太丘离开了。可见其对话背景是“客人无信(客人失信),太丘舍去(离开)”。
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在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开后便称陈太丘“非人”;据此可知“客人无理,对子骂父”。
根据“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骂父”的行为,点明失信的人是友人,在点明友人对子骂父的“无礼”;据此概括为:元方责客无礼无信。
根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在元方点明友人的错误(无礼无信)后,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打算拉住元方(道歉);可见对话的结果“友人”是“惭”。
根据“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通过“入门不顾”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对话的结果“元方”是“入门不顾”。
12. 产生分歧 分歧解决 13.①熬有“忍受、艰苦支撑”之意;②写出了母亲挺过冬天的不易,暗示了母亲身体状况欠佳的事实;③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感到庆幸。 14.景物描写(环境描写);①写出了初春田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②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的感慨(对生命的赞美);③暗示熬过严冬的母亲获得了新的活力;④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 15.①晚辈尊重孝敬老人。②长辈疼爱小孙子。 16.①“我们”走得小心,是害怕他们摔着,体现了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②我和妻子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中年人,暗示了中年人尊老爱幼的责任和对家庭的使命感;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两分)
【分析】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概括内容,不能超过五个字。
根据题干“一家人散步”,找到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概括为:发生分歧;
根据前一个情节“发生分歧”,找到⑧段“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可概括为:解决分歧。
1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熬”的意思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根据文章第②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第③段“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节将到的时候去世了”等语句,可知“熬”表明母亲度过漫长冬天的艰难,表明母亲的身体不好,在其他老人熬不过这艰难的冬天,而母亲“又”熬过了,写出了“我”的庆幸、开心,突出了“我”对母亲的爱。
1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这要求能够掌握有哪些描写,再对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能够区分简单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再分析其作用。
④段“大块小块的新绿”“树枝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都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住往是借景抒情,该段描写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活力;段末“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也直接点明了蕴含的深意,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作者借此景表达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温馨氛围,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愉快心情,同时也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能够熬过这严寒的寒冬,能够重获活力而感到欣喜的心情。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本文表达的主题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物的具体言行往往体现这一主题,应围绕“尊老爱幼”分析。
根据⑥段“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可知,该句体现了“我”顺从“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的愿望,表达出敬重老人的感情;
根据⑦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可见母亲对孙子的喜爱。该句体现了母亲违背自己的初衷,要“走小路”的意思,表达出疼爱孙子的思想感情。
16.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中“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表面上写出了我们一家人走路的小心,从中体现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结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实际上,指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既写出了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中年人承担着家庭、社会的重要责任,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7.祖孙散步发生了分歧,等家里的顶梁柱“我”做决定,“我”的决定将影响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18. 晚辈尊重孝敬老人 长辈疼爱小孙子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一家人散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这要“我”做决定,可见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从“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家里所有的人都听“我”的,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庭的决策者,“我”的决定将影响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所以责任重大。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分析概括。我说:“走大路。”是语言描写,一家人散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这是“我”做出的决定,决定委屈儿子,尊重母亲的意见,表现我对母亲的尊重孝顺。(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也是语言描写,是“我”要委屈儿子,尊重母亲的意见,决定走大路时,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19. (1)示例一:儿行千里母担忧。示例二:养儿方知父母恩。示例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 (3)示例: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详解】(1)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传统文化,多积累有关父爱、母爱的名言警句,多背诵有关父爱、母爱的箴言俗语,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示例: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①仔细观察画作,看懂画面的中心人物与中心事件,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图片中,爸爸在为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图片内容体现的是孝道、尊老、和谐、融洽、幸福。
②首先要仔细观看图片,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要从人物年龄、人物行为等推断图片中的人物辈分,把爸爸在为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这一中心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进而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注意语句通畅。
(3)开放性试题,围绕“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主题写出自己的具体行动即可。示例:和父母一起散步、聊天、锻炼身体;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或亲口对父母说我爱你、我想你;帮父母洗一次脚,或者捶一次背,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