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楚雄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2 00: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楚雄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高丽王朝前期,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妇女再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389年,高丽出现了禁止官僚妻妾再嫁的规定,“违者坐以失节,自愿守节者,旌表门闾,仍加赏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丽积极借鉴唐制 B. 丰臣秀吉的侵略
C. 理学在朝鲜的传播 D. 官僚制度的变革
2. (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
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 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 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 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3.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苏州的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据此可知,苏州园林属于(  )
A. 文化遗产 B. 自然遗产 C. 双重遗产 D. 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对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据此可知,德国(  )
A. 是融合了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因素的混合体
B. 君主制作为权力的核心受到了根本性触动
C. 行政制度变革的程度和方式与英法的相同
D. 国家构建过程中脱离欧洲发展的基本模式
5.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往,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 B. 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 D. 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
6.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
A. 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 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 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
7. 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其相似之处有(  )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④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8.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A. 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 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 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9. 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 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0.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 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11. 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由此可见(  )
A. 中国技术推动了欧洲政治变革 B. 现代印刷术促进文化发展
C. 印刷书的诞生促进了思想解放 D. 宗教改革发生具有必然性
12. 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 “孤立主义”原则 B. 《人民宪章》原则
C. “自由放任”原则 D. “制约与平衡”原则
13.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 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 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 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 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14. 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A.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 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 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5.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明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关于明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防范突厥骑兵袭扰中原而建 B. 苜蓿葡萄通过互市开始传入中原
C. 发挥军事防御与商旅通道功能 D. 其线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基本一致
16. 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平均8升。据此可知(  )
A. 秦代徭役繁重 B. 土地兼并严重
C. 西汉田赋降低 D. 赋役一概折银
17. 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宰相权力 B. 防止地方分裂
C. 加强专制制度 D. 健全监察体系
18.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后,只有具备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皇命,即使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也只能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措施(  )
A. 受到先秦官僚制的影响 B. 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
C. 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行为 D. 限定了呈递文书的内容
19.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的做法(  )
A.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20.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21. 根据下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
A. 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 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 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 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22. 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  )
A. 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 《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3.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户部尚书度支郎中、员外郎在管理全国租赋、物产以及水陆收入时,“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这反映出,唐代(  )
A. 地方财政权集于皇帝手中 B. 朝廷注意削弱地方的实力
C. 重视加强三省人员的合作 D. 宰相之间的制衡关系明显
24. 《起居注》是由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起初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这种行为已成了惯例。康熙帝甚至以泄密为由,下令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 皇帝的权力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史官的地位日益降低
C. 皇帝的隐私意识加强 D. 清朝皇帝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25.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军队;改革开放前后,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学家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在劳模队伍中占比不断扩大。这种现象说明(  )
A. 崇尚劳模成为时代新风 B. 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
C. 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D. 科学技术发展得到重视
26.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国际联盟(  )
A. 发挥了一定作用 B.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C. 关注亚非拉国家 D. 竭力阻止法西斯侵略
27. 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
A. 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 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 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 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28. 834年,唐文宗下诏:“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观察节度使常加存闻,除舶脚、外市、进奉外,任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蕃坊, 因可以“列肆而市”,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 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 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
C. 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革命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
A. 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 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 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 忽视了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30. 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 睁眼看世界 B. 宣传民主共和 C. 思想启蒙 D. 托古改制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8分)
(2)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1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现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申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C 2.C 3.A 4.A 5.C 6.A 7.B 8.C 9.B 10.D
11.C 12.D 13.C 14.D 15.C 16.C 17.C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A 25.D 26.A 27.C 28.A 29.C 30.C
31.(1)特点: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不同:①中心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②范围不同:丝绸之路范围为亚非欧;地理大发现为整个世界。③主要商品不同:丝绸之路为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工业品。④方式不同:前者主要为和平交流;后者主要为暴力掠夺。⑤后果不同:前者加强了友好交往;后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世界市场,东方从属于西方。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为自然经济,西欧为商品经济;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方注重获取财富。
32.(1)政治意义:加强了党的领导;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2)特点:农民创造;政府主导;逐步推进。
原因:顺应国情民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发挥关键作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农民积极参与。
33.(1)特点:政府主导;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推行;设立专业机构;法制化。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政府的重视。
影响:有利于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