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 2.7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 2.7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22 09: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中的营养——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
口腔是人体初步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馒头中含有淀粉,碘酒能够与淀粉作用变蓝。
学生未知: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馒头里的淀粉。
【学习内容和要求】
本节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第七课,本课主要延续上节内容《营养要均衡》,人体获得均衡的营养需要将食物充分消化吸收,继而研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拓展上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观察食物在口腔中咀嚼变化的现象,以及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掌握牙齿、舌头、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淀粉作为糖类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淀粉虽作为糖类但是人类却尝不到甜味。淀粉在口腔中经唾液淀粉酶消化后转化为麦芽糖,此时能够尝出甜味。食物在口腔中咀嚼后能够尝到甜味就是因为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唾液能够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科学实践,发现科学事实的过程,建立追求严谨、客观、尊重事实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唾液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发现碘酒在馒头上显色的深浅,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模拟馒头在口腔消化的环境条件。
【教学准备】
水槽、试管、漏斗、馒头粒、清水、碘酒、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毛巾、培养皿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学生已经通过观察发现食物在口腔中逐步糊化,知道了牙齿、舌头的作用。再追问,除了看到食物在口腔中逐渐变小糊化,自己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是否还能感受到其它变化?
二、探索:
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将做唾液对淀粉消化的探索,为了避免唾液的中的水分对实验现象的干扰,设计“唾液处理——清水处理”两组平行实验。
实验准备:
唾液采集:舌头抵住下门牙根部,再利用漏斗和试管做简易装置采集唾液。
培养皿:编号标记处理
探索过程设计:
将事先准备好的馒头粒,等量均分两份放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清水和新鲜采集的唾液,搅拌均匀,此时馒头粒已呈现糊状。
为了更好模拟口腔咀嚼环境,我们往水槽中注入约40摄氏度的温水适量,再把滴入唾液和清水的培养皿放置在水面上,保温静置2分钟。
取出培养皿,分别在两个培养皿中的滴加碘酒观察馒头上颜色变化。同时在一块不做任何处理的馒头上滴加碘酒做颜色对比。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
清水处理的馒头粒与未作任何处理的白馒头滴加点酒后颜色差别不大。
经过唾液处理的馒头粒滴比未作处理的馒头粒滴加的点酒后颜色变浅。
通过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唾液能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清水则不能。
唾液中确实存在能够消化淀粉的其它物质。
三、拓展:
(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食物在咀嚼后会变甜,试着举例说明呢?
(2)通过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你知道这对我们身体消化食物起到什么作用吗?
(3)吃东西时你认为是狼吞虎咽更好还是细嚼慢咽更好呢?你能从消化的角度说一说为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