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第四单元
学习逻辑方法,辨析逻辑谬误,进行逻辑推理;开启逻辑之旅,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课时四:了解驳论文的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学习目标
了解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尝试写驳论文。
活动一 掌握驳论文的写法
1.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与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2.如何做到“符合驳论文文体特征”
驳论文与立论文文体特征对比
文体 特征 驳论文 立论文
常规结构 树靶子—表态度—剖本质、指谬误或析弊端—立己论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论证方式 驳论为主(驳主论次,先驳后立) 立论为主(立中亦可有驳)
写作重点 证伪 证实
3.驳论文的结构
(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
(2)深入地分析,针锋相对地批驳。
(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
以上四步是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不同的论证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先后顺序。
4.如何做到驳论有针对性
批驳方向一:驳论点
(1)析本质:人心、利益(价值观)、天理、文化
(2)从论点推出错误[谈弊端(发展、范围)、归谬]
示例文段 评析
“无欲则刚”?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只因有欲有求。 “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义又何在? 标题中的问号显示了驳文色彩
第1段:树靶子
第2段:驳概念“欲望”。“换句话说”反面论证
(3)驳概念、关键词
示例文段 评析
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 初见万人瞻望的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激励他的,是求功业的欲望; 凿壁偷光, 囊萤照读, 程门立雪,引导他们的,是求知识的欲望; 扬言“总有人会失败,但那个人绝对不是我”,支撑他的,是求胜的欲望;汶川地震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幸存者 ,在废墟下靠蚯蚓和野草为食,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的欲望…… 第3段:事例论证
扣题分析: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动词+他的,是……的欲望
颜回
刘邦
匡衡
车胤
杨时
尼采
崔昌会
批驳方向二:驳论据
被驳的论据主要有两种错误:论据不真实,质疑隐含前提的可靠性不强。
示例文段 评析
“厚积薄发”是个纯粹的伪命题。要知道,“ ”无止境! 韬光养晦直至古稀之年,将毕生功名寄托在一枚直钩上,该算 了吧。但就算他真的钓来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在窃喜之后,他又如何面对那段本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却混迹于市井之中的青春韶光?这还算好的,自古至今, 何止千万,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绝大多数都随历史风尘湮没无痕,当然,随之湮灭的还有胸中壮志、满腹经纶,可惜之至。所以,隐忍这个词,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远越好,我们应该“薄积厚发”。 第一句摆观点
驳概念:“厚”
驳论据:姜太公,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
用“谈弊端”的方法,从发展角度、内心角度论证
厚
姜太公
厚
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
[分析] 姜太公在古稀之年得到周文王的赏识,这一千古佳话一直以来就是“厚积薄发”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可是作者在这个事例中找到了不合理的成分,那就是姜太公辜负了自己的青春韶光;并且,于古稀之年大展宏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姜太公不过是个个例。作者通过反驳敌方的论据间接地反驳了敌方的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薄积厚发”。
批驳方向三:驳论证
敌方的论证方法可能出现的错误:逻辑混乱、以偏概全。
示例文段 评析
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要破的逻辑:没有A不成B
示例文段 评析
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故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第2段:驳概念
一连串问号驳原先的论证思路
谈弊端:从范围角度
[分析] 作者先树靶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分析这句名言中的内在逻辑,按照敌方的论证逻辑最后推导出了错误的观点,即人们都将循规蹈矩、故步自封,人类社会将没有进步发展的可能。敌方的论证逻辑不成立,其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5.驳论时应注意三点
(1)有条有理
反驳的过程尽量条理清晰。一般来说,首先要指出并分析对方的观点。对方的观点包含几个要点,如准备逐点反驳,须按条理进行。如果要对论证的三要素进行全方位的驳斥,那就逐项进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2)有破有立
否定是为了建构,揭穿错误是为了弘扬真理。驳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破”,但根本目的在于“立”。没有立,驳就没有价值。驳而不立,容易让人理解为挑毛病;驳而后立,才是一种真诚的建设态度。
(3)有理有据
要克制情绪,有理有据地展开反驳。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用事实和逻辑的力量说服人。反驳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真相和寻求正义,不是压倒别人和维护自己。甚至在很多时候,反驳并不一定以某一方的落败而告终,大家充分表达个人立场,然后在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交锋中取得共识,共同进步。
活动二 尝试写驳论文
请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写作。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
请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段驳论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一)为了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有人提出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就“真实可信”了吗?父母监考,这在现实中很难保证其所谓“真实可信”。即使是学校的现场集中考试,舞弊行为也未曾消失,因此要采取宣传教育与高度监督对其进行防范。父母二人,怎及在学校时全方位监考之严密?学校正规监考尚忌惮作弊,父母又安得保证真实可信?况且全市数万参考生,其中必有家庭情况特殊,父母无法进行密切监考者,这是难以把控的。因此,此论将父母监考与结果真实相绑定,其出发点即谬误。
(示例二)依赖于“自觉”二字,实际上是对所有考生高度自觉做了理想化的预设,这之中忽视了群体自觉的差异性。在考生这一群体中,有勤勉认真严肃对待的,有随性肆意轻浮对待的,更有偷鸡摸狗斜目对待的,怎能搬出所有考生都自觉的堂吉诃德式的假定呢?若是缺乏监管,后两者不就借自觉的名号,扯过一张华丽的高分皮毛,裹住知识水平低下的实体吗?这不正与考试的目的背道而驰吗?这既是“自欺”,更是“他欺”;而对严肃者来说,他们虽达成了个人的自觉,但少数个体的不自觉导致了考试无法反映群体的真实水平,从而使自觉者无法于群体中准确确认自己的位置。不自觉者由此从外部瓦解了自觉者的努力,考试也由此沦为闹剧。
(示例三)有的同学认为应该由父母监考,对此我不敢苟同。临近成年,我们更应学会自觉,诚信应考。希望父母监考是为了求得公平公正的结果,这有两种心理根源,一者不相信自己,一者不相信别人,其共同点都是不知为什么学习,认为只是为了一纸成绩。求学阶段是试卷型考试,未来人生是问题型考试,身为答卷人的我们此刻可以被父母监考,未来呢?考试在于检验,不在于排名,学习在于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只追求成绩或功成名就。人生可贵在于自觉,希望大家将所有的考试看作磨砺,以自觉的心态面对考试。
练透
PART.0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家长担心作业少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其实,“双减”政策在学生作业方面的规定,不仅有“减少”,还有“提高”。减少的是作业总量,防止学生书面作业量过多;①____________,杜绝重复性、无效性作业。“双减”还规定应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少培训负担。因此,②____________。要实现这两个目标,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③____________。因为孩子课外时间多了,需要家长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同时,还要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
1
2
3
4
5
6
7
近日,一位家长担心“双减”后会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向教育局建议,应该禁止教师在课外给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这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
2
3
4
5
6
7
答案 (示例)①提高的是作业质量 ②减少作业和培训负担是双减的主要目标 ③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2.针对家长向教育局提出的建议,请你以教育局工作人员与网友两种身份,分别给出答复。要求:每个答复30个字左右;网友的答复须用归谬法。
(1)教育局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网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示例)教师为人父母,在私人时间给孩子辅导属于正常行为,他人无权禁止,您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
如果教师不能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那么医生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治病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睡眠令”的发布一时间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而教育部明确中小学睡眠时间要求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说:“国家终于对学生的睡眠开始管控了,晚上休息时间不足,不
1
2
3
4
5
6
7
仅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更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把控睡眠时间既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希望这个‘睡眠令’尽快落实下去。”还有一些“当事人”也通过键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学校和家长真的能够让我们睡够。”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
2
3
4
5
6
7
答案 教育部发布“睡眠令”,明确学生睡眠时间。
4.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内容,你有何感想?试写一则150字左右的驳论。
1
2
3
4
5
6
7
答案 (示例)教育部发布“睡眠令”,明确学生睡眠时间,从国家层面对学生的睡眠进行管控,彰显了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的严重程度。然而,好政策能否尽快落实?如何落实?从本质上看,睡眠不足现象折射的是教育问题,关乎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等方方面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实行素质教育,再好的政策也很难落地生根。
5.请采用归谬法反驳观点,在下列文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1)唐代诗人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写了一篇《讳辩》进行批驳,文章中就采用了归谬法。他说:“父名晋肃, 子不得举进士,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
2
3
4
5
6
7
(示例)父名仁,子不
得为人乎
(2)赫尔岑是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的歌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示例)流
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3)有一个人大谈“轮回报应”,说不能轻易杀生,凡是杀牛杀猪的,来世就会变作牛或猪来偿债,甚至是踩死蚂蚁的,也会这样。当时有一个叫许文穆的人在场,他反驳道:“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话,来世偿债,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示例)那就杀人好了
还能变作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①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
②2022年开学前两天,某地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③这些订单,都是学生家长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的。对于这件事,网友们进行了一场辩论。④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⑤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1
2
3
4
5
6
7
材料二: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了全面阐述。②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这一阐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1
2
3
4
5
6
7
材料三: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俄罗斯于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
1
2
3
4
5
6
7
(1)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校高二(1)班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如你是反方辩手之一,请陈述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1
2
3
4
5
6
7
答案 观点: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
理由:①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责任意识;②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③雇人打扫教室,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
(2)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短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1
2
3
4
5
6
7
答案 (示例一)家长您好,劳动教育全球重视,中国学生不能做襁褓里的婴儿。
(示例二)家长您好,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防腐剂,请时时保鲜。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有一处标点使用不规范,请找出句子序号并加以修改。
1
2
3
4
5
6
7
答案 材料一:④,应将问号移到引号里面。
材料二:②,应将“劳动教育”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她含辛茹苦、积极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十一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1
2
3
4
5
6
7
张桂梅坚守大山,却希望孩子们离开大山,这一对比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辩题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辩题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一方,作为一辩选手写一篇辩论稿。
(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按照提示填空。
任务:根据给定的情境和身份完成写作。
身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正方一辩或反方一辩
“坚守比离开更重要”或“离开比坚守更重要”
辩论稿
(2)请你选择支持的一方,为辩论稿拟写三个分论点。
我选择____________(正方/反方)
分论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答案 (示例一)正方
分论点①:坚守是离开的基石,无人坚守便无路可离开。
分论点②:坚守是实现个人价值、开创伟大事业的重要途径。
分论点③:坚守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示例二)反方
分论点①:离开能获得更好的机遇,以实际行动回应殷殷期盼。
分论点②:离开能投身到更擅长的领域,做到人尽其才。
分论点③:离开能以更大的能量回馈坚守,是对坚守更大的支持。
(3)在上题拟写的分论点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述。(200字左右)
1
2
3
4
5
6
7
答案 (示例)分论点:坚守是离开的基石,无人坚守便无路可离开。
黄文秀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回到乡村,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毛相林七年坚守绝壁,为了改变村庄命运,带领村民在陡峭的崖壁上修成一条长八公里的“天路”;樊锦诗用一生热爱,坚守敦煌莫高窟,从青春到白头。如果没有他们的坚守作为基石,又怎能有贫困户走向致富道路,迎接新生活?又怎能有世代居住在贫困山区之人走出大山,看到新世界?又怎能有“数字敦煌”面向世界,展现敦煌文化的美好?
本课结束
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