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无衣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无衣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09: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古诗词诵读
晨读时光
PART.0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悦记
1.成语积累
(1)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过去很长时间”。
(2)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犯:侵犯、触犯。
(3)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首鼠:踌躇。两端:两头。
(4)不落窠臼: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5)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后形容恳切地教导。
(6)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2.描写战争的诗句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国风·邶风·击鼓》
(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国]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3)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7)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南宋]岳飞《满江红》
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美读
1.诗词赏读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词人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2.美文阅读
想象张若虚(节选)
庄晓明
无疑地,那是扬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它不是人们所熟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盐商之都,而是属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初唐,一个刚从混乱中涅槃的民族,正向着世界,向着宇宙,睁开一双澄明而充满憧憬的眼睛。多少次,我想象着那样一个美丽的春夜,孤独的诗人,在寂寞的江流声里踱步、徘徊,被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壅塞胸怀。突然,从蓊郁的花林那边升起的一片最初的月
光击中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躯体开始透明,并随着江月一同浮升,一同俯瞰这片广博而温馨的大地,一个波光滟滟的梦幻世界。于是,仿佛江水的自然流泻一般,这样的诗句从他的胸中汩汩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等气象!仅此数句,已足以使一个诗人永生。
然而,神明天启的诗句,继续联袂而至,几乎使我们屏住了呼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他感到自己易朽的躯体,如同一叶扁舟,被潮水的韵律推涌着,在水天一色的月光里,漂向一个永恒的境界,载着人间的情爱、思念、期待。
《春江花月夜》的诞生,于浩瀚的中国诗史,不啻是一个奇迹,那种对时间的从容追问,身心与宇宙俱融为一体的空茫之境,均唯东方所特有。但对于尚兴趣而乏玄思的中国文化传统,《春江花月夜》又同时是一个异数。如果如梁宗岱先生所言,他曾为中国寻找出一首具有宇宙意识的伟大诗篇《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我认为还应立即补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在纯诗的意义上,后者更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漫长的诗史中,张若虚是寂寞的,即使近于同一流派的李白、苏轼这样的大诗人,也未对这位前辈诗人表示应有的尊敬,甚至未置一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杰作,无不是从《春江花月夜》胎出。
相反,他们对一些二流诗人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李白对写下七律《黄鹤楼》的崔颢的叹服,苏轼对婉约缠绵的秦少游的推崇。这不禁使我想到歌德对三流音乐家泽尔特的完全信任,却对伟大的贝多芬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显然,这几位伟人所推举的对象,都不能对他们的天才提出挑战,动摇他们的位置,他们完全可以宽容的心态而对之。况且,在喜以诗才炫胜的中国古代,以自己才华的短处,与赞美对象的擅长打个不分胜负,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
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都首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可以想象,李、苏初触《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被电流击中的感觉,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这里,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明月”对于中国诗人的特殊意义,在中国诗史中,诗人所咏叹的对象,以明月为最多,亦最佳。明月实际上已成了大自然,或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
的象征,“明月诗人”已成了中国诗人所向往的最高桂冠。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天才而自负的李、苏当然都是不会拱手的,最合适的选择,自然是沉默。
但在历史最终馈赠给人类的这三大“明月诗人”中,李白的明月最雄奇飘逸,苏轼的明月最富于情思,而张若虚的明月则是悬得最高的。他不仅以自己的“孤篇”盖全唐,他甚至已成了一种象征:一个诗人,与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最终成就一首伟大的诗篇。(有删改)
源头活水,下笔有神
活用
“李白”素材运用
1.关于“洒脱”“价值”“自由”等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2.关于“舍弃”“选择”“自我”等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所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3.关于“抱负”“理想”“信念”等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地毅然从戎。即使在被“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快练
1.以晨读中的成语积累为基础,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像他这样宽宏大量、_________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2)优秀的艺术作品一般都具有新颖别致、_________的特点。
(3)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_________,看完令人回味无穷。
犯而不校
不落窠臼
扣人心弦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抒发感慨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君不
尘满面  鬓如霜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无衣
PART.02
课前知识铺垫
PART.03
1.文体知识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中的《风》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2.背景知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的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3.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为义。后章放此。”
清代吴闿生《诗义会通》:“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清末陈继揆《读诗臆补》:“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4.根据注释,了解大意
无 衣
《诗经·秦风》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
王于兴师③,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⑦。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⑧。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⑨,与子偕行⑩。
[注] ①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②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③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句中助词。兴师:出兵打仗。④修:整治。⑤同仇:共同对付敌人。⑥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⑦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⑧裳:下衣,此指战裙。⑨甲兵:铠甲和兵器。⑩行:往。
5.体会诗韵
课时:体会战士情感,理解《诗经》艺术
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2.根据《诗经》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国武汉及其他一些城市的生活秩序。在医疗物质紧缺之时,一些国家和机构向中国伸出了援手,如日本某些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医疗防疫用品。捐赠箱上的各种诗词、语句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其中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诗经》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作用。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了解在捐赠箱印上这两句诗的原因。
情境任务
捐赠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活动一 赏析诗中技巧,体会战士情感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词语略有不同。请把各章不同的字找出来,并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内在联系。
答案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2.“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①“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②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这一层意思。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将士形象。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活动二 制作思维导图,归纳主题
4.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团结友爱 不怕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活动三 理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当下意义
5.思考捐赠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当下意义。
答案 ①展现在关键时刻倾情相助的爱心。疫情迅猛,物质短缺,此时和“无衣”的状态非常相似。在非战争时期,也出现各种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泥石流、疫情等,也会有各种艰难困苦,需要“与子同袍”的爱心。
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帮助。例如在之后日本疫情暴发后,中国对日本提供更加慷慨无私的援助,投桃报李。善意和爱心是有反馈和延续性的,帮助他人、他国,有时也是帮助自己。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现实使得“与子同袍”的观念更为迫切。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每个国家都不会是一座孤岛。在灾难面前,需要休戚与共。如疫情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都需要共同应对。(言之成理即可)
随堂巩固
PART.01
1.下列对《无衣》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
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来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
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
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
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错,应是“不畏惧眼前的困难”。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衣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