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10: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 用到文学批评上来,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 还是两者都好呢 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里说:“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主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再说如画,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那么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摘编自周振甫《诗词例话》)
材料二:
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都有“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的说法,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篮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里突出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作为一种感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无疑有其片面性,因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诗和画由于借助的工具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这样大,又这样容易被人忽视,很值得思考。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是一种盲从。明朝人张岱直接对苏东坡的这个议论提出异议:“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 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 ”张岱的观点接触到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却未充分引起后人的注意。不同艺术形式间不同规范在西方也同样受到漠视,以至菜辛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专门的理论著作《拉奥孔》来阐明诗与画的界限。莱辛发现同样以拉奥孔父子被毒蟒缠死为题材,古希腊雕像与古罗马维吉尔的史诗所表现的有很大不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拉奥孔发出“可怕的哀号”,而在雕像中身体的痛苦冲淡了,“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而且远看如一个黑洞,“激烈的形体扭曲与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而在史诗中,“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到号哭会张开犬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 ”应该说,莱辛比张岱更进了一步,即使肉眼可以感知的形体(而不是画中不能表现的视觉以外的东西)在诗中和在画中也有不同的艺术标准。不同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是如此地不同,是值得花一点工夫弄清的。
在我看来,关键还在于画中之画是静止的,而诗中之画的优越性在:第一,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感情的本性,就是和“动”分不开的,故曰感动,曰触动,曰动心,曰动情,曰情动于衷,反之则曰无动于衷。第二,诗中的画,不但是“动画”,而且往往是“声画”,其妙处全在声音。“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这是岑寂和鸣叫反衬的效果,听觉激起的微妙心动,视觉是无能为力的。第三,最主要的是,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情不能在动画之上直接表现,必然隐蔽在画面之外。即使出现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是视觉在起作用,而是心在被感“动”。
(摘编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
材料三:
菜辛对诗画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区分,在贡布里希《关于艺术的瞬间和运动》一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即用“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来质疑,指出人们是无法通过视觉辨认瞬间的画面,更别提将之绘为图像,因此在“时间之点”的基础上引进赫恩肖(Hearnshaw)的“时间综合”(Temporal Integration)术语说:“时间综合突破了知觉官能的界限,它意味着把现在的知觉、过去的记忆以及将来的期望——刺激模式、痕迹和符号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组织。”如果没有记忆与期望,现在的知觉自然也因失去上下语境而不存在。因此;“意义第一”(Primacy of Meaning)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在平面画布上读解空间关系,也适用于时间关系的重建:“在辨明空间某一物体是什么并估计出它的大小之前,我们无法判断它的距离。没有译解出一幅画所再现的事件,我们就估计不出画中的时间流逝了多久。”而实际上毫无疑问,“对画的读解也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在心理时间还是客观时间的观看中,诗与画有更多的一致性,而非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的简单结论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摘编自吴企明《诗画通融论》)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实物只要包含了谢赫所提出的“气韵生动”的特点,那就可以说它是优美的。
B.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把事物写活,文要抓住它的典型性,实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
C.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论忽略子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别而显得肤浅。
D.贡布里希认为对画的解读可以包含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这与莱辛的看法存在差异。
2.(3分)下列关于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强化了后面的论述内容。
B.材料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论证,分析问题时使用了对照式结构。
C.材料二在论述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使文章的论证丰富充实。
D.材料三中引入了“时间综合”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的创作与解读,揭示了诗歌与绘画存在一致性。
3.(3分)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艺术作品“逼真”的特点的一句是( )
A.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B.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杜甫《画鹘行》)
C.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D.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4.(4分)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4分)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这首诗呈现的“诗中之画”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赛,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坡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
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季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象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成事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踉踉跄跄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深更半夜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四嫂子热切、焦虑地询问何小仙宝儿的病状,而何小仙却冷漠矜持、半吞半吐,这是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B.“何小仙”这个名字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反讽,他神神叨叨地说半句话就闭上眼睛,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假高明。
C.小说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尽管非常简短,但却把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心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D.小说中描写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
8.(6分)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6分)这篇写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 先进》《论语 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吴王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 越绝内传陈成恒》)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3分)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为什么?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又是什么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
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
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
16.(6分)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______,______”的观点。
(2)荀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_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立意高远,内容青翠;行文上,各占一层的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①______,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
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
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玻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②______,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的麻雀。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③______,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言春天还在身边。高梁地最是引人瞩目,秋日照射下,竟像火般蔓延,火焰都快把稿纸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壑口里,白得刺眼。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片,谷地变得壑壑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着这样的残缺那样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为欣赏。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含有递进关系的句子,以强调谷子糜子玉米高梁向日葵的层次性。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修辞,请简要分析其类型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的美食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①______。传统臭味食品大多(1)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只要没有致病菌繁殖和参与蛋白质分解,这种臭味食物就是安全的。
发酵前,食物大多会经过(2)腌制,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②______,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厌氧菌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含硫物质和挥发性醇类、醛类物质是臭味的主要来源,这些气体只需要极微小的量就可以被人闻到,③______,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此外,发酵产生的成分也是香味的组成部分,只是太过集中,闻起来反而臭,这就是越臭的发酵食物吃起来可能(3)越香的原因。
厌氧菌分解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相当于提前帮我们进行了消化,让这些食物更容易被吸收。一些厌氧菌在发酵蛋白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B族维生素,不但没有减少食物营养,反而(4)还增加了营养物质种类,所以有些有臭味的发酵食物不仅安全,还对身体很有好处。
21.(3分)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粗的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处的“大多”不可以删去,删去会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B.(2)处的“经过”可换为“被”,换后不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C.(3)处的“可能”可换为“也许”,换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
D.(4)处的“反而”表示转折,要改为“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建筑要标准化,基本上是要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的步骤有透彻的了解,汇集各种不同的技术,制订出一套大家都认为最合适可行的办法。不止建筑业,其他行业也有各自的“标准化”。
对于“标准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选项在原文中的表述为“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B选项原文中并没有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同时达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错误点在“张冠李戴”,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价,原文认为“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
2.答案:B
解析:对照式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而材料一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并列式的结构论述了逼真和如画的特点是什么。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的论述,“逼真”有三个特点,一是接近实物,二是自然,三是有生气,而“如画”强调所写事物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C选项中“江月去人只数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江月低垂,更符合“如画”的特点。
4.答案:①材料一的侧重点在指明文学作品创作中所追求的两个倾向,一是以写实写活为代表的“逼真”,二是以追求典型性为代表的“如画”。材料一并不是谈论画。②材料二的侧重点在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对形体画面呈现的不同,即诗歌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画面表现的差异,并指出了诗中之画优于画中之画的三个要素。
解析:
5.答案:①“琵琶起舞”体现了“动画”的特点,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变换的舞姿便于第三句抒发纷乱的愁绪。②“换新声”体现了“声画”的特点,听了一曲又一曲,心烦意乱,这是内心的“声画”。③“高高秋月照长城”体现了“情画”的特点,月亮虽然照在眼前之长城,又能跨越关山,远达天涯,在画面的静态中又有思念的情感动态。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散文类阅读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这种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C项,“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理解错误,文章的主旨不是批评单四嫂子,而是反映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本题考的是后者,即赏析艺术特色概括.对否恰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D项,“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没有运用细节描写手法,也不能说明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故选D。
8.答案: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其中“何小仙”“店伙”属于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王九妈”“蓝皮阿五”作为底层群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分析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先明确“他们”指谁,然后在小说中找出有关“他们”言行的语句,根据他们的表现分析人物的形象的特点,再分析塑造这样的形象的作用。本题,面对单四嫂子的求助,面对病危的宝儿,“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他们不但不急病人之急,反而是装腔作势,怠慢病人;面对死去的宝儿,面对失去儿子的单四嫂子,“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他们对单四嫂子没有同情,有的只是看客的心态。这两类人,无论是盘剥者,还是身份相同的底层人,他们对单四嫂子都缺乏同情,都是冷漠的看客心态。冷漠无情麻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然后分析作者塑造这些人的作用,人物形象的作用要考虑人物对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就是单四嫂子生活的环境——冷漠无情,而这也是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需要我们疗救的痼疾,这就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9.答案: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旨的把握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解答本题,除了要把握文中一再出现的“明天”一词的具体含义外,还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来分析探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内涵以及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再结合这些内容来理解作者以“明天”为题的目的。从情节来看,小说是写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她所幻想的“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而面对单四嫂子的痛苦,冷漠的人们漠然视之,这样的人们不会有明天。从主题的设置看,面对这些不可能有明天的人,作者恰恰又给这篇文章命名为“明天”,这里就寄寓了作者的期望,“明天”,代表将来,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而只有唤醒人们对黑暗社会的认知,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才能拥有“明天”。
10.答案:D
解析: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11.答案:B
解析:“枉用相存”的“存”是问候、探望。
12.答案:C
解析:“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先用齐国、晋国消耗吴国,如果吴国仍没有败,就越国和晋国共同出兵。
13.答案:(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却与吴国争强,我私下里替您担忧。
(2)如果他打仗却打不胜,那就是您的福分。如果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用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解析:
14.答案:(1)①诸侯相伐,不符合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为“为国以礼”,礼乐教化,反对武力征伐;②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鲁国即将遭遇战争,是弟子们“义”的行为,也是受到孔子“仁”思想的影响。(2)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③孔子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错误,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故选D。
16.答案:(1)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2)不同: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王诗此诗前两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是写景,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暗含孤独寂寞之情;末两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张诗的前两句中,用“丁丁”和“漫漫”这两个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从而说明了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的意思。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因此,这里用借景抒情手法写出了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王诗是直抒胸臆(或运用心理描写),直言“心怯空房不忍归”,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张诗中,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这里环境的“冷”,更是衬托了思妇内心的冷。“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因此使用的是直抒胸臆。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因此,两者的不同在于: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17.答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飞湍瀑流争喧豗;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须臾”“豗”。
18.答案:①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②慌慌张张(慌手慌脚)
③我行我素(自行其是)
解析:①语境“眉目清楚”形容像一篇文章的高原大地庄稼很有条理和层次,可用“有条不紊(井井有条)”。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②语境运用拟人修辞,形容新出来的洋芋的慌乱,可用“慌慌张张(慌手慌脚)”。慌慌张张(慌手慌脚):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③语境“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形容大白菜不管别的庄稼成熟与否,依然在生长,可用“我行我素(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自行其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19.答案:行文上,容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
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部分着细微的层次。然后把“各占一层的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变为几个短句:谷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注意要“强调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的层次性”,可以使用递进连词“而且”。最后按昭逻辑梳里句子
20.答案:画线的比喻句既有暗喻又有借喻,把高原的大地比作一篇文章,把高原的大地上的--片糜子比作文章中的段落,把一行一行的糜子比作字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天高原的大地上,农人收割糜子的情形,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高原的大地”,喻体是“一篇文章”,而把“一片糜子”比作“文章中的段落”,把“一行一行的糜子”比作“字词”。把具象的收割场景用抽象的文章来形容,更具诗意和美感,使语言更加新颖独特。
21.答案:D
解析:D项,⑷处的“反而”表示反向递进,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本项表述错误。A项,“大多”表示大多数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删去后表示所有之意,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B项,“经过”被换成“被”后不会影响语意表达。表述正确。C项,“可能”与“也许”都不表示肯定,只是表示事件有发生的可能性。表述正确
22.答案:①发酵后才有了臭味;②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③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所用的食材本身不臭”和后面“传统臭味食品大多采用特定厌氧菌发酵而成”可知,这里要填“发酵后才有了臭味”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面“当食物表面的绝大多数细菌被盐杀死后”和后面“这些细菌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可知,这里要填“食物内部的细菌还存活”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后面的“但因为在发酵食物中的含量极少,所以对人体也是安全的”,这里要填“虽然大量摄入对人体有害”之类的内容
23.答案:
用标准化思考,用标准化工作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精准的目力,鲁班那样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如果不用圆规或曲尺,也不能很好的画出圆形或方形,也就是说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法则。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同样是至理名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规矩,没有相应的标准化流程,那么员工在执行过程中就无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的企业就无法发展壮大,甚至会面临倒闭的严重威胁!
福特公司原来都是手工操作,为了实现让员工用一年的工资买一辆汽车的目标,到世界各地去考察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福特来到一个屠宰场,看到一头牛被吊起来,送进设备里转一圈,头部就被分割下来,毛皮被分离出来,最后出来的罐头。
屠宰场的工人告诉他,“这是人不动,流水线在动。老牛进去,罐头出来,其实也不算什么,有本事让罐头进去,老牛出来才是真本事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一句玩笑话激起了福特的灵感:罐头进去,牛出来,我们的汽车零件就像罐头,零部件进去以后,能不能生产出一个整车来?
之后福特就发明了汽车流水线,汽车生产效率提升了40多倍。
福特公司发明汽车流水线的案例告诉我们标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傻瓜式”管理,记录下企业常规的、重复做的事情,并加以分析、研究,形成一种规律,通过改进完善,最终固化下来,让所有人都能很好地使用这台“傻瓜照相机”。企业建立标准化的最初阶段需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和精力,一旦建成,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企业效益提升和回报率是无法想象的!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华为公司什么都不会剩下,只会剩下管理。”他最看重的,不是战略,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不是收入,而是无生命的管理体系。什么是“无生命的管理体系”?就是标准化的治理结构。他经常说:“华为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90%的成功企业,在于卓越的标准化管理。
实现标准化管理,可以让企业把常规的、重复的、固定的职能固化,不同部门的管理者权责明确,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样管理者将会有更多时间做其它事情。标准化可以把个人的优秀变成多人的优秀,把员工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标准化文件形式加以保存,将个人的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企业不会因为所谓的能人走了,导致整个技术和经验跟着流失。
标准化管理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优秀的企业秉承“用标准化思考,用标准化工作”的理念,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和持续改进!
世界宇宙、万事万物,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有它的运行法则和标准。我们不能脱离标准和法则,所以标准化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解析:材料第一句话为学者梁思成的观点,由此引出关键词“标准化”。第二句话阐述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如何产生。这句话对考生了解“标准化”有启发作用。“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的步骤有透彻的了解”,强调在制定“标准化”之前需要对建筑业的规律等有深刻的认知;“汇集各种不同的技术”,强调制定“标准化”需要参考不同的技术等,从不同层面衡量比较;“大家都认为最合适可行的办法”,强调制定的“标准化”适合行业大多数人,能让大多数人更好地发挥才能。第三句话由建筑行业引申到其他行业,强调各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标准化”的概念。所谓“标准化”就是行业或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意味着规范性、可复制性等。其次,考生可以思考“标准化”的积极意义,如“标准化”可以起到规范作用,可以提高效率,让行业内大多数人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再次,考生可以从材料第二句话得到启发,思考如何制定“标准化”。如对行业的特点、存在的规律有清晰的认知,也可以集思广益,借鉴不同的意见等,当然,考牛也可以讲一步思考。例如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标准化”就有可能成为“桎梏”。“标准化”能让行业大多数人有“抓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有才能的人的限制。“标准化”是“死”的,执行“标准化”的人是“活”的。参考立意:1.集思广益,让“标准”更精准。2.让标准提升质量、让质量铸就辉煌。3.“标准化”是规范,不是束缚。【解题思路】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牛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颗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