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3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3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5 11:04: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3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3.“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4.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6.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7.《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9.“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0.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11.下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12.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4.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15.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6.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17.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 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 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18.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A. B.
C. D.
19.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0.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21.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2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4.(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5.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26.下图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27.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见下图)。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二、非选择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9.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2.【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5.【答案】D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分,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
6.【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 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7.【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
8.【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
10.【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也是考查历史常识,难度不大,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妇好是商代女性杰出人物。铁器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时才比较成熟,所以墓葬中不可能有大量精美的瓷器;漆器的制作技术出现于战国时期,A、C、D三项时间都不符合,因此,正确选项为B。
12.【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本题干从图中说唱俑的形态与内容分析,主要反映了手工业中的制陶技术和汉代的文化生活。图5是东汉说唱俑,并没有反映出汉代其它的娱乐方式,排除③,正确选项为B。
13.【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的细致分工,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1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代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隋唐时期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国时期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西汉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丝绸行销西亚和欧洲,唐朝时期养蚕缫丝技术经西域和阿拉伯人西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16.【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除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青铜,排除A。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排除B。青铜比纯铜的硬度高,排除C,D项说法正确。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一个图案为石斧,其中一个圆形窟窿是装柄用的。第三个图案是鼎的摸样,第四个是编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正确的一一对应排序是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④战国曾侯乙编钟。既③②①④。选B项。
1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19.【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0.【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1.【答案】D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所以选D。
22.【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23.【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故选C。
【点评】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24.【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沈括描述的炼钢方法是团钢法,指用柔铁盘屈起来,再把生铁嵌裹在它的中间,用泥封好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这项技术出现于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故选C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25.【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瓷、白瓷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
26.【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27.【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真人画像”这个关键词。要确立真伪,关键的就是画像创作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创作时间并结合当时的绘画特征来分析其他选项。
28.【答案】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9.【答案】(1)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独特: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将材料予以分层,分别提取其中的叙述角度及关键词,然后予以概括表述即可。如据第一段可知景德镇交通便利,具有瓷土资源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据第二段可知元代工艺水平高,明代官方重视,海外市场的推动,清代匠制改革等。(2)本题首先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及提取关键词的处理,并概括提炼梅森瓷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将之与景德镇瓷业加以比较,主要考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及比较能力;梳理材料并予以比较可知,梅森瓷业注重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主义人才培养,建立绘画艺术学校等(3)本题强调传承,也即叙述某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强调“如何发扬光大”也即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原因分析,阐释见解,也即总结经验教训及建议。在回答本题过程中注意多角度分析、史论结合即可,可以列举蜀锦作为例子。
30.【答案】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自汉至唐……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可得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国家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可得出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据材料 “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得出农书的推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1.3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3.“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A
【知识点】“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分,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
6.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 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7.《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
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C。
9.“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
10.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
11.下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也是考查历史常识,难度不大,在于能否正确解读信息。妇好是商代女性杰出人物。铁器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时才比较成熟,所以墓葬中不可能有大量精美的瓷器;漆器的制作技术出现于战国时期,A、C、D三项时间都不符合,因此,正确选项为B。
12.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本题干从图中说唱俑的形态与内容分析,主要反映了手工业中的制陶技术和汉代的文化生活。图5是东汉说唱俑,并没有反映出汉代其它的娱乐方式,排除③,正确选项为B。
1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的细致分工,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14.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代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隋唐时期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国时期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西汉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丝绸行销西亚和欧洲,唐朝时期养蚕缫丝技术经西域和阿拉伯人西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5.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16.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除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青铜,排除A。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排除B。青铜比纯铜的硬度高,排除C,D项说法正确。故选D。
17.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 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 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一个图案为石斧,其中一个圆形窟窿是装柄用的。第三个图案是鼎的摸样,第四个是编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正确的一一对应排序是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④战国曾侯乙编钟。既③②①④。选B项。
18.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19.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0.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1.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所以选D。
22.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2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故选C。
【点评】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24.(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沈括描述的炼钢方法是团钢法,指用柔铁盘屈起来,再把生铁嵌裹在它的中间,用泥封好烧炼,锻打使它们相互渗入,这项技术出现于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故选C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25.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瓷、白瓷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
26.下图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27.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见下图)。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
C.创作时间 D.色彩浓淡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真人画像”这个关键词。要确立真伪,关键的就是画像创作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创作时间并结合当时的绘画特征来分析其他选项。
二、非选择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答案】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9.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答案】(1)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独特: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将材料予以分层,分别提取其中的叙述角度及关键词,然后予以概括表述即可。如据第一段可知景德镇交通便利,具有瓷土资源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据第二段可知元代工艺水平高,明代官方重视,海外市场的推动,清代匠制改革等。(2)本题首先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及提取关键词的处理,并概括提炼梅森瓷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将之与景德镇瓷业加以比较,主要考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及比较能力;梳理材料并予以比较可知,梅森瓷业注重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主义人才培养,建立绘画艺术学校等(3)本题强调传承,也即叙述某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强调“如何发扬光大”也即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原因分析,阐释见解,也即总结经验教训及建议。在回答本题过程中注意多角度分析、史论结合即可,可以列举蜀锦作为例子。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答案】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键词“自汉至唐……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可得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国家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可得出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据材料 “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得出农书的推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