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请简要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写方法有什么特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
6.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
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8.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整首诗歌以“梦”为线索,上片写实,下片记梦,用语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这首诗是记梦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通过记梦来写实,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10.将苏轼的《江城子》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孤坟”,苏轼妻子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苏轼任所在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B.苏词运用多种手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终成千古绝唱。
C.词人用“半死梧桐”自比,“失伴鸳鸯”喻妻,阴阳相隔,孑身独存之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贺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
12.同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词与贺词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讷倅眉①
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②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注】:①倅,副职。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被召入京,而他的同僚贾讷将赴眉州任副知州,苏轼作诗相送。②甘棠,《诗经》中有《甘棠》诗,记周代召伯出游,曾在一棵棠树下憩息,后这棵树被当地百姓保存、爱护,以示纪念。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父母、妻子的坟基在老翁山,那里有清澈的泉流环绕,托贾讷看顾。
B.“三万栽”指二十年前诗人安葬亡妻所种的松树,三万虽是虚指,但寄托深情。
C.中间两联实写家乡的父老开门迎接贾讷的情景和老翁山周围松树盘曲苍劲的景象。
D.尾联用典,把贾讷比作周代召伯,称誉他为官一任,也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14.此诗颈联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表达技巧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贬官密州(今山东诸城)。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己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6.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8.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四、情景默写
1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词中“ , , ”三句表明妻子死去的时间长,生者难忘死者,思念实在太苦。
(2)想到爱妻埋在千里之外,无人陪伴,词人感到孤独凄凉的句子:“ 、 。”
(3)“ , , ”这三个长短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将爱妻死后自己的种种忧愤、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一一展现。
(4)下阕入题开始“记梦”,“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 , ”是写那小室内,爱妻正在梳妆打扮。
(5)“ , , ”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词人想象着长眠地下的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______________,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显达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显赫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显赫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显达 随波逐流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六、微写作
23.微写作。请以“书卷多情似故人”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后作业(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情感的能力。
D.“实写”错误,“夜来幽梦忽还乡”意思是“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应为虚写,想象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故选D。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请简要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没有声音比有声音的表达效果好。
不同之处:白居易写的是在乐曲停顿的间隙能够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乐曲本身的空白,实现了听众的再创造,更好地写出了乐曲的高妙。苏轼是想象自己和亡妻如果有缘再见,阴阳两隔已经十年,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再看白居易《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表面是形容琵琶弹奏达到了非常高深意境。而实际上结合全诗来看,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或音乐可以形象的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这两句诗都写出了“无言”/“无声”比“有声”的表达效果更好。不同的是白居易写的是乐曲的停顿间隙能给人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表现了乐曲的高妙;而苏轼是想象自己和亡妻相见时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深情。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写方法有什么特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答案】这一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凄楚哀婉,痛彻骨髓。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描写方法的鉴赏。
这两句诗是对人物的描写,“顾”是对动作的细节描写,“泪千行”是对神态的细节描写,通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凄楚哀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
6.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
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8.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4.B 5.D 6.B 7.(1)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
(2)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 8.①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③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轼有所忘”中,“所忘”是“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在这里作“有”的宾语。同时“君”作“辄能记之”的主语,故在“君”前断开,排除AD;
根据前文可知,“问”的宾语是“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省略主语“君”,故应在“则”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对已去世的前辈的尊称。句意:侍奉我的父母。/是已故祖母的婢女。
B.正确。
C.正确。女子出嫁;回到。意思不同。句意: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D.错误。文中的“姑”指苏轼的母亲,故作本义。句意: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错,根据后文“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可知,苏轼是在王弗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她的,更谈不上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每天;“所以”,用来;“相语”,告诫我。
(2)“期年”满一年,;“没”,去世;“以”,按照。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可知,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
②由原文“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可知,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
③由原文“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可知,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快要失去她的时候,她的话很多都是值得一听的良言,像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我失去她的时候,她仅仅二十七岁。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
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整首诗歌以“梦”为线索,上片写实,下片记梦,用语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这首诗是记梦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通过记梦来写实,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10.将苏轼的《江城子》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案】9.C 10.《江城子》: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寂和世事的艰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借梦游超脱现实,对现实世界的憎恨和厌恶,同时表达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用语浓墨重彩”错误。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城子》:
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意思是:你我夫妻生死相隔已经整整十年,强忍着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不思量”和“自难忘”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出词人痛苦的内心世界,上片为写实,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为虚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尘满面,鬓如霜”等,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寂和世事的艰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诗人借梦游超脱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恨和厌恶;同时,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孤坟”,苏轼妻子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苏轼任所在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B.苏词运用多种手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终成千古绝唱。
C.词人用“半死梧桐”自比,“失伴鸳鸯”喻妻,阴阳相隔,孑身独存之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贺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
12.同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词与贺词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1.C 12.同是抒写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苏词以泼墨如水、大开大合的方式直写浓情,外显热烈;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采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真淳。
贺词以惜墨如金、沉郁顿挫的方式曲写失妻之痛,内隐沉郁。主要采用借景(事)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抒情,情感深蕴。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喻妻”错,“失伴鸳鸯”也是自比。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江城子》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这首《鹧鸪天》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用眼中所见,营造了一幅空旷伤神的画面,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格调:半死的梧桐、 身单影孤的鸳鸯、旧宅旁的新冢,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象出词人在晚秋冷夜,孤守空阁,寂听冽雨,是多么的希望妻子能坐在身边“挑灯夜补衣”!这其中蕴藏着的落魄伤怀,凄凉辛酸,相较于苏轼记梦的直白,更 一种失落的幽叹和怀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讷倅眉①
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②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注】:①倅,副职。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被召入京,而他的同僚贾讷将赴眉州任副知州,苏轼作诗相送。②甘棠,《诗经》中有《甘棠》诗,记周代召伯出游,曾在一棵棠树下憩息,后这棵树被当地百姓保存、爱护,以示纪念。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父母、妻子的坟基在老翁山,那里有清澈的泉流环绕,托贾讷看顾。
B.“三万栽”指二十年前诗人安葬亡妻所种的松树,三万虽是虚指,但寄托深情。
C.中间两联实写家乡的父老开门迎接贾讷的情景和老翁山周围松树盘曲苍劲的景象。
D.尾联用典,把贾讷比作周代召伯,称誉他为官一任,也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14.此诗颈联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表达技巧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3.C 14.(1)在抒情上,《送贾讷倅眉》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亡妻墓地的松树来寄寓哀悼之情;《江城子》以景结情,写妻子墓地明月松岗的凄冷幽清的景象来收束全词,悼念之情表达得更加蕴蓄,令人回味。(或:《送贾讷倅眉》从自身出发,抒写诗人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江城子》从对方入手,设想妻子的痛苦,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2)在描写上,《送贾讷倅眉》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松树,“龙蛇”喻松柏盘曲苍劲,“哀”把松树人格化了,寄寓诗人的悲伤情怀;《江城子》用白描手法写松树,自然平淡中寄寓着绵绵深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中间两联实写”错误,结合注释“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被召入京,而他的同僚贾讷将赴眉州任副知州,苏轼作诗相送”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表达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根据“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可知,作者想象父老乡亲得知我的消息,就如同见了我一样。我在那里的大门随时为你打开;根据“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可知,作者想象朋友到了那里,能看见老翁山周围松树盘曲苍劲的景象。由此,作者希望朋友能代替自己去探望父母的墓园以及问候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选项“实写”,应是“虚写”。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以往所学内容可知,《江城子》 是一首祭奠亡妻的词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是: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用白描手法写松树,自然平淡中寄寓着绵绵深情。
《送贾讷谇眉》的颈联“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龙蛇”运用比喻,形容松树枝干盘曲;“更听萧萧风雨哀”化用了唐代虎丘石壁鬼的《诗二首》中的“青松多悲风,萧萧清且哀”,“活”“哀”运用拟人,把松树人格化,通过描写亡妻墓地的松树,寄寓诗人的悲伤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杭州贬官密州(今山东诸城)。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己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6.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令诗人心旷神怡”错,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描写的手法,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上片描绘的画面我们主要是要抓住诗歌中“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城花。烟雨暗千家”等诗句进行理解,重点理清春风拂面,细柳在柔风中自由飞舞,弥漫的烟雨笼罩在人家之中,突出美丽的春风春雨图。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由近及远地描写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触发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二句动静结合,增添诗歌的整体美感;“风细柳斜斜”“烟雨暗千家”这是从视觉上入手,使得诗歌描绘角度别致、新颖。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8.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答案】17.A 18.特点:全词八句,将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间隔重复使用,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效果:① 这种错落有致的语言表达,使得诗句音调明朗,增加了词句的音韵和旋律之美;②突出对“春”的渲染,描绘出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强调和渲染了词作主旨。
【解析】17.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分析错误。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不是苏轼的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情。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第一问是对使用“同字”特点的概括,根据题干中的“春”字就出现7次,可以分析这7个“春”字在诗歌中的什么位置,是怎么出现的,来概括特点。主要是在这几句诗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分析可知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第二问是对这样用字的效果的分析,可从音韵、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者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情景默写
1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词中“ , , ”三句表明妻子死去的时间长,生者难忘死者,思念实在太苦。
(2)想到爱妻埋在千里之外,无人陪伴,词人感到孤独凄凉的句子:“ 、 。”
(3)“ , , ”这三个长短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将爱妻死后自己的种种忧愤、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一一展现。
(4)下阕入题开始“记梦”,“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 , ”是写那小室内,爱妻正在梳妆打扮。
(5)“ , , ”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词人想象着长眠地下的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答案】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茫、纵、鬓、幽、轩、冈。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______________,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显达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显赫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显赫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显达 随波逐流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答案】20.D 21.C 22.B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上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和下文“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话题应为“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C;结合下文可知话题重点是“人生空漠之感”,而不是强调其表达方式,据此排除B。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应选用“行云流水”,排除AB。
第二空: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语境指反对不自然的,应选用“矫揉造作”,排除D。
第三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结合“终唐之世,陶诗并不”“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分析,主语为“陶诗”,应选用“显赫”。
第四空: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结合“‘乐观’情绪”分析,应选用“随遇而安”。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排除A;
二是结构混乱,“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应是指“所表达出来的美”,前一句主语为“苏轼”,保持主语一致,后一句改为“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即可。CD两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暗换主语,前面主语为“苏轼”,后面主语为“表达出来的美”。
故选B。
六、微写作
23.微写作。请以“书卷多情似故人”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笔墨幽香抒情长。当清风吹过,霜叶摇落,日破苍云之时,手执一卷,惬意舒畅。在书中,我穿过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走过烟雨霏霏的水墨江南,看云来雾往,见莺啼燕语,品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书籍恰如多年老友,无论忧伤喜乐,总有它的倾情陪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缕缕幽香,宁静致远。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时刻,让我们共赴一场美丽的约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审题:“书卷多情似故人”出自明代于谦的《观书》,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文要求以“书卷多情似故人”为开头,且要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实际是要学生抒发自己对读书最真实的或喜爱、或享受、或推崇、或感激的情感,号召人们读好书、多读书。
写作思路:考生写作时,可以先引用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然后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书卷人的情态,以倾诉的形式抒发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感受,比如:读书,让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刻,转换成一种享受;读书,让自己学会用更深邃而朴实的智慧,去应对世事变迁、生活无常;读书,不是改变人生唯一的路,但是能让人不断自我成长,拥有无限可能;读书无处不可,于山中可读书,得其空灵,于湖海可读书,得其辽阔,于花荫下可读书,得其馨香,于月夜可读书,得其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