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将进酒》课后作业(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不符合《将进酒》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评”,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的寂寞。
B.“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至酣畅之处,不由得“忘形到尔汝”,反客为主了,豪放至此,令人叹服。
C.“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孤独与李白同。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大济苍生”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由积极进取变成消极颓废。
2.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李白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白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泽东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泽东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二、小阅读-课内
3.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请把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请简要分析李白《将进酒》中的两种抒情手法。
(3)请分析下面诗歌塑造的君王形象特点。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4.下列对《将进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用了夸张、比兴和反衬的手法,以黄河奔流入海喻时光飞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语言豪壮,慷慨悲凉。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极言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虽怀才不遇但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D.诗歌结束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将一己的愁苦夸张成“万古愁”,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激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方。
C.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接。
D.古人秉烛夜游 秉:拿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会桃花之芳园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9.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断句。
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0.对《将进酒》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句。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万”表现了豪迈诗情,但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全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11.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以比喻手法突出眼前所见黄河之景气势壮阔的特点。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情绪的逆转。
C.“陈王昔时宴平乐”诗人借用典故慨叹自己与陈王的相似之处。
D.本诗结尾与开篇之“悲”形成照应,“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
13.诗人常常借“饮酒”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下列各句中,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陆游《东关》)
14.这首诗思想深沉,情感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B.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
16.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鉴赏此诗与李白《将进酒》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什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翠微:清翠的山坡。③松凤:古琴曲,即《凤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④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体裁上,“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作品格律诗的特点。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寂寞之感。
C.“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是为了突出山人生活环境的简朴。
D.“美酒聊共挥”-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18.从炼字角度赏析“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句。
19.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②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③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人以避讳父名为由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主父:主父偃。元光元年,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后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一年中升迁四次。③马周:《旧唐书》中说,马周“少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后被唐太宗重用。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
C.“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D.“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21.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五、情景默写
22.将进酒
(1)《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 , 。”
(2)《将进酒》中“ ,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 。”
(4)《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 , 。”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 , 。”
(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 , 。”
六、微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公孙丑①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②?”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③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④,以直养⑤而无害,则塞⑥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⑦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⑧于心,则绥矣。我故曰告子⑨未尝知义,以⑩其外 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 知其所蔽,淫辞 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弟子,齐国人。②恶(wū)乎长:长于哪一方面,擅长什么。③浩然:形容正大刚直。④刚:刚强。⑤以直养:用正义去培养。一说指一直去培养。⑥塞(sè):充满。⑦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⑧慊(qiè):通“惬”,满意、满足。⑨告子: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但也有人推断他是孟子的前辈。⑩以:因为。 外:把……看成是心外之物。 正:预期。 闵:忧虑。 揠(yà):拔起。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病:疲累、困倦。 槁:枯干。 诐(bì)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躲闪的言辞。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将进酒》课后作业(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不符合《将进酒》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评”,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的寂寞。
B.“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至酣畅之处,不由得“忘形到尔汝”,反客为主了,豪放至此,令人叹服。
C.“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孤独与李白同。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大济苍生”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由积极进取变成消极颓废。
【答案】D
【详解】题干是“下列不符合《将进酒》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D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该句情感理解错误,错在“由积极进取变成消极颓废”。实际上此句诗中表达了诗人由狂放转而为愤激的情感。故选D。
2.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李白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
B.李白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C.毛泽东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毛泽东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答案】A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A项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的大意是“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所以“秦楼月”并不是宾语。
故选A。
二、小阅读-课内
3.按要求完成下面各小题。
(1)请把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请简要分析李白《将进酒》中的两种抒情手法。
(3)请分析下面诗歌塑造的君王形象特点。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答案】(1)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在离别后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2)①直抒胸臆。“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并表达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
②借典故抒情。诗人借陈王曹植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传达出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③借议论抒情。诗人用“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语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用世渴望和自信。
④借叙事抒情。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的积极乐观跃然纸上。又转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下文的豪迈自信、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
(3)汉文帝有爱惜贤才、重任人才、虚心纳谏的特点。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而历史上很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通过对比手法,突显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铁衣”,盔甲,这儿指代士兵;“辛勤”,辛苦;这句是说,兵士们身披盔甲,远离家乡,吃尽辛苦,时间已很长了;“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情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抒胸臆,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并表达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由歌咏“饮者”联想到陈王曹植,这是借典故抒情。此典出自曹植《名都篇》,诗中描写了游侠少年(包括曹植自己)如何被服鲜丽,如何以不凡的身手走马射猎,最后,他们“归来宴平乐,美酒壮斗十千。”曹植用这快意一时的宴乐来平息他因受到猜忌“怀抱利器无所施”所产生的痛苦与愤懑。李白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感到自己和他有相通之处。
“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是借议论抒情,谈阔论,狂歌纵酒原是为了平息自己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取得暂时的麻醉,但内心的隐痛,酒酣耳热之时,却最易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淡和欺骗,想到统治者对自己嘲弄与轻视,难道自己真是永远失败了吗?不,诗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这气势磅礴的诗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是借叙事抒情。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诗人兴致越来越高,他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也竭力劝友人。由于酒兴高涨,心中兴奋,于是诗的句式缩短了,节奏加快了。这几句表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豪迈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汉文帝“求贤”而召回“逐臣”,可谓重视人才。而召回来的贾谊,又才调绝伦,可谓君臣遇合,必将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4.下列对《将进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用了夸张、比兴和反衬的手法,以黄河奔流入海喻时光飞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语言豪壮,慷慨悲凉。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极言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虽怀才不遇但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D.诗歌结束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将一己的愁苦夸张成“万古愁”,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激之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修饰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诗人将一己的愁苦夸张成‘万古愁’,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激之情”错误,“万古愁”表现了诗人历史的眼光,与“古来圣贤皆寂寞”相呼应,指出怀才不遇的愁苦古已有之,将一己之愁推广至了自古以来怀才不遇的英雄。且此句表达的是狂放之情而非愤激之情。
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比方。
C.万物之逆旅也 逆:迎接。
D.古人秉烛夜游 秉:拿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大块假我以文章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会桃花之芳园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9.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断句。
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5.B 6.C 7.B 8.(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何况春天用美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锦绣的风光供给(借)给我们。 9.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解析】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不能喻之于怀”指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喻”:明白。故选B。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以”意思分别是:因为;用。“之”的意思分别是:到;的。故选C。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二文均以直抒胸臆为主。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2)“召”召唤;“假”有借的意思;“文章”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可从容易断句的地方先断,如“犹、且”是明显的句中断句标志,应在此处断开;“以来”固定用法,后面断开;然后找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们在句子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如“士、有国者、主上、有司”在句中都作主语,所以断句为: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参考译文:
【甲】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乙】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0.对《将进酒》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句。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万”表现了豪迈诗情,但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全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11.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答案】10.C 11.陈王曹植才华横溢,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能,借以自比,一方面表现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但给人空浮之感”错。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用典的能力。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陈王曹植才华横溢,李白钦佩他的才能,借以自比,表现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以比喻手法突出眼前所见黄河之景气势壮阔的特点。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情绪的逆转。
C.“陈王昔时宴平乐”诗人借用典故慨叹自己与陈王的相似之处。
D.本诗结尾与开篇之“悲”形成照应,“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
13.诗人常常借“饮酒”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下列各句中,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辞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陆游《东关》)
14.这首诗思想深沉,情感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2.A 13.D 14.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出诗人“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的感叹;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作者莫负光阴、及时行乐的心情;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④“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写出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愤恨、无奈的情感; ⑤“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突出眼前所见黄河之景”说法错误,不是实写,是作者以黄河起兴。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原句意思: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一起消解这万古愁。表达的是万古愁情。
A.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与例句不同。
B.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须醉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与例句不同。
C.意思是:太阳高照、日光耀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此句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形象,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与例句不同。
D.意思是三更的时候从醉酒中醒来,只见残灯还在,人就躺在那儿静静地聆听船外的夜雨,潇潇地落打在船篷上。表达的是愁情,与例句相同。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开篇“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表达出诗人“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的感叹。
“人生得意须尽欢”,意思是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实际上,诗人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表达了作者莫负光阴、及时行乐的心情。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
“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写出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愤恨、无奈的情感。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B.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
16.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鉴赏此诗与李白《将进酒》的不同之处。
【答案】15.A 16.艺术手法方面:意象选择不同;意境营造不同;抒情方式不同。
思想感情方面:李白悲壮,有信心和力量;李贺悲伤,是厌世和压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错误,此诗借助场面描写(酒宴)、景物描写(桃花)、历史典故(刘伶)来抒发感情,而非直抒胸臆。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艺术手法方面:意象上,李白的诗,意象为黄河、大海等奇伟的景象,再加上巨大的数额,都显示了盛唐诗歌的气势魄力。李贺的诗,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一类偏于细美之物。它的场面热烈,色彩富丽,但由于结尾四句的反跌,热烈和富丽反而引向空虚和幻灭;
意境及抒情方式上,李白的诗歌,一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其间用典抒情,直抒胸臆,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显得壮浪纵情,气势磅礴。李贺之作倾向于描写,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越发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沉重地压在与宴者心上。这样,就造成整个诗境的局促与压抑,与李白诗境的扩大开张,大异其趣;
思想感情方面:在李白诗中,那雄伟奔放的黄河,象征性地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充满自信,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诗中无论是悲秋还是欢乐,是愤郁还是自信,都以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绝不纤弱与气馁。它体现了不仅属于李白个人,同时也是属于盛唐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李贺的诗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人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朱红的美酒,烹龙砲凤的佳肴的宴饮场面,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驱使下心灵的追求,而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这与李白相比,心灵是孱弱和灰暗的。李贺所追求的是一种麻醉,他有无穷无尽徘徊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什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翠微:清翠的山坡。③松凤:古琴曲,即《凤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④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体裁上,“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作品格律诗的特点。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寂寞之感。
C.“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是为了突出山人生活环境的简朴。
D.“美酒聊共挥”-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18.从炼字角度赏析“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句。
19.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7.D 18.“入”和“拂”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19.诗人白天游山,山中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主客畅饮,忘机的欢快令人沉醉。
【解析】1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作品格律诗的特点”是错误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从字义和词性上都对的不工整,体现的不是格律诗的特点,应是古体诗的特点。
B项,“油然而生寂寞之感”是错误的。根据情境可知,此处“苍苍”应该是对日暮时分作者所见色彩的描述,而不是体现作者寂寞的情感。
C项,“是为了突出山人生活环境的简朴”是错误的。这两句诗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练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找到那个字用的生动传神,然后解释该字的含义,如果有手法的话要体现所运用的手法,最后指出运用该字所达到的效果,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首先指出本句诗中“入”和“拂”这两个动词运用的最生动传神,然后指出所运用的手法,这两个字应是人才有的动作,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的是环境的恬静,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田家庭园的赞美羡慕之情。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整理。
本诗一至四句描写诗人白天游山看到的山中美景,山中美景令人神怡。五至十句写日暮投宿时,田家的恬静悠闲的生活,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最后两句写豪饮的畅怀,遇知己,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的欢乐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②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③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人以避讳父名为由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主父:主父偃。元光元年,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后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一年中升迁四次。③马周:《旧唐书》中说,马周“少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后被唐太宗重用。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
C.“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D.“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21.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答案】20.D 21.①《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大声呼唤僮仆拿出“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让我和你一起痛饮来排遣这万古同愁,表现了诗人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纵情享乐、慷慨豪迈。
②《致酒行》中“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年轻人应当有凌云壮志,不能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未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表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
《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有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
五、情景默写
22.将进酒
(1)《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 , 。”
(2)《将进酒》中“ ,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 。”
(4)《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 , 。”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 , 。”
(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 , 。”
【答案】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谑、暮、材、惟、馔。
六、微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公孙丑①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②?”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③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④,以直养⑤而无害,则塞⑥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⑦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⑧于心,则绥矣。我故曰告子⑨未尝知义,以⑩其外 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 知其所蔽,淫辞 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 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弟子,齐国人。②恶(wū)乎长:长于哪一方面,擅长什么。③浩然:形容正大刚直。④刚:刚强。⑤以直养:用正义去培养。一说指一直去培养。⑥塞(sè):充满。⑦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⑧慊(qiè):通“惬”,满意、满足。⑨告子: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但也有人推断他是孟子的前辈。⑩以:因为。 外:把……看成是心外之物。 正:预期。 闵:忧虑。 揠(yà):拔起。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病:疲累、困倦。 槁:枯干。 诐(bì)辞:偏颇的言辞。 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遁辞:躲闪的言辞。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的?
【答案】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由于平时坚持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固。真正的大丈夫是那种执着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之气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根据文本内容,阐述你所理解的“浩然之气”与“大丈夫气概”。
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浩大而刚强有力,需要用“正直”去培养;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馁”,即缺乏力量;而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绥矣”,需要长时间、经常性的用道义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获取,一旦问心有愧,这种气也会缺乏力量。
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要依靠正直、道德、义行培养,要长期坚持,问心无愧;有了浩然之气的君子,可称为“大丈夫”,结合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知,“大丈夫”必须要坚守道义,不为外界利益诱惑,不被困难处境所动摇,而一个人如果胸有浩然之气,便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坚守正义,从而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成为这样的“大丈夫”。
【点睛】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