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课后作业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无衣》课后作业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11:46:00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课后作业(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小阅读-课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 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5.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7.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8.《诗经》分为 、 、 “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9.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0.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1.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3.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C.“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①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①蒹葭:芦苇。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干。⑤湄:岸边。⑥跻:(路)高而陡。⑦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水边。⑨右:向右迂曲。⑩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1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营造沉郁悲凉的氛围,又暗寓时间的推移。后六句写访求伊人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7.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和《无衣》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功成画麟阁④,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②麟阁:也称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写马壮是为了说明兵强,骏马奔驰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同时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从“辞”到“破”、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的过程,不着战场痕迹,却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用“尽”“消”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正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在赞扬将士们的献身精神之余,也许“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0.本诗和《无衣》一样,都表现将士们慷慨赴敌的英雄形象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但两首诗塑造形象表现精神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21.无衣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
五、语言表达
22.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六、微写作
23.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课后作业(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答案】C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故选C。
2.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故选D。
二、小阅读-课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 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兴’为主”分析有误,《无衣》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以“赋”为主。
故选A。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5.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4.A 5.《从军北征》小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笛声幽咽,如“横笛遍吹《行路难》”,令人神驰意伤,将征人望乡思归的衷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表述错误,应该是“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军北征》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横笛遍吹”一句折射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表现了征人望月思归的惆怅之情。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和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7.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阅读《无衣》,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8.《诗经》分为 、 、 “三体”,本诗产生于秦地,为《秦风》;《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9.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8. 风 雅 颂 赋 9.(1)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敌,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体现了军民的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
(2)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同仇敌忾的热烈场面。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情感逐层递进,体现了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
(4)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增强了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即“三体”。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本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诗歌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故采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和赋的手法。第一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第二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第三章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岂曰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诗歌采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回环反复,更好的营造出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气氛和豪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0.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1.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答案】10.AB 1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乐景写哀请,反衬。选项B,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理解有误。上下句内容反了。故答案选AB。
1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角度去把握诗歌的情感。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13.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2.B 13.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
“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
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1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题干中该句中字词和诗歌原作中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要重点分析诗歌原作中语言的魅力。而品味诗歌中字词的魅力要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明确字词之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诗歌尾联中的“又”和“天外心”。然后结合该字营造的意境氛围来分析效果。最后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C.“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答案】14.B 15.①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②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村未见百娃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B项,“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错误,根据“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可知,聚会场合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但是没有详细场景描写。故B错误。
15.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题中,“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居易诗《观刈麦》中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能忘”的又是想到这些不能遗忘。可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的少,含蓄隐晦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①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①蒹葭:芦苇。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干。⑤湄:岸边。⑥跻:(路)高而陡。⑦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水边。⑨右:向右迂曲。⑩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1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营造沉郁悲凉的氛围,又暗寓时间的推移。后六句写访求伊人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7.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和《无衣》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6.D 17.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了深秋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了背景。 18.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可以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感染力。如本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无衣》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说法错误。“叙事诗”错误。《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故选D。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本题: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他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八句,开头都以茂盛的蒹葭和茫茫的霜露起兴,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18.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和《无衣》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应着重答出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本题,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无衣》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点睛】重章叠唱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从听觉上强化音乐旋律感;二是加强抒情的效果。解答本题可以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功成画麟阁④,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②麟阁:也称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写马壮是为了说明兵强,骏马奔驰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同时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从“辞”到“破”、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的过程,不着战场痕迹,却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用“尽”“消”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正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在赞扬将士们的献身精神之余,也许“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0.本诗和《无衣》一样,都表现将士们慷慨赴敌的英雄形象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但两首诗塑造形象表现精神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9.C 20.《塞下曲》主要用了以下手法: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鸣鞭”“弯弓” “插羽”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斗志昂扬、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③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场星光暗淡,大漠雾气消尽,战斗结束,一片死寂,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④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无衣》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直陈其事。如采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一问一答,反复咏叹,表现了虽面对困难但团结互助的精神;还如用反复咏唱、重章叠句,“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多次反复,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尽”“消”是用来描写战场情景,表明战争已经结束,并未“表现战争的残酷”。另外此联也非“正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而应是“侧面”。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塞下曲》: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是侧面描写。
从“鸣鞭”“弯弓”到“插羽”,这是动作细节描写,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
颈联写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用“尽”“消”形象表现了战争已经结束,侧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尾联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用霍去病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无衣》: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赋”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就一事铺陈开来。这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以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唱,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第二句在“同袍”、“同泽”、“同裳”的变化中,不仅写尽了战士间的手足亲情,而且,由外衣到内衣,由上衣到下裳的变化,使这种友情、亲情逐层加深,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内在精神。
四、情景默写
21.无衣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 ?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
【答案】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岂、泽、裳、矛戟、偕作、袍。
五、语言表达
22.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详解】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原句是被动句,改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的主动句或把字句即可。原句的“它”是指“《诗经》”,把它改成“把”宾语,句中的“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作谓语。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六、微写作
23.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这与白岩松的见解不谋而合。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庄子通过两颗看似无用的“大树”和一个残疾的怪人来说明,那些看似“有用”的树和人,都会受人利用、遭人砍伐、不能长久生存下去;而那些看似“无用”的树和人却能免遭祸害、颐享天年,长久地生存下。可见,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大用;而一些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却会带来祸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如同一件事物,在有些人看来有用,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彼时有用。
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关键时候可能有大用。
也可以从“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来谈自己的理解。
注意联系课文中庄子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