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 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
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
2.随着渤海政权的不断发展,唐朝在渤海国设立羁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积极开展对日交往,因此尽管渤海国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献中留下了相对丰富的记录。特别是唐幽州行军司马张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据见闻写了《渤海国记》,相关内容为《新唐书·渤海传》吸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时期的制度、文化记录。与此同时,由于文献史料较为有限,有关渤海国都城建制、结构功能、文化特征等层面还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层揭示。由此可见( )
A.考古资料与文献的互证才能确证史实
B.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往往高于正史
C.边疆史疑难问题的最终解决须经考古
D.历史研究需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
3.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 )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4.中晚唐时期,长沙窑将岳州窑青瓷点彩技艺和洛阳唐三彩流动浸润式彩釉装饰工艺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青釉釉下彩和模印贴花工艺。装饰纹样上有莲花纹、摩羯纹、葡萄纹、椰枣纹等图形,多饰以诗词、俚语,开创诗词装饰瓷器的先河。唐代的长沙窑( )
A.其发展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反映出南方制瓷技术已领先于北方
C.印证了唐代长沙文化体系庞大完整 D.体现出创新开放兼容并包时代特色
5.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6.如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这反映出当时( )
按照雇佣契性质和劳动形态分类 雇主对劳动者实行承包任务式的雇佣契
劳动者由主人代理与雇主签订的雇佣契
某物品租价抵充雇价的雇佣契
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
僦(租赁)雇契
A.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C.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7.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8.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9.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10.下面《千年一叹》是为纪念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而画的时政漫画。图中的公主感慨道:“想当年我来和亲,走了很长时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仔细观察漫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中的公主是西汉人 B.“想当年”指的是唐朝
C.公主来和亲嫁给了赞普尺带珠丹 D.公主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天竺的联系
11.公元646年,起源于北方草原的回纥归附唐政府后,唐太宗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吐迷度可汗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置官号皆如故事”。这一做法
A.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变革了华夷有别的民族观念
C.加速了回纥族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2.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A.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3.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畋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这表明唐后期( )
A.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B.藩镇操纵中枢决策
C.皇帝已经成为傀儡 D.三省六部制度瓦解
14.唐朝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地位 B.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
C.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 D.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15.下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类型 地区 概述
独立型藩镇 河朔地区 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
防遏型藩镇 中原地区 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行制约作用
防御型藩镇 西北边地 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
财源型藩镇 江淮流域 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
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
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材料分析题
16.绢与马
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更是现实环境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下图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请在上图中,任意选择一空白方框,填写出相应少数民族(政权)名称,简述中央王朝与该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并试从中央王朝视角分析其原因。(要求:填写符合史实,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自九河外,复有洪汴(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汴河铭》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三,请你为被告隋炀帝写一份辩护词或为原告隋朝人民写一份诉状。谈谈你对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最早”,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辽东地区的行政级别并未高于其它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尽管渤海国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献中留下了相对丰富的记录”可知,虽然渤海国自身并没有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可以通过唐朝和日本的文献记录进行研究,说明历史研究需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D项正确;有时考古资料本身就能确证史实,不一定与文献互证,排除A项;正史的史料价值相对私人转述来说,相对较高,排除B项;在文献史料有限的情况下,须依靠考古资料的佐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代西域地区。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长沙窑在吸取青窑和唐三彩的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工艺,装饰纹样上有外来文化的元素,并开创了诗词装饰瓷器的先河,可得出长沙窑具有创新开放兼容并包时代特色,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南北方制瓷技术的对比,排除B项;“庞大完整”表述过于绝对,长沙窑不能印证整个长沙文化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而且羁縻府州的治理按照当地民族风俗进行,这样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属于央地关系,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围,与君主专制强化是不同概念,排除A项;同理,央地关系并非君臣关系,也不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排除C项;从本题材料看,上述举措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考查唐代商业契约。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随着雇佣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雇佣契约,这种雇佣契约样文是在唐朝时期雇佣劳动形态日渐增多的状况下,为约束雇佣关系而出现的,因此契约样文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得到规范的表现和手段,A项正确;唐朝仍然以农业为主体,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动,排除B项;根据材料“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等信息可知,这种雇佣关系涉及的领域并非仅存在于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雇佣关系的增多与两税法的实行促使自由劳动力增加密不可分,但这种雇佣关系仍属于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产生于明清时期,呈现出劳动力商品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代江都郡的设置,意在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B项正确;行省制度出现在元代,排除A项;江都郡的设置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具有典型的“犬牙交错”特征,排除C项;材料与市镇经济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材料“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体现的是当时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特色农产品,说明的是生产的区域化分工,A项正确;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可以看出隋炀帝时期对土地的占有进行严格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以前的均田制度,规定了一家一户所占有的田地数量,因此会出现严格限制土地占有的现象,对超过占田数量的人进行惩罚,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不能说明农民经济负担减轻,排除A项;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并不能说明隋朝推行严刑峻法思想,排除B项;对官员占有土地进行限制并不能说明其特殊权益消失,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D项。
10.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青藏铁路、想当年我来和亲,走了很长时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B项符合题意;金城公主入藏嫁给了赞普尺带珠丹;公主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青藏铁路、想当年我来和亲,走了很长时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保持了和平环境,使人民生活安康。
11.D
【详解】结合材料,体现了唐朝对回纥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是在近现代,属于时空错位,概念混淆。排除A项;华夷有别的民族观念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才逐渐改变,排除B项;材料“任命其首领吐迷度可汗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置官号皆如故事’”体现是唐朝结合回纥惯例进行管理,具有“因俗而治”灵活的特点,但并未推动其生产力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进步,即“封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隋朝的粮仓主要设置于运河附近,这与发挥运河交通密切相关,如南粮北运,C项正确;粮仓主要置于洛阳、长安周围地区,是为了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AB项不合史实,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的负担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僖宗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并且宰相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而辞职,体现了地方节度使实力膨胀,中央集权大为削弱,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大为削弱,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唐朝并未失去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排除C项;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由材料可知,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区域性。材料中财源型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防御型藩镇从武力上拱卫了关中安全,防遏型藩镇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河朔地区藩镇割据形式的变化,不光取决于河朔地区藩镇本身的势力消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三类藩镇的动向,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制约性,A项正确;当时西北边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排除B项;当时唐代仍维持统一的局面,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影响: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而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
【详解】影响:根据材料“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可知,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根据材料“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可知,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根据材料“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球蔚然成风”可知,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根据材料“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根据材料“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可知,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
17.(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答出2点即可)
(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答出两点即可)
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答出2点即可)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18.选择1,民族为西突厥;关系: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原因:西突厥政权在西北地区的活动,不利于北方的安定,威胁西域的安宁,灭掉西突厥,可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选择2,民族为东突厥;关系:唐太宗时期大举反击东突厥,灭掉东突厥;原因: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威胁到北方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打败东突厥,有利于北方安定。选择3,民族政权为吐蕃。关系:唐蕃间多次和亲、会盟。原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朝廷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之后,金城公主再次和亲;两政权间联系紧密,是舅甥关系,为使双方关系更好,决定通过会盟,约定暴掠不作,长久和平。
【详解】解析:首先,阅读题目,观察图片,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图中一空白方框,填写出相应少数民族(或政权)名称,如选择方框3,就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为唐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权吐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与该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如选择3即可指出唐蕃间多次和亲、会盟;接着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当时中央王朝的视角说明两个政权产生相关关联的原因,如指出唐蕃间和亲是因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诚意交好,朝廷特将宗室女文成公主派去吐蕃和亲;之后,有金城公主再次和亲,两政权间关系更加紧密,为了强化舅甥关系,相互约定暴掠不作,朝廷决定与吐蕃会盟,以期长久和平;解题过程注意填写内容符合史实,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19.(1)观点:皮日休:大运河推动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胡曾:大运河的开凿引发隋朝灭亡。
(2)隋炀帝之辩护词: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凿大运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视文教,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总之,隋炀帝是才干卓著的政治家。
隋朝人民的诉状:隋炀帝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三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起义不断;最终,人民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认识: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归纳出皮日休认为大运河推动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归纳出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引发隋朝灭亡。
(2)本小题相对开放,如隋炀帝之辩护词可从统一全国、开凿运动、创建科举制等角度进行分析;隋朝人民的诉状可从隋炀帝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三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起义不断等角度进行分析;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