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14: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错了,不能仄收)
人物:郭沫若
作家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社会活动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学四堂(郭董罗王)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文联主席等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先后出版诗集《女神》《星空》等,代表作《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抗战期间,秉持着“借古鉴今”的精神(为革命服务),创作《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小拓展:知人论世,近现代革命需要新文学来鼓舞斗志,新诗固然是一种便于抒情的“匕首投枪”,那么历史剧或历史小说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呢?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1923),与“五四”文化革命相呼应,反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封建礼教为题旨,歌颂了勇于叛逆反抗、敢于坚持自由意志、维护人格尊严的思想精神。抗战时期写的《屈原》(1942) ,以楚国内部爱国的抗秦派与卖国的亲秦派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揭露了郑袖等人卖国求荣、迫害忠良的反动与丑恶罪行;歌颂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形象;最后以婵娟的壮烈献身和卫士仆夫追随屈原去汉北结束,暗示了光明的前途。
郭沫若的历史剧特点:借古鉴今,宣扬革命,饱含激情。
小拓展:今年高考小说题选自冯至《伍子胥》——这篇历史改编小说,是否也在回应抗战时期的现实、人心呢?
在历史故事中,伍子胥出逃到江边,前有关卡后有追兵,他苦无渡船一夜白发。有位渔夫冒险载其渡江,上岸之后,渔夫毅然拒绝伍子胥相赠的宝剑,并且为打消伍子胥对行踪暴露的担忧,还“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渔夫是一位义士,故事也充满传奇色彩。
而在冯至的《伍子胥》中,渔夫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因为常看到远行的人们为山水所阻而苦恼,于是便想一有闲暇就顺便渡他们过来。对渔夫而言,伍子胥只是他引渡的无数过客中的一个,面对伍子胥以宝剑相赠和一番感激的话语,渔夫“一点也不懂”,拨转船头便向下游驶去了。
平凡的山水,平凡的人,而平淡中却有千钧之重。这是冯至作品的独特风格。在后记中,冯至写道:“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一块石片或是一个球,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这弧形一瞬间就不见了,但是在这中间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若是把这个弧表示一个有弹性的人生,一件完美的事的开端与结束,确是一个很恰当的图像。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虽然XY不喜欢郭沫若大喊大叫的作诗风格,但是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他和冯至都有同一个创作心愿,那就是……
你知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背景吗?
这首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
背景链接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现代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胡适(1917《新青年》)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 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穆旦与九叶派
【朗读、梳理】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海浪滔天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由景入情的过渡,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这些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1)意象(间接抒情的媒介)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这些红色的词是不是完整的意象?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不够完整,应该带上形容词。
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形容词?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2)修辞:拟人、排比、反复、叠词等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些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最后一行诗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
天狗(节选)
太阳礼赞(节选)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3)诗歌的语言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些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奔放)
总体上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是巨人的视角,他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这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人”的高大的热情的奋发的主体意识觉醒了。
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小我身上所实现的非常渺小。(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这两种认识合起来才形成真正的谦虚。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百多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激励青年一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青春,如同朝阳,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
今天,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浪漫主义
创作自由(形式,格律不受限制)
重奇特而轻平凡
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塑造非凡独特的形象
澎湃的激情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你觉得郭沫若这首诗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风格总结
作业
借助大本自学《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要求完成“知识梳理”和“文本研读·任务探究”第3、4两题(思考“意象的作用”题型应该如何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