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2)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4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2)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2 16:4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4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2)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大约 200 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下列选项中,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的是( )
①仰韶文化的姜寨聚落 ②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③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 ④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选项中,与提花机朝代相同的是( )
A.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 B.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C.南阳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D.马钧革新翻车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
B.①鸿鹄寺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
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
D.①鸿鹄寺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奴儿干都司
4.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B.隋朝常俊从南海郡出航到达约今马来半岛南部
C.宋朝开辟了由泉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D.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5.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这样描述,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广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可知,该赋税制度为(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科差 D.摊丁入亩
6.1899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由此可见,梁启超( )
A.倡导政治革命救亡图存 B.认为中国军事改革迫在眉睫
C.仿效日本改革封建制度 D.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
7.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拯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亟须被解决。在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时期时,某场运动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变法 D.义和团运动
8.下图是陈独秀在某次运动中起草、发放的一份传单。据此可知,陈独秀旨在( )
北京市民宣言 中国民族乃酷爱和平之民族。今虽备受内外不可忍受之压迫,仍本斯旨,对于政府提出最后最低之要求如下: 一、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七月两次密约; 二、免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责、王怀庆六人官职,并驱逐出京; 三、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 四、北京保安队改由市民组织; 五、市民须有绝对集会、言论自由权。 我市民仍希望和平方法达此目的,倘政府不顾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特此宣告,敬求内外人士谅解斯旨。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9.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红军到川北》。作品表现了一支红军宣传小队在村头用贴传单、写标语、作动员的方式来号召发动村民,扶老携幼的百姓被红军的主张所吸引该油画其意在( )
A.反映红军胜利会师场景 B.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
C.宣传政治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 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长征精神
10.交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 15.5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B.2007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C.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铁路隧道。
D.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市场服务,此后逐渐进入国防建设。
11.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数千年来,世界各个地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历法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成就。下列古代文化中,发明了历法的是( )
①玛雅文化②古代印度③古代埃及④印加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农耕文明推动着古代早期城市的发展。下图为古代某一帝国疆域图,下列选项中,对该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
①拥有比较完善的官僚和税收体系②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
③《罗马民法大全》是其标志性成就④拥有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这些规定( )
A.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D.确立了政党可以公开参加政治行动
14.如表是英、法、美、德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英国的发展状况的是( )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1871年 1891年
甲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乙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丙 1564 4641 521 2352 37.0 94.2
丁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甲 B.乙 C.丙 D.丁
15.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如图可说明苏联这一时期
A.农业集体化运动有所扩大 B.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农业
C.斯大林模式仍具明显优势 D.赫鲁晓夫改革初见成效
16.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 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 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
A.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在社会上传播范围增大
17.下图为某古帝国遗留下来的卡尔纳克神庙,这座神庙的多柱式大厅约占地 5000 平方米,共 134 根石柱。主殿有十分壮观的柱子,柱身和墙壁上满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铭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据此可知,这座庙位于(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阿拉伯地区
18.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前 264 年—前 241 年),罗马士兵的平均服役年限为 7 年。后来,有的罗马军团增长到 12 年。到了罗马共和国晚期,军队中服役年限超过 16 年的士兵占总数的 30%,超过 25 年的占 25%。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 )
A.导致罗马民主走向夭折 B.导致了罗马农耕经济的衰弱
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罗马国内的政治制度
19.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英国的工厂制( )
①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压榨
②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③说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
④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20.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一直存在于各种不同政体的国家中,但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三权中的司法权往往依附于其他权力。孟德斯鸠首次在理论上将司法权从依附地位提升到三权之一。下列各项中,对西方国家“司法权”运行历史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西欧庄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着庄园法庭
②美国政体:司法权只属于国家的最高法院
③近代国家: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④美国乡镇:承担包括司法在内的服务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引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动。同时,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它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场战争几乎涉及世界所有国家,因为它与战后东西方爆发的世界革命高潮有着直接的连接。由此可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A.应从全球角度辩证分析其影响 B.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
C.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D.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
二、材料分析题
22.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包含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1907年,京师有学堂一百二十七所,直隶有学堂四千五百多所。到1911年,全国学校已增至五万二千五百余所,学生总数已达一百五十六万多人。新学堂开设了很多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采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国教材的译本和改本,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新学堂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使得新式人才在数量上大增。
——蔡新职《清末新政教育变革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毛泽东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只要有可能,都应该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类为人民谋福利的新技术”,并且“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1956年,党中央在全国知识分子间题会议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第一次把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提上了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
——摘自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教育变革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指出其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背景,列举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并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论述题
24.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①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中有公共墓地、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差距,属于母系氏族社会;②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③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④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发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②③④符合题意,排除ABC项,D项正确。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可知,蜀锦提花机模型是汉代织机模型,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C项正确;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排除B项;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革新翻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西汉在东北设置护乌桓校尉;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出现于1407年,掌译书,隶属太常寺;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见,①处填护乌桓校尉,②处填北庭都元帅府,③处填理藩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宋朝、明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汉武帝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该赋税制度在征收的过程中,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结合所学可知是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仍是以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科差是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税,与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不符,排除C项;摊丁入亩是把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在田赋银(即土地税)中一起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可得出,梁启超意在说明,中国的维新思想与日本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他是在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D项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已失败,梁启超并不是在倡导政治革命,排除A项;梁启超认为中国的译书的缺陷是偏重于军事学,所以不是在主张军事改革,也不符史实,排除B项;梁启超倡导的改革已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这一运动使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破碎,为义和团运动,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帝国主义还没有开始瓜分中国,排除A项;洋务运动强调自强求富,并未对列强产生冲击,排除B项;戊戌维新变法发生时帝国主义正在瓜分中国,并未对列强使用兵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要求政府“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七月两次密约”、“免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责、王怀庆六人官职”以及“我等学生商人劳工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可知该运动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运动口号一致,其目的在于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支持学生、商人、工人运动,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济南惨案”发生在1928年,是日本用武力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排除C项;一二 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是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1957年创作油画《红军到川北》,目的是为了歌颂长征时期的革命精神,重温历史记忆和弘扬长征精神,D项正确;红军胜利会师在甘肃和陕北,并不在川北,排除A项;材料油画具有写实风格,排除B项;油画《红军到川北》创作于1957年,当时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因此并不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15.5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A项正确;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排除B项;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排除C项;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①古代美洲印第安地区的玛雅文化用复杂的历法纪年;②大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没有发明历法;③古代埃及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古代美洲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①③④组合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6--7世纪(拜占庭帝国)。结合所学,图示为公元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图。①波斯帝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②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它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罗马民法大全》是其标志性成就;④中古时期,俄罗斯拥有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 年(美国)。依据材料“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可以看出美国通过法律文件的形式,制定文官的统一管理、竞争考试以及禁止参加党派活动等措施,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B项正确;文官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官制度的相关规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出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排除C项;文官制度具有政治中立的特点,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点都是“1871年”和“1891年”,即题干表格中所出现的现象都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传统的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就英、法两国而言,英国的发展速度要比法国要快一些,然后结合题干表格中的比较,可知丁是英国,D项正确;通过题干中的表格数据比较可知,1871年法国刚刚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三共和国刚刚建立,长期的政局动荡不利于法国工业的发展,故甲是法国,排除A项;乙的发展速度最快,就美国和德国而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发展速度要比德国要更快一些,再结合题干中的表格数据比较,可以判断乙是美国,排除B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其发展速度要比美国慢一些,据此可以判断丙是德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8年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图片反映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初见成效,故选D;斯大林时期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排除A;图片无法体现改革重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就,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并非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除C。
【点睛】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通过对家训的重视,有利于对社会推广教化,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层面的重视,不能说明其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社会教化,无法得出其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家训在社会上的传播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卡尔纳克神庙,主殿柱身和墙壁上满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铭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结合所学可知,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的成就,B项正确;古代西亚出现的文字的楔形文字,并不是象形文字,排除A项;古代印度的成就是印章文字,排除C项;阿拉伯地区流行的文字是阿拉伯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罗马士兵的平均服役年限在逐渐提高,到罗马共和国晚期,军队中服役年限超过 16 年的士兵占总数的 30%,超过 25 年的占 25%,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便利了罗马对外扩张,也因此占领大量的殖民地,罗马的公有土地大增,公有土地面积的扩大让罗马的贵族和富人从中看到了丰厚的利润,他们通过买卖和强占的方式占领了大量的土地,这样也就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罗马并不是民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罗马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罗马国内的政治制度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不可有片刻松懈。”可得出工厂资本家对工人不断的压榨,同时加强管理,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①②A项正确;工厂制的出现并不能证明工业文明已经完全取代了农业文明,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庄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着庄园法庭,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地方法院也有司法权,②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方近代国家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③正确;美国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可知一战与之前的历史发展有关系,又与之后的历史进程有关联,体现纵向性;“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体现一战与同时进行着的其他重大事件有关系,体现横向联系,故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B项正确;辩证分析就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不涉及辩证分析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一战全过程的描述,故并非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排除C项;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材料不涉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联系的探讨,排除D项。故选B项。
22.(1)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答出任意3点)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答出任意3点)
科学分析: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需辩证分析,正反两方面各写一点即可)
(2)唯物史观
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写具体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也可得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写出具体史实如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也可得分);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答出其中5点)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45-1846年(世界)。第一小问作用,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小问科学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结合《共产党宣言》的意义可知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世界)。第一小问方法论,根据材料“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可知为唯物史观。
第二小问评析,根据材料“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可知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写具体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也可得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根据材料“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但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写出具体史实如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也可得分);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1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从总体、政治、经济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可知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
23.(1)特点:实行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课程内容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向西方学习。影响:教育变革为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2)背景: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本身的科技基础薄弱。国际: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杂交水稻技术制种技术取得突破。
(3)目的:增强国家实力,为人民谋福祉。因素: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变革;国家政策;能否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末年(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包含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可知,实行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根据材料“1907年,京师有学堂一百二十七所,直隶有学堂四千五百多所。到1911年,全国学校已增至五万二千五百余所,学生总数已达一百五十六万多人。”可知,新式学堂大量增加;根据材料“新学堂开设了很多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采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国教材的译本和改本,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新学堂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使得新式人才在数量上大增。”可知,课程内容以近代科学技术为主,向西方学习。
影响:根据材料“新式学堂的建立和新学堂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使得新式人才在数量上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变革为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可知,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本身的科技基础薄弱;根据材料“1956年,党中央在全国知识分子间题会议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第一次把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提上了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可知,在国际上,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有: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杂交水稻技术制种技术取得突破等。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中国)。
目的:根据材料“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可知,增强国家实力,为人民谋福祉。
因素: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变革;国家政策;能否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等角度进行说明。
24.
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建设推动了国内外的发展
新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的外交建设也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毛泽东先后提出的“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呈现出更加巨大的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而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题目:材料中的一幅图片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材料中的另一幅图片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从外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拟定一个题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建设推动了国内外的发展。论述:从外交的目的角度表述为新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的外交建设也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新中国确立的外交政策的角度表述为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从新中国初期的三个外交方针角度表述为毛泽东先后提出的“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三条具体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角度表述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21世纪初的外交成就与经济发展角度表述为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外交呈现出更加巨大的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最后总结概括题目表述为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而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