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
重点字词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尉,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日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后至渭城令死。至今渭城有其祠也。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吾欲小则守,大则攻,其道若何?”仲尼曰:“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若朝廷无礼,上下无亲,民众皆君之仇也,君将谁与守?”于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惠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太公望曰:“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
(摘编自《说苑·指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
B.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
C.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
D.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欲诛监御史”与“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两句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B.“不知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昧死以闻”与“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D.“王罢卒寝”与“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军监军御史为非作歹,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胡建对此非常不满,让士兵斩杀了他。
B.皇帝没有处罚擅杀大臣的胡建,是因为他认为胡建并没有违背国家的礼仪,他的做法合情合理。
C.鲁哀公从孔子的话中,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给老百姓恩惠。
D.太公望认为先王讨伐邪恶不正、地势险峻、行为过当的国家,密须国“疑于我”,因此可以讨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
(2)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民之众皆君之畜也,君将谁攻?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为非作歹),穿(打穿)北门垣(墙)以为贾区(买卖物品的小屋,指货栈)。胡建守(暂代官职)北军尉,贫无车马,常步(步行),与走卒(供人差遣奔走的奴仆,指士兵)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待人好,周到,周全)。建欲诛监御史,乃约(于)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诛杀),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挑选,检练)士马(军队)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指官吏治事的厅堂)上监御史亦坐建从(使……跟随)走卒趋(小步快走)至堂下拜谒因(趁机)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日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原因)。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使……知道),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军营城墙)以求贾利(求取利益),私买卖以与士市(做交易),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做……表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军营围墙)已具(完备),行不由(遵循)路(路线的人),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严格)以斩之,昧死(冒着死罪)以闻。”制(皇帝的诏令)曰:“《司马法》曰:‘国容(国家的礼制仪节)不入(与……相适应)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名声大振)。后至渭城令死。至今渭城有其祠也。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状语后置):“吾欲小(力量小的)则守,大则攻,其道(办法)若何(怎么样)?”仲尼曰:“若朝廷有礼,上下有亲(亲近),民之众皆君之畜(养育)也,君将谁攻(宾语前置)?若朝廷无礼,上下无亲,民众皆君之仇也,君将谁与守(宾语前置)?”于是废泽梁(古代用来在流水中拦鱼的一种装置)之禁,弛(放松)关市之征,以为民惠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太公望曰:“密须氏疑于我(状语后置),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邪恶)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盔甲)列(破裂)垒(营垒)坏(毁坏),彼必薄(逼近)我,何不行列(特指军队的兵阵)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阵势)而还(回来)。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通“疲”,疲惫)卒(士兵)寝(困乏)。”果击之,大败吴师。
(摘编自《说苑·指武》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堂皇”是一个专有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建”作
“跪指监御史曰”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项两句中的“诛”都为“诛杀”;B项中第一个
“所以”是“原因”,第二个“所以”是“用来……的”;C项中第一个“闻”为“上报”,第二个“闻”为“有名望,显贵”;D项中第一个“卒”为“步兵”;第二个“卒”为“尽,终”。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是因为他认为胡建并没有违背国家的礼仪”说法不对,皇帝说:“国家的礼仪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不适用于国家。”他认为胡建的做法符合军队礼仪。
13.【答案】(1)贫穷没有车马,经常步行,与士兵同起同住,因此关心爱护士兵很周到。(“步”,用作动词,步行;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厚”,不刻薄,待人好,此处可翻译为“周到、周全”。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朝廷有礼法,全国上下相亲,民众都是国君养育的子民,您将去攻打谁呢?(“亲”,关系密切,亲近;“畜”,养育;“谁攻”,应为“攻谁”,宾语前置。关键词各1分,句式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
汉昭帝时,北军监军御史为非作歹,他打穿军营北门墙来修建货栈。胡建当时试任北军校尉,贫穷没有车马,经常步行,与士兵同起同住,因此关心爱护士兵很周到。胡建想要诛杀监军御史,就和那些步卒相约说:“我想要和你们去杀个人,我说拿下,你们就拿下他;我说杀掉,你们就杀掉他。”于是就在检练军队的那天,护军与众校射列坐在厅掌上,监军御史也在座。胡建带领步卒急走到堂下参拜谒见,乘机走上厅堂,那些步卒也都上了厅堂,胡建跪在地下挺真身题指着监军彻史说:“拿下他。”步卒便上前将监军御史拽下堂。胡建说:“杀了他。”于是就杀了监军御史。护军及众校尉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早已有写好的奏章装在怀中,于是上奏皇帝禀告说:“我听说军法是树立武德来威慑众人的,诛杀坏人是为了禁止邪恶。这个北军监军御史,公然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私自做买卖与将士交易,不树立刚武的思想、勇猛的信念,来做士大夫的表率,尤其失理不公。我听说黄帝《理法》上讲:“军营围墙已修好,行动不按照规定路线的人,叫作奸人,是奸人就要杀掉。’我依照此理杀了监军御史,冒着死罪来禀告。”皇上下令说:“《司马法》上讲:‘国家的礼仪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不适用于国家。’胡建又何必对此疑虑呢?”胡建因此名声大振。后来胡建在渭城令任上去世,到现在渭城还有祭祀他的祠堂。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在力量小时就取守势,力量强大时就取攻势,那办法是什么?”孔子说:“如果朝延有礼法,全国上下相亲,民众都是国君养育的子民,您将去攻打谁呢?如果朝延没有礼法,全国上下互不亲近,百姓都是君王的仇人,您又同谁一起守卫国家呢?”鲁哀公于是废除了在沼泽河流中捕鱼的禁令,放松了对关卡集市的征税,以此给百姓恩惠。
周文王说:“我打算用兵,谁可以讨伐?”太公望说:“密须国对我们有疑心,可以先去讨伐它。”管叔说:“不行!密须的国君是天下英明的君主,讨伐他是不义的行为。”太公望说:“我听说:先王讨伐邪恶不正的国家,不讨伐顺从的国家;讨伐地势险峻的国家,不讨伐容易攻取的国家;讨伐行为过当的国家,不讨伐做事末越界限的国家。”周文王说:“好。”于是就攻打密须国,灭掉了它。
楚庄王攻打陈国,吴国前来援救,雨下了十天十夜才放晴。左史倚相说:“吴军一定会夜里来偷袭,我军盔甲破裂,营毁坏,他们必然会逼近我军,何不整队击鼓出阵等待他们?”吴军到了楚军阵地,看见楚军已摆成阵势就退回去了。左史倚相说:“(赶快)追击他们。吴军行军六十里而无战功,吴王疲惫,士卒困乏。”楚军果真追击,大败吴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兵据皆从而泣要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短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昔,茀又将见矣。”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B.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日/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C.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D.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临其国城”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相同。
B.“公忿然作色,不说”与“不亦说乎”(《论语》)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C.“御六马而来”与“虽乘奔御风”(《三峡》)两句中的“御”字含义不同。
D.“薄者马伤”与“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景公到牛山游玩,为自己会死去而伤心不已,晏子却认为,如果历代君王都还活着且守着王位,那么齐景公便不可能得到现在的位置。
B.齐景公到公阜游玩,问假使自古没有死亡会怎样;晏子回答道,那么丁公、太公将仍是齐国国君,桓公等人都会继续称王,齐景公不会是统治者。
C.景公认为自己与梁丘据相和,晏子则认为二人只能算是苟同,因为真正的相和应是二人观点不一致,而梁丘据与君王的观点总是相同的。
D.齐景公下诏让人准备施法祛邪除恶,去除彗星的邪气,晏子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君王若不痛改前非,还会有更加不祥的灾星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5分)
(2)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5分)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景公游于牛山(状语后置),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形容泪、血等流得多)去(离开)此而死乎?”艾孔梁兵据皆从而泣要晏子独(只有)笑于旁(状语后置)公刷(擦拭)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只有)笑何也晏子对曰:“使(假如)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假如)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怎么)得此位而立(站在这)焉?以其迭(交替,轮流)处之,迭去(离开,死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指代这件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定语后置),谄谀之臣见二(定语后置),此臣之所以(……的原因)独窃笑也。”
景公出游于公阜(状语后置),北面望睹(眺望)齐国曰:“呜呼!使(假如)古而无死,何如(怎么样)?”晏子曰:“昔者(从前)上帝以人之殁(死)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降伏)焉(被动句)。若使(如果)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辅佐)之,君将戴笠衣(穿)褐,执(拿)铫耨(锄田的用具)以蹲行畎亩(田间,田地)之中,孰暇(闲暇)患(担心,忧虑)死!”公忿然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愤然作色),不说。无几何(多少)而梁丘据御(驾驭)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严重)者马死,薄(轻微)者马伤,非据孰(谁)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相和,和谐)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苟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眺望)彗星,召伯常骞,使禳(请求鬼神除邪消灾的祭祀)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教诲)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出现),天为民之乱见(通“现”显现)之,故诏之妖祥,以戒(警告)不敬。今君若设文(法令条文)而受谏,谒(拜见)圣贤人,虽(即使)不去(去除)彗,星将自亡(消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通“饬”,整饬,整治)而宽于小人(状语后置),近谗好优(古代称以表演乐舞或杂戏为职业的人),恶文(法令条文)而疏(疏远)圣贤人,何暇(哪里有闲暇,岂但)在昔,茀(通“孛”,指彗星)又将见矣。”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谁)责寡人哉!”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B
【解杆】“公刷涕/而顾晏子曰”断句错误,“刷涕而顾”是偏正短语,“顾”是谓语中心语,“刷涕”是情态状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据此排除C、D两项。“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中,“悲”后需要断开,否则就或了齐景公为“孔与据皆从家人涕泣”而悲,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据此再排除A、C两项,故选B项。
11.C
【解析】A项,两个“围”都是“国都”的意思;B项,两个“说”都是“高兴”“愉悦”的意思;C项,两个“御”都是“驾驭”的意思;D项,第一个“薄”是“轻微”的意思,第二个“满”是“迫近”“靠近”的意思。
12.B
【解析】“桓公等人都会继续称王”错误,原文是“桓、襄、文、武将皆相之”、意思是“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躬身辅佐丁公,太公”,“相”是“铺佐”的意思。
13.(1)君王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短衣,拿着种田的大脚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还有闲暇忧
虑死亡啊!(“衣褐”“肤亩”“孰暇”各1分,句意2分)
(2)现在君王如果能开设文教而且广纳谏言,拜谒圣贤之人,即使不去除彗星,彗星也会自己消亡。(“设文”“谒”“虽”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到牛山游玩,站在山顶上临风向北跳望,当目光落到他自己的国都时,却忽然流着眼泪说:“为什么拥有如此波澜壮阔、宏大的国家,历代君王都要永久地离开这里,而终有一天我也要死去呢?”侍主身旁的艾孔和梁丘据两位大夫也都跟着景公一起哭了起来。唯独晏子看着他们此刻的样子,禁不住在一旁笑出声来。景公擦清限泪回头看着晏子说:“我今天来到此地游览,心里忽发悲伤之情,艾孔与梁丘据都跟着我一起哭,您却在那里独自发笑,这是为什么呢?”晏子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假如能让圣贤之人长久地守在这壮阔的国都里,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守在这里了;假如使勇武的人能够长久地守住这一切,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守在这里了。如果这些君王都还活着且守着这个玉位,那么我尊敬的君王您,怎么可能得到现在的位置而成为国君站立在这里呢?因为他们依次为君,又依次死去,王位才轮到君王您啊。而您却独独为这件事而流泪,这就是不仁德。如今,我看到了一个不仁德的君王,又看到了两个谄媚阿滨的臣子,这是我独自发笑的原因啊。”
齐景公出宫到公阜去游玩,站在这感高大的土山之上向北远望,看见齐固的都城,感叹道:“唉!假使句古以来就没有死亡,那将会是怎详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而得到安息了,坏人也如同放降服了一样停止作恶了。如果自古就没有死亡,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期身辅佐丁公、太公,君王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短衣,拿着种田的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还有闲暇忧虑死亡啊!”景公听后非常生气地变了脸色,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没过多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飞馳而来景公问:“远处那是谁来了?”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说呢?”晏子说:“在这大热天驾车飞速奔驰,重者马会累死,轻者马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这样做!”景公说:“梁丘据和我是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不过是所说的苟同罢了。真正所谓的相和,应该是君王说甜,则臣下说酸;君王说淡,则臣下说成。而现在梁丘据说甜,君王也说甜,这只能算是所说的苟同罢了,又怎能说是相和呢?”景公再一次生气地变了脸色,心里很不高兴。没过一会儿,夜幕降临,齐景公向西遥望天空,刚好看见了彗星,便下诏给伯常骞,让他准备消除灾,施祛邪除恶之祭去除彗星带来的邪气。晏子说:“不可以!这是上天带来的警示、教诲啊!日月所穿行的云气薄厚,风雨的不定时而来以及彗星的出现,这些都是上天因为人世的混乱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上天诏用凶吉之兆警告那些对天神不敬的人。现在君王如果能开设文教而且广纳谏言,拜谒圣贤之人,即使不去除彗星,彗星也会自己消亡。然而现在君王嗜好饮酒又放纵事乐,不勤于渗治国政而宽容邪恶之人,亲近谗佞之徒而且喜好歌舞杂戏之类,厌恶礼乐制度并疏远圣明贤能之人,再这样下去,岂止是彗星不时出现,连字星这样的星宿也将再次出现。”景公听了这番话以后,更加生气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直到晏子死后,景公上朝或是出游之时,每当想起晏子,就会背转身子悲泣逾:“唉!从前我和先生一起游览公阜,先生曾在一天内三次谏于我,如今还有谁能来谏责我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东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曰:“义阳之灭,今实时矣。度彼不过须精卒一万二千,然行师之法,贵张形势,请使两荆之众西拟随、雍,扬州之卒顿于建安,得捍三关之援;然后二豫之军直据南关,对抗延头,遣一都督总诸军节度,季冬进师,迄于春末,不过十旬,克之必矣。”
元英又奏称:“今宝卷①骨肉相残,藩镇鼎立。义阳孤绝,密迩王土,内无兵储之固,外无粮援之期。此乃欲焚之鸟,不可去薪;授首之寇,岂容缓斧。若失此不取,岂惟后举难图,亦恐更为深患。今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垂发,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兵守三关,请遣军司为之节度。”魏主乃遣直寝羊灵引为军司。益宗遂入寇。建宁太守黄天赐与益宗战于赤亭,天赐败绩。
梁武帝天监元年春二月辛丑,杀齐邵陵王宝攸、晋熙王宝嵩、桂阳王宝贞。梁王将杀齐诸王,防守犹未急。鄱阳王宝寅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墙夜出宝寅具小船于江岸著乌衣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侧蹑屩徒步足无完肤防守者至明追之,宝寅诈为钓者,随流上下十余里,追者不疑。待散,乃度西岸,投民华文荣家。文荣与其族人天龙、惠连弃家将宝寅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抵寿阳之东城。魏戍主杜元伦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以车马侍卫迎之。宝寅时年十六,徒步憔悴,见者以为掠卖生口。澄待以客礼,宝寅请丧君斩衰之服,澄遣人晓示情礼,赍丧兄齐衰之服给之。澄帅官僚赴吊,宝寅居处有礼,一同极哀之节。寿阳多其故义,皆受慰唁,唯不见夏侯一族,以夏侯详从梁王故也。澄深器重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注释①[宝卷]即东昏侯萧宝卷,南朝齐的第六任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鄱阳王宝寅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墙夜出/宝寅具小船于江岸/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侧/蹑屩步/足无完肤/
B.鄱阳王宝寅家阁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墙夜出宝寅/具小船于江岸/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侧/蹑屩徒步/足无完肤/
C.鄱阳王宝寅家阁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墙夜出/宝寅具小船于江岸/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侧/蹑屩徒步/足无完肤/
D.鄱阳王宝寅家阁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墙夜出宝寅/具小船于江岸/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侧/蹑屩徒步/足无完肤/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度,指“揣测、估量”,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相同。
B.形势,文中是气势、声势的意思,现在多指事物发展的状况,二者的含义不同。
C.据,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据”含义相同。
D.薪,指柴火,与《六国论》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薪”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对灭掉义阳进而攻克南朝非常自信,他预计冬末出兵,到来年春末,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能攻克南朝。
B.元英在奏疏中分析时势,巧妙地运用比喻,把义阳比作将要烧掉的鸟、自寻死路的敌人,请求魏主筹谋攻克南朝之事。
C.梁王将要杀掉南齐的各诸侯王,鄱阳王萧宝寅出逃,假装钓鱼人躲过了追捕,投奔华文荣,在其护送下最后到达了寿阳。
D.王元澄派车马、侍卫在寿阳迎接萧宝寅并以礼相待,萧宝寅穿上为兄长守丧所穿的丧服,接受了寿阳所有旧交的吊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失此不取,岂惟后举难图,亦恐更为深患。
(2)澄帅官僚赴吊,宝寅居处有礼,一同极哀之节。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东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曰:“义阳之灭(灭掉)(定语后置),今实时矣。度(估计)彼不过须精卒一万二千,然行师(用兵,出兵)之法,贵张(扩大,夸大)形势,请使两荆之众西拟(打算,佯装)随、雍,扬州之卒顿(驻扎,止宿)于建安,得捍(保卫)三关之援;然后二豫之军直据(占据)南关,对抗延头,遣一都督总(统领)诸军节度,季冬进师,迄(到)于春末,不过十旬(一旬十天),克(攻克)之必矣。”
元英又奏称:“今宝卷①骨肉相残,藩镇鼎立。义阳孤绝,密迩(靠近,贴近)王土,内无兵储之固(固守),外无粮援之期(期待)。此乃欲焚之鸟,不可去薪;授首(投降或被杀)之寇,岂容缓(放慢)斧。若(如果)失此(这次机会)不取,岂惟(难道只是)后举(日后行事,指后发举事)难图(谋取),亦恐(恐怕)更为深患(祸患)。今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垂(将要)发,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兵守三关,请遣军司为之节度(调遣部署)。”魏主乃遣直寝羊灵引为(担任)军司。益宗遂入寇。建宁太守黄天赐与益宗战于赤亭(状语后置),天赐败绩。
梁武帝天监元年春二月辛丑,杀齐邵陵王宝攸、晋熙王宝嵩、桂阳王宝贞。梁王将杀齐诸王,防守犹未急(严密,紧急)。鄱阳王宝寅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密谋穿(打穿)墙夜(在夜里)出(送出)宝寅具(准备)小船于江岸(状语后置)著(穿)乌衣襦腰系千许钱潜(偷偷)赴江侧蹑屩(穿着草鞋)徒步足无完肤防守者至明追之,宝寅诈(假装)为钓者,随流上下十余里,追者不疑。待散,乃度西岸,投民华文荣家。文荣与其族人天龙、惠连弃家将(带着)宝寅遁(逃跑)匿(藏匿)山涧,赁(租借)驴乘之,昼伏宵行,抵寿阳之东城。魏戍主杜元伦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以车马侍卫迎之。宝寅时年十六,徒步憔悴,见者以为(被)掠(掠夺)卖(贩卖)生口(人口)(被动句)。澄待以客礼,宝寅请丧(为……守丧)君斩衰(丧服上衣为“衰”,五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毫不修饰以尽哀痛。守丧三年。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之服,澄遣人晓示(明白告知)情礼,赍(送)丧兄齐衰(仅次于斩衰的一种丧服,以粗麻布制成,守丧一年,五个月,三个月)之服给之。澄帅官僚赴吊,宝寅居处(平日的仪容举止)有礼,一同(全同,一样)极哀(最大的悲哀)之节。寿阳多其故义(故交旧友),皆受慰唁,唯不见夏侯一族,以夏侯详从梁王故也。澄深器重之。
10.B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思路点拨 “宝寅”作“穿墙夜出”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根据句意可知,“具小船于江岸”的主语是“颜文智与左右麻拱等”,而不是“宝寅”,“宝寅”与“具小船于江岸”之间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著乌布襦”句意完整,意为“穿着黑色布料短衣”,其后应断开;“腰”作“系”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
11.C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然后二豫之军直据南关”的“据”指占据;“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据”指依靠、凭借,故二者含义不同。
12.D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点拨 “接受了寿阳所有旧交的吊唁”错误,由原文“寿阳多其故义,皆受慰唁,唯不见夏侯一族,以夏侯详从梁王故也”可知,萧宝寅并未接受夏侯一族的慰问吊唁。
13.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参考答案(1)如果失去这次机会不去夺取它,岂止是以后难以夺取,恐怕也是日后更深的祸患。(关键词“图”“患”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2)元澄率领官员前往吊唁,萧宝寅举止有礼,表现得与为至亲守丧的礼节完全一样。(关键词“吊”“居处”“一同”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东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说:“灭掉义阳,现在确实是时候了。估计占领义阳所需要的精兵不超过一万二千人,然而用兵的方法,贵在张大声势,请让荆州、东荆州的军队在西边佯装攻打随、雍,扬州的军队驻扎在建安,得以防御三关的援军;然后派豫州、东豫州的军队直接占据南关,与延头的南军对抗,派一名都督统领各路军队的调遣部署,冬末出兵,等来年春末,不超过百天的时间,一定可以攻克南朝。”
元英又上奏说:“现在萧宝卷骨肉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地方藩镇互相对峙。义阳孤立无援,靠近我们的国土,城内没有军队储备用来坚守,城外没有粮草救援可以期待。这如同将要烧掉的鸟,不能掀去柴火;将脑袋伸过来的敌人,怎能容许放设斧头。如果失去这次视会不去夺取它,岂止是以后难以夺取,恐怕也是日后更深的祸患。现在豫州刺史司马悦已经戒严,准备出发、东豫州刺史田益宗的军队守卫三关,请派遣军司去他那里具体调遣部署。”北魏宣武帝就派遣直寝羊灵引担任军司。田益宗于是率军侵入南朝。南梁建宁太守黄天赐与田益宗在赤亭交战,黄天赐战败。
南梁武帝天监元年,春季二月,辛丑(十三)日,南齐邵陵王萧宝攸、晋熙王萧宝嵩、桂阳王萧宝贞被杀。梁王萧衍将要杀掉南齐的各诸侯王,但防守还不严密。都阳王萧宝寅家中的阁人颜文智与身边跟从的麻拱等人秘密策划,在夜里挖通墙壁送出萧宝寅,又在长江岸边准备好小船,萧宝寅身穿黑布短衣,在腰里系着一千多枚铜钱,偷偷地赶赴江边。他穿着草鞋悄悄地徒步行走,脚上被划得没有一点好皮肤。防守的人到天亮时追上了萧宝寅,萧宝寅假装成钓鱼人,与追赶他的人随水漂流并行了十几里,追赶的人没有怀疑他。等追赶他的人走后,萧宝寅才渡到长江西岸,投奔到百姓华文荣家中。华文荣与他的同族人华天龙、华惠连等丢弃家业,带着萧宝寅逃到山涧中藏匿起来,后来租了一头驴让萧宝灾乘坐,白天隐藏,夜间赶路,到达了寿阳的东城。北魏守将杜元伦派入快马报告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元澄派车马、侍卫前去迎接萧宝寅,萧宝寅当时十六岁,光着脚,面容憔悴,见到他的人以为是被掠夺贩卖来的人口。元澄以招待客人的礼节相待,萧宝寅请求给他为国君守丧所穿的丧服,元澄派人向他说明情礼,给他送去了为兄长守孝所穿用的丧服。元澄率领官员前往吊唁,萧宝寅举止有礼,表现得与为至亲守丧的礼节完全一样。寿阳城内有很多他的旧交,萧宝寅都接受了他们的吊唁慰问,唯独不接见夏侯氏家族的人,这是因为夏侯详追随梁王(萧衍)的缘故。元澄非常器重萧宝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是时,惟慕容垂所将三万人独全。冠军行参军赵秋曰:“明公当绍复燕祚,著于图谶。今天时已至,尚复何待?若杀秦主,据邺都,鼓行而西,三秦亦非符氏之有也。”垂不从。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恒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人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B.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C.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D.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良家子,文中指家世清白,有一定财产的牧主和电主子弟。古代除平、医、商贾、百工、因徒之子女,均为良家子。
B.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多用来指代胡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C.鼓行,文中指击鼓进军,与成语“一鼓作气”的“鼓”字意思相同。古人行军,击鼓则进,鸣金则止。
D.三秦,文中指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的合称,与“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三秦”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苻坚伐晋,调遣多路大军,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斗志昂扬,大有所向披靡之势。
B.谢安在秦军大兵压境、晋国京城震恐时,镇静如常,从容不迫,这对晋军取胜起了决定作用。
C.晋军用激将法诱使前秦军队移阵后退,然后乘其阵脚不稳,渡过淝水,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D.苻坚过于自信,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再加上指挥失误,这是前秦战败的一些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民每十丁(成年男子)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才学勇气)者,皆拜羽林郎。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甲子,坚发(派遣)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水路运粮)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是时,秦兵既盛(强大),都下(京都)震恐。谢玄入(入朝)问计于谢安(状语后置),安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答曰:“已别(另外)有旨(打算,旨意)。”既而(不久)寂然(寂静的样子),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再次)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全)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状语后置)是日玄惧便为敌手(力量相当,能够和自己相抗衡的对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登山漫游)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坚决)却(推辞,拒绝)之 曰:“朝廷处分(决策,措施)已定,兵甲无阙(缺乏),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通“娴”,熟悉)将略(用兵的谋略)。”秦兵逼(靠近,逼近)淝水而陈(布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孤军)深入,而置陈(兵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稍微)却(后退),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不亦……乎”,不也……吗?)!”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阻止,禁止)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带领,率领)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急速,迫近)而杀之,蔑(没有,无)不胜矣!”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巡视)陈,欲以帅(率领)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为……所”表被动),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践踏)而死者,蔽(遮蔽)野塞(阻塞)川。其走者(溃兵)闻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再加上)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十分之七八)。是时,惟慕容垂所将(率领)三万人独全。冠军行参军赵秋曰:“明公当绍(继承)复燕祚(帝位),著于图谶(本义指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古代关于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的书籍)。今天时已至,尚(还)复何待(宾语前置)?若杀秦主,据邺都,鼓行(击鼓行进)而西,三秦亦非符氏之有也。”垂不从。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执,拿)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既罢,还内,过户限(门槛),不觉屐齿之折。
10.B(原句标点为:安棋常劣于玄,是曰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
11.D(“文中指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的合称”“意思相同”错,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占据了关中地区,故文中称“三秦”,此时后秦、西秦政权尚未建立。“城阙辅三秦”中的“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12.B(“起了决定作用”错,谢安镇静从容的布置只是晋军取胜的原因之一。)
13.(1)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表情平静,回答说:“我已经另有主意。”随后就一言不发了。(“夷然”“旨”“既而”各1分,句意2分)
(2)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率领那些后退的士兵,但是他的战马倒地,苻融被晋兵杀死,于是前秦军队溃败。(“略陈”“帅”“为……所”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符坚下诏大举进攻东晋。每十名成年男子中派出一人当兵,那些良家子第二十岁以下,有才学和勇气的人,都任命为羽林郎。当时,朝中大臣都不希望符坚伐晋。八月初二日,符坚派遗阳平公符融统率张蚝、慕容垂等二十五万步兵骑兵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骤将军,都肾益州、梁州诸军事。八月初八日,符坚出动长安士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九月,符坚到达项城,凉州的军队刚到达咸阳、、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冀两州的军队到达彭城,东西相距万里,水军陆军并进,运根船有上万艘。阳平公符融等率三十万军队,先抵达题口。这时前秦军队已经非常强大,京城建康的百姓都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表情平静,回答说:“我已经另有主意。”随后就一言不发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于是派张玄再次请示。谢安于是命令预备车马到山中别墅游玩,亲朋好友汇聚一堂,谢安把别墅作为赌注,和张玄下起了围棋。谢安的棋艺平时比张玄差,这日张玄内心恐惧,一步棋都没让,也没能取胜。谢安于是登山游玩,到了晚上才回来。桓冲深深地为京城建康感到担忧,于是派遣三千精锐军队进入京师支援。谢安坚决不接纳,说:“朝廷部署已经确定,士兵和武器并不缺乏,这些士兵应留在西部,以加强防备。”桓冲感叹道:“谢安有主持朝廷的度量,却不熟悉统兵作战的谋略。”前秦军队紧靠淝水列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派遗使臣对阳平公符融说:“您孤军深入,却临水列阵,这是打持久作战的办法,不是想要速战速决啊。如果移动军阵稍微往后撤退几步,让晋军能够渡河,以此来一决胜负,不是很好吗!”前秦众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不如拦住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岸来,可以万无一失。”符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追击并杀死他们,就没有不胜利的。”前秦军队于是撤退,一退就不能再停下来了。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打前秦军队。符融骑马巡视军阵,想率领那些后退的士兵,但是他的战马倒地,符融被晋兵杀死,于是前秦军队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前秦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士兵遍布旷野,堵塞河流。那些败逃的前秦士兵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地里穿行,在星空下露宿,加上饥寒交迫,死去的士兵十之七八。这时,只有慕容垂所率领的三万军队独自保全。冠军行参军赵秋说:“明公您应当继承和恢复燕国的国统,这已经在图谶预言书中写得很明白了。现在天时已到,还要等什么呢?如果杀掉秦主,占据都,向西击鼓行进,那么三秦地区也不是符姓的地盘了。”慕容垂没有听从。谢安得到驿站传递的战报,当时正在与客人下围棋,他拿过战报放在床上,脸上毫无欣喜之色,照旧下棋。下完棋后,谢安回到屋里,跨过门槛,木屐底下的钉齿被折断了都没有觉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淳化二年,以郑文宝为陕西转运副使,许便宜从事。会岁歉,文宝诱豪民出粟三万斛,活饥者八万六千余人。三月己巳,帝以岁旱蝗,诏吕蒙正等曰:“元元何罪,大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蒙正等惶恐谢罪,匿诏书。翼日而雨,蝗尽死。先是帝召近臣问时政得失,枢密直学士寇准对曰:“天人之际,其应如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用法轻重如是!”帝大悟,明日,见沔,切责之。左正言谢泌,数论时政得失,帝嘉其忠荩。泌一日得对便殿,帝复面加赏激,泌谢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末有孟昭图者,朝上谏疏,暮不知所在。前代如此,安得不乱!”帝动容久之。十一月,帝顾谓宰相曰:“杨徽之操履无玷,真儒雅士。出理州郡,非其所长,置之馆殿,正得其宜矣。”初,执政欲用右谏议大夫张洎为翰林学士,因对,言洎文学久次,不在士安下。帝曰:“极知洎不减士安,第德行不及耳。”执政乃退。淳化三年二月,盐铁使魏羽等,言诸州茶盐主吏,多负官课,请行决罚。帝曰:“当按问其实。若水旱灾沙,致官课亏失者,非可加刑也。”五月,己酉,帝以时雨久愆,遣常参官十七人分诣诸路按决刑狱。是夕,雨。四年五月,壬寅,帝谓帝相李昉等曰:“朕观在位之人,未进用时以管乐自许,既得位乃竞为循默,曾不为朕言事。臣主之道,当如是邪 ”昉等惶惧拜伏。帝曰:“事有未至,与卿等言之,亦上下无隐耳。”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贼/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
B.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贼/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
C.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贼/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
D.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贼/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没/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仍领定远主簿/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元”指百姓、平民,亦可指原始、物质本源等,在文中取前者意。
B.“惶恐谢罪”与“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C.“当按问其实”与“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中的“实”字意思不同。
D.“时雨久愆”与“匪我愆期”(《氓》)两句中“愆”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淳化二年三月,大地干旱,蝗灾暴发。皇帝认为这是自己不仁德导致的天谴,下诏让吕蒙正等人筑高台一座,要在此暴晒自己向上天赔罪。
B.皇帝对于谢泌的忠诚十分称赞,有一天竟当面加以赏赐激励。对此,谢泌通过孟昭图的事例来夸赞皇帝的从谏如流,皇帝听了感动良久。
C.皇帝认为让杨徽之担任州郡长官治理地方恐怕未必可行,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儒雅之士,如果提拔置于馆殿,则官职与才干相合,很是得宜。
D.有大臣认为,很多州的茶盐主吏没有完成征税任务,应该予以惩罚,但皇帝不完全同意,他认为实施惩罚要看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极知洎不减士安,第德行不及耳。”执政乃退。
(2)未进用时以管乐自许,既得位乃竞为循默,曾不为朕言事。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淳化二年,以郑文宝为陕西转运副使,许便宜(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处理)从事。会岁歉(收成不好),文宝诱豪民(豪强)出粟三万斛,活(救活)饥者八万六千余人。三月己巳,帝以(因为)岁旱蝗,诏吕蒙正等曰:“元元(百姓)何罪,大谴(罪过)如是,盖(大概)朕不德之所致(导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建造)一台,朕将暴露(曝晒)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斥责,谴责)。”蒙正等惶恐谢罪(道歉,谢罪),匿(藏)诏书。翼日(明日,次日)而雨,蝗尽死。先是帝召近臣问时政得失,枢密直学士寇准对曰:“天人之际(关系),其应如影响(影子和回声)。大旱之证(验证)盖刑有所不平顷者(近来,不久)祖吉王淮皆侮法(藐视、歪曲法令)受赇(接受贿赂)赃数万计吉既伏诛家且籍(登记)没(没收)而淮以沔弟止杖于私堂(状语后置)仍领(担任)定远主簿用法轻重如是!”帝大悟,明日,见沔,切责之。左正言谢泌,数(多次)论时政得失,帝嘉其忠荩(忠诚)。泌一日得对便殿(偏殿),帝复面加赏激,泌谢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竭尽诚心)。昔唐末有孟昭图者,朝(早上)上谏疏,暮不知所在。前代如此,安(怎么)得不乱!”帝动容(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久之。十一月,帝顾谓宰相曰:“杨徽之操履(操守)无玷(污点),真儒雅士。出理州郡,非其所长(擅长),置之馆殿,正得其宜矣。”初,执政(掌管政事的人)欲用右谏议大夫张洎为翰林学士,因对,言洎文学久次(久居官次),不在士安下。帝曰:“极知(深知)洎不减(不次于,不少于)士安,第(只是)德行不及(比得上,赶得上)耳。”执政乃退(离开)。淳化三年二月,盐铁使魏羽等,言诸州茶盐主吏,多负(拖欠)官课(赋税),请行决(决断)罚(责罚)。帝曰:“当按问(考察审问)其实(实际情况)。若水旱灾沴(灾害),致官课亏失(缺失)者,非可加刑也。”五月,己酉,帝以时雨久愆(拖延),遣常参官十七人分诣(到)诸路按(考察审查)决刑狱(案件)。是夕,雨。四年五月,壬寅,帝谓帝相李昉等曰:“朕观在位之人,未进用(提拔任用)时以管乐(管仲、乐毅)自许(自夸),既得位乃(却)竞(竞相)为循默(随俗沉默),曾不为朕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臣主之道,当如是邪 ”昉等惶惧(害怕)拜伏(跪拜俯伏)。帝曰:“事有未至(没有到这种地步),与卿等言之,亦上下无隐耳。”
10.C【解析】第二处,“顷者”意为“最近”,它与“不平”相连语意不通,故应断于“顷者”之前,由此排除B、D两项;第七处,“于私堂”是“杖”的后置状语,且“仍领定远主簿”一事,“于私堂”不能做其主语,由此排除A、B两项。故选C项。
11.D 【解析】两句中“愆”都是“拖延”之意,故错误。
12.C 【解析】“提拔”于文无据。馆殿之职与州郡之官的等级高低原文并未提及。
13.【答案】(1)皇帝说:“深知张洎才华不次于(毕)士安,只是德行比不上(毕)士安。”掌管政事的人于是放弃此事。[重要词语“极知”(深知)、“不减”(不次于,不少于)、“第”(只是,仅仅)各1分,句意2分](2)(在位之人)没有被提拔任用时拿管仲、乐毅自夸,任职之后却竞相随俗沉默,竟然不为我谈论政事。[重要词语“进用”(提拔任用)、“既”(已经,在……之后)、“循默”(随俗而缄默)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淳化二年,让郑文宝担任陕西转运副使,允许他斟酌情势自行处理事情。恰逢收成不好,郑文宝诱导地方豪强拿出三万斛粮食,救活八万六千多饥饿的人。三月己巳这一天,皇帝因为大地干旱,蝗灾暴发,下诏对吕蒙正等人说:“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遭受这样的天谴,大概是我不仁德导致的。你们应当在文德大殿前筑造一座高台,我将在上面暴晒,如果三天不下雨,你们就一起把我焚烧以回应上天的谴责。”吕蒙正等人十分害怕地道歉谢罪,藏起诏书。第二天就下雨了,蝗虫全部死去。这之前皇帝召见近臣询问时政的得失,枢密直学士寇准回答说:“天与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接受数以万计的贿赂,祖吉被判处死刑,且被登记没收家产,但是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却只是私下处以杖脊之刑,仍然担任定远主簿,法律的实施竟然如此轻重不一!”皇帝彻底醒悟,第二天看到王沔,严厉斥责了他。左正言谢泌,多次谈论时政的得失,皇帝赞美其忠诚。一天谢泌得以在偏殿对答,皇帝又当面加以赏赐激励。谢泌推辞说:“陛下从谏如流,因此我们能够竭尽诚心。以前唐末有孟昭图,在早上劝谏上疏,在晚上就不知道在哪了。以前如此,怎能不动乱呢!”皇帝感动了很长时间。十一月,皇帝对宰相说:“杨徽之操行没有污点,是真正的儒雅之士。离开京城管理州郡,不是他擅长的。将他置于馆殿(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集贤殿、右文殿的统称),正好是适宜的。”当初,掌管政事的人想要任用右谏议大夫张洎做翰林学士,于是上奏,说张洎久居文学官位,才能不在(毕)士安之下。皇帝说:“深知张洎才华不次于(毕)士安,只是德行比不上(毕)士安。”掌管政事的人于是放弃此事。淳化三年二月,盐铁使魏羽等人,上言说各州茶盐主吏,大多拖欠官府的税收,请求决断责罚。皇帝说:“应当查究审问那些实际情况。如果是水旱自然灾害,导致官税缺失的,不要加以刑罚。”淳化三年五月,己酉这一天,皇帝因为应时雨水迟迟拖延不下,派遣常参官十七人分别到各路审查判决刑罚案件。
这天晚上,下雨。淳化四年五月,壬寅这一天,皇帝对宰相李昉等人说:“我观察在位的人,没有被提拔任用时拿管仲、乐毅自夸,任职之后却竞相随俗沉默,竟然不为我谈论政事。君臣之道,应当是这样的吗 ”李昉等人害怕地跪拜俯伏。皇帝说:“事情没有到达这种地步,与你们说说,希望君臣上下无所隐瞒罢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注释 ①〔欹]倾斜。②[砧斧]砧板和斧钺,指古代杀人的刑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B.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C.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D.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和县,文中指郡县的长官。
B.常,指固定不变的,与《师说》中“圣人无常师”的“常”含义相同。
C.盗贼,古时对反叛者或者外族入侵者的贬称,现在多指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D.稽首,即顿首,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并在地上停顿一会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和元年秋天,敌人要侵犯边界的谣言传到京师,京师震动,众人都推举张方平去平息此事,张方平告别双亲,欣然前往。
B.张方平到达蜀地,下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两年内并没有敌人侵犯边境,蜀地百姓在净众寺供奉张方平的画像。
C.苏洵认为祸乱还没有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时候都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祸乱马上要发生但却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
D.张方平不想让蜀人给自己画像,但蜀人认为即使是一般人做好事,也都会被人铭记,如果不给张公画像,他们心里很过意不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也家年吧要地的人样对待的
(1)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2)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强盗,敌人)至。边军(边防军)夜(在夜里)呼,野(郊外)无居人(居民)。谣言(怪诞不经的传言)流闻(流传),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群言,谣言)朋兴(群起)朕志(心意)自定(决断)外乱不作(发动)变且(将要)中(内,里面)起(发生)不可以文令(文教政令)又不可以武竞(以武力与之竞争)惟朕一二大吏孰(谁)为能处兹(这)文武之间(即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其命往抚(安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因为)亲(父母)辞(推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使......归)屯军(驻防的军队),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你们)劳苦。”明年(第二年)正月朔(农历每月初一)旦,蜀人相庆如他日(像往年一样),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画像)于净众寺(状语后置),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状语后置)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苗头),无乱之形(表现),是(这)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操之过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放松警惕)。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①,未坠于地。惟(只有)尔张公,安坐于其旁(状语后置),颜色(脸色,容貌)不变,徐(慢慢)起而正(使......正)之。既正,油然(自然而然)而退,无矜(自夸,骄傲)容。为天子牧(治理,管理)小民不倦(疲倦),惟尔张公。尔繄(这,此)以(依靠)生(生存),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固定)性,惟上所待(对待,对付)。人皆曰:蜀人多变(变乱),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制裁,约束)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迭足不前,形容恐惧)屏(忍住,抑制住)息之民,而以砧斧②令(役使,差遣)。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常常)大乱。夫约(约束)之以礼(状语后置),驱(驱赶,役使)之以法(状语后置),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使......急,逼迫)之而生变,虽(即使)齐鲁亦然(这样)。吾以齐鲁(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待(对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把)齐鲁之人待其身(自己)。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拜了两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动词,画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状语后置)?虽然,于我心有不释(放下)焉。今夫平居(平时)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身形)大小(年龄)美恶(容貌)之状,以想见其为人(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态度)。而史官亦书(写)之于其传(状语后置),意(想)使天下之人,思(想念,怀念)之于心(状语后置),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久)。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反诘),遂为之记。
10 B.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为文言交断句的能力。思路点拨“众言”意为“群言”,文中指谣言,中间不应断开,且“毋养乱”“母助变”句式相同故排除A、C两项。“中起”与“外乱”相对应,“外”与“乱”之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文令”“武竞”相对应,且“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句式相同,“武竞”“惟联”,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D两项。
11.D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稽首,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并在地上停顿一会儿;顿首,以头扣地而不停留,故二者并不相同。
知识链接《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日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儿,动作舒缓。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恭敬的大礼。
顿首,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
空首,又称“拜手”“拜”,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
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举手到地,接着俯头至手。
振动,丧礼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形式不仅同“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即正拜,男尚左,女尚右。
凶拜,先顿首,后空首,于丧礼时施之,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
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体现跪拜的隆查或严肃程度。
对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12.A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张方平告别双亲,欣然前往”错误,由原文“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可知,张方平在一开始是推辞的,未被许可,才前往蜀地。
13.考查目标 木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蜀地,那么蜀地人也会以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来看待自己了。(关键词“齐、鲁”“待”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2)想要使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留存在眼前;音容留存在眼前,所以内心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关键词“意”“固”的翻译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蜀地人谣传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呼喊,郊外没有居住的百姓,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不要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促成事变。现在谣言虽然很猖狂,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会造成大的灾难的,事变是在内部引起的。这件事既不能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谁能够处理好这件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就指派他去带领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是合适的人选。”天子说:“好。”张方平用奉养父母的理由推辞,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出发前去。冬季十一月份才到达蜀地。上任的当天,他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派人对郡县的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入侵。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方平的像,张方平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治理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的;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头,但是还没有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作将要发生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头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发生就放松警惕。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安稳地坐在旁边,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谦和谨慎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孜孜不倦地为天子管理百姓,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依靠他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并且张公曾对我说:’百姓的性情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要贵官史怎么对待他们。众人都说蜀地人大多数会越起事变,(官吏)于是就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传里的百姓,用管永盗贼的刑法管束他们。那些百好木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杀人的刑具对待他们。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所依赖的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盗贼,所以蜀地常常发生大乱。如果用礼仪约束他们,按照法律役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如果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蜀地人,那么蜀地人也会以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来看待自己了。’啊!爱惜蜀地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地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都拜了两次,行礼说:“是。”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你们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理会这些事呢?即使如此,我们的心里还是过意不去。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一定会问那人的姓名和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且史官也要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想要使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留存在眼前;音容留存在眼前,所以内心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在君子之迹,庶几可见。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仪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是故叔孙通制定礼仪,拔剑争功之臣,奉礼拜伏,初骄倨而后逊顺,教威德,变易性也。不患性恶,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祸也。
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则禀勇渥也。仁泊则戾而少慈,勇渥则猛而无义,而又和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轻愚。妄行之人,罪非为恶。人受五常,含五脏,皆具于身。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酒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其酿也,曲糵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糵;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障,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夫人之质犹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恶之若性。前则若彼,后则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注】①泊:通“薄”。②宇达:宇,屋檐;达,窗户。
节选自王充《论衡·率性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
五A谷B皆C为 D 用 E实F不G异H而I效J殊K者L禀M气N有0厚P泊Q 故R性S有T善U恶V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教化、教育,与“曲罢曾( 警才服”(《昆琶行》)中的“教”含义相同。
B.尧舜,指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也泛指圣人。
C.质,本质,与“君不如肉祖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质”含义不同。
D.称蕃,意思是自称藩属。这是向大国或者宗主国承认自己的附庸地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孙通为朝廷制定了礼仪后,那些拔剑争功的大臣们就遵守礼仪,收起之前的傲慢而变得恭顺,这件事说明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引导而改变的。
B.文章用酒曲的多少决定酒味的浓淡,来解释人的善恶不是有意而为之,行为胡乱的人是因为禀受的气薄而少,所以操行不如善人。
C.西门豹性格急躁就系上皮带提醒自己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戴弓弦提醒自己急促些,二人因受到皮带和弓弦的影响,成为后人赞美的人。
D.末段列举西门豹引漳水灌溉土地、孟母三迁等事例,证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天性养成的重要性,比如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多次施加在你的身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
(2)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障,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凡含血气者,教(教育)之所以(......方式)异化(使......发生变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使......整齐)之,恩教加也。在君子之迹,庶几(或许)可见。王法不废(废除)学校之官(官吏),不除狱理(官司案件)之吏,欲令凡众(凡民,一般人民)见(知道,接受)礼仪之教(教化)。学校勉(勉励)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是故叔孙通制定礼仪,拔剑争功之臣,奉礼(尊奉礼教)拜伏(跪拜俯伏),初骄倨(傲慢不恭)而后逊顺(谦逊恭顺),教威德(威势德众),变易(改变)性也。不患(担心)性恶,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祸也。
豆麦之种,与稻梁殊(不同),然食能去(除去,消除)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五谷皆为用(食用)实(果实)不异而效(效果,味道)殊(不同)者禀气有厚泊故(所以)性有善恶也。残则受仁之气泊,而怒则禀勇渥(多)也。仁泊则戾(凶暴,凶狠)而少慈,勇渥则猛(凶猛)而无义,而又和(和谐)气不足,喜怒失时,计虑(计议谋虑)轻(轻率)愚(愚昧)。妄行(行为胡乱)之人,罪非为恶。人受五常(仁义礼智信),含五脏,皆具(具备)于身(状语后置)。禀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犹酒或厚或泊也。非厚与泊殊(不同)其酿也,曲糵(酒曲)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糵;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西门豹急(急躁),佩韦(熟牛皮,皮带)以自缓(缓和);董安于缓(缓慢),带弦(弓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完备,完美)之人。能纳(接纳)韦弦之教(教育,感化),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通“叁”)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诋毁,指责)之。如财货(钱财)富愈(富裕),起(兴建,建造)屋筑墙,以自蔽障(遮蔽),为(使...成为)之具(完美)宅,人弗复(再)非(非议)。
魏之行田(分配田地)百亩,邺独(只)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状语后置),成为膏腴(肥沃的土地),则亩收一钟(古代容量单位)。夫人之质(本质)犹(像)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担心)不能化(变化),不患人性之难率(引导)也。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水势受阻而腾涌或飞溅)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接近,靠近)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屡次)加于身,孟母之徙(迁移)宅,盖得其验(证明)。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地势,指环境)使之然也。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汉朝的制度),椎髻(像椎形的发髻)箕坐(坐时两腿伸直张开),好之若性。陆贾说以汉德(状语后置),惧(恐吓)以圣威(状语后置),蹶(急速)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属国),其于椎髻箕坐也,恶(厌恶)之若性。前则若彼,后则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E L Q(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曲罢曾教善才服”的“教”是“使,让”的意思。
12.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西门豹引漳水渔溉土地”并不能说明“环境对一个人天性养成的重要性”。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答案(1)国家法律不废除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废除负责司法的官吏,就是要使大众接受礼义的教化。(关键词“王法”“教”的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3分)
(2)如果钱财富裕,盖房修墙,由此遮盖往(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关键词“蔽障”“非”的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3分)
【参考译文】
凡是有血气的人,教育他们是为了能使其发生变化。三苗的百姓,有的贤良有的不贤良,尧舜使他们都变得贤良,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结果。问题在于君子的教化,这天体可以清定了国家法律不废除负责救育的官史,不废除负责司法的官史,就是要使大众接受现义的教化。学校教育勉励他在前,法令禁止防范他们在后,即使有丹朱那样的德性,也可能通过勉励而从善。所以;叔孙通为朝延制定了礼仅,那些拔剑争功的大臣,也只得遵奉朝仪甘愿屈服,起初傲慢的到后来也都恭顺了,这是圣布的救化和某帝的威严,使他们改变了性情。不担心其性恶,担心的是他们不服从圣人的教化,自以为是而因此发生祸害。
豆麦的果实与稻谷小米不同,然而吃了能消除饥饿。小人与君子是秉承的天性不同吗?五谷都是为了食用,果实都能克饥但味道不一样,人寒爱的气有厚有薄,所以德性有是有费。凶残的人则承受仁的气少,而容易发怒的人则承受勇的气多。仁气;就凶狠而缺少仁慈,勇气多就凶嚣而没有情谊,再加上阴阳协调和谐的气不足,变得喜怒失常,考虑问题轻率,愚昧。行为胡乱的人,并非有意作恶而是生性如此,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气,包容在五脏里,都具备于人体,只因票受的气薄而少,所以他们的操行不如善人,就像酒有的味浓有的味淡,这并非是由于不同酿造方法,而是因为酒曲的多少便它变得这样。因此,酒味的浓淡,是同样的酒曲酿造出来的;人性的善恶,是同一元气形成的。承受的气有多有少,所以人性有贤有恶。西门豹性情急躁,就系上皮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戴弓注以提醒自己应变得急促些。急促与缓慢,同样是失去中和,然而皮带与弓孩附着在身上随时提醒自己,使成为了性情究美的人。如果能接受系皮带与佩弓弦的教育感化,补充上自己性情的不足,那么与西门豹、董安于齐名的就能有第三个人。玻房烂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屋檐、窗户,于是人们指责非议。如果钱财富裕,盖房修增,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
魏国每个劳力分配无主荒田一百亩,郎县唯独土地贫得每劳力要分配二百亩,西门豹引用津水灌溉,使之成了肥沃的土地,每亩要收庄稼一钟。人的本质就像郎县的荒田,仁义之道的教化如同潭水,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担忧人性难于引导。洛阳城中的河道里没有水,治水工人就截断洛河中的水,使它上涨,于是河道里有水日夜奔流,这是治水工人的功劳。这样说来,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屡次施加在你身上,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大概就能证明。人聚居地方的水污浊,在野外的水清洁。同样是一种水,来源于天边,有的污浊,有的清洁,这是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南越玉赵位,本来是汉朝贤良的人,被南夷的风俗所化,背叛汉朝制度,梳成椎状发髻,两腿伸直张开地坐着,就像天生可是这样。陆贾用汉的道德劝说,又用皇帝的威严恐吓,他就很快地起来坐好,从内心感到应该改悔,于是举行汉朝制度,政称属国,他对于梳椎髻坐如箕,又像是天生厌恶了。前面像那样,后面却又像这样。这样说来,人还是在于救化,不单一在本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