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共6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重点字词解析(共6篇)(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2 18: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阅读
重点字词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请出师讨贼疏
[明]史可法
奏为时事万分难支,密请恢复远略,激励同仇,以收人心,以安天位事。痛自三月以来,山河鼎沸,大仇在目,一矢未加。臣备员督师,死不塞责。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固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大变之初,黔黎洒泣,绅士悲哀,痛愤相乘,犹有朝气。今兵骄饷绌,文恬武嬉,顿成暮气矣。近见北示和议,固断断难成。一旦南侵,宗社安危,决于此日。即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合方州之物力,尚恐无救于事。以臣观庙堂之举动,殊有未尽然者。庙堂之志不奋,则行间之气不鼓。皇上初见臣等,言及先帝,则泣下沾襟。先皇帝崩于贼,恭皇帝亦崩于贼。庶民之家,父兄被杀,尚思穴胸断脰,况在朝延,顾可漠置?
以臣仰观圣德,俯察人心,似有初而鲜终,改德而见怨。臣恐恢复之无期,而偏安未可保也。合宣速发诏, 悉简精锐,悬上爵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责成效。 丝纶之布,痛切淋漓,庶使海内忠臣义士闻而感泣。
国家遭此大变,皇上嗣承大统,原与前代不同。臣于登极诏稿,将加恩一款,特为删除,不意颁发之时,仍复开载,闻敌人见此,亦笑之。今思外加恩,纷纷未已,武臣腰玉,直等寻常。名器滥觞,于斯为极。以后似宜慎重,应使猛将劲卒,有所激励也。
至兵行讨贼,最苦无粮,搜刮万不可行。似宜将内库尽行催解,凑济军需。其余不急之工程,一切报罢;朝夕之宴衎,左右之贡献,一切谢绝。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何所在也必吾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庶乎人心犹可鼓,天意犹可回耳!
臣痛切密陈,惟陛下留神省察。
【注】1本文背景是明亡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权,重用史可法等人,时局危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伺所在也/必吾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
B.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伺所在也/必吾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
C.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伺所在也/必吾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
D.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伺所在也/必吾皇振举朝之精神/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收人心”与“而收系张胜”(《苏武传》)两句中的“收”字含义不同。
B.“则行间之气不鼓”与“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
C.丝纶,《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因以“丝纶”称帝王诏书。
D.“一切谢绝”与“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志在偏安一方,就会像晋、宋一样连偏安之地也难以保全,偏安一隅看起来是退一步,其实是为了进一步,目的是恢复故土。
B.在君亡国丧的初期,百姓、绅士悲伤,但还有奋发之气,而如今文官却只知道贪图安逸,武将一味地追求玩乐,这将致使国家危亡更难以挽救。
C.史可法认为皇上先前为先帝驾崩而流泪,有同仇敌忾之心,但他担心如今皇上德行有始无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复兴就更没有希望了。
D.史可法认为军粮供给不能从百姓中搜刮,而应将皇家内库所有粮银全部调拨出来,不急的工程要全部停止,要谢绝早晚宴饮娱乐和进贡纳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合宜速发诏,悉简精锐,悬上爵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责成效。(5分)
(2)名器滥觞,于斯为极。以后似宜慎重,庶使猛将劲卒,有所激励也。(5分)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奏为时事万分难支,密请恢复远略,激励同仇,以收(聚)人心,以安天位(皇位)事。痛(令人痛心)自三月以来,山河鼎沸(形势纷扰动乱),大仇在目(眼前),一矢未加。臣备员(凑足人数,充数)督师,死不塞(搪塞,应付)责。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图谋)中原,而仅保江左(江东);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固(固守)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竟,就)能自立者也。
大变之初,黔黎(百姓)洒泣,绅士悲哀,痛愤相乘(相加),犹有朝气。今兵骄(骄横)饷(粮饷)绌(短缺),文恬(安闲)武嬉(游戏玩乐),顿成暮气矣。近见北示和议,固断断难成。一旦南侵,宗社安危,决于此日。即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合方州(州郡)之物力,尚恐无救于事(状语后置)。以臣观庙堂之举动,殊(很)有未尽然者。庙堂之志不奋(振作),则行(军队)间之气不鼓(振奋)。皇上初见臣等,言及先帝,则泣下沾襟。先皇帝崩于贼,恭皇帝亦崩于贼。庶民之家,父兄被杀,尚思穴胸(洞穿胸膛)断脰(脖子,颈),况在朝延,顾(难道)可漠置?
以臣仰观圣德,俯察人心,似有初而鲜终(少有结束),改德而见(被)怨。臣恐恢复之无期,而偏安未可保也。合宣(合适,适宜)速发诏, 悉简(挑选)精锐,悬上爵以待(等待)有功,假(凭借)便宜(利益)而责(要求)成效。丝纶(帝王诏书)之布,痛切淋漓,庶(或许)使海内忠臣义士闻而感泣。
国家遭此大变,皇上嗣承(继承)大统,原(本来)与前代不同。臣于登极诏稿(诏书草稿),将加恩一款,特为删除,不意(料到)颁发之时,仍复开载(逐一记载),闻敌人见此,亦笑之。今思外加恩,纷纷未已,武臣腰玉,直(简直)等寻常。名器(名号与车服仪制)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于斯为极(极点)。以后似宜(应该)慎重,应使猛将劲卒,有所激励(激发鼓励)也。
至兵行(发兵)讨贼,最苦(苦恼)无粮,搜刮万不可行。似宜将内库尽行催解,凑济(充足)军需。其余不急之工程,一切报罢(停止);朝夕之宴衎(宴饮快乐),左右之贡献(进贡纳献),一切谢绝。此时一举一动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何所在也必吾皇振(振奋)举朝(全朝)之精神萃(会集)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庶乎(或许)人心犹可鼓(振奋),天意犹可回耳!
臣痛切密陈,惟陛下留神省察(思考明察)。
10.【答案】D
【解析】“皆众情向背所关”意思是“都与民心向背相关联”,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而且“众情向背所关”与“敌人窥伺所在”的主语都是“一举一动”,所以“皆众情向背/所关敌人窥伺所在也”断句错误,排除A、C两项。“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于”是介词,和“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构成介词短语,故“萃四方之物力以并/于选将练兵/灭寇御敌之一事”断句错误,排除A、B两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A项,“收人心”的“收”是“聚拢”的意思:“收系”的“收”是“逮捕,拘捕”的意思。B项,两句中的“行”都是“军队”的意思。行,古代军队编制,常和“伍”连用。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D项,“一切谢绝”的“谢”是“推辞,拒绝”的意思;“谢家来贵门”的“谢”是“辞别”的意思。
12.【答案】A
【解析】“就会像晋、宋一样连偏安之地也难以保全”错误,文中“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固临安”,晋、宋分别是“保江东”“固临安”。
13.【答案】(1)(皇上)应当速发诏书,拣选出全部的精锐部队,高悬上等爵位来等待有功之臣,通过给予利益而要求他们取得成效。(“合宜”“简”“假”各1分,句意2分)
(2)爵位封赏(或“名号与车服仪制”)从开始到现在,已到极点。以后应当慎重,希望这对猛将勇士会有所激励。(“滥筋”“极”“庶”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奏表为的是目前万分危急、难以支撑的时局,秘密提请复兴国家的长远策略,激励国人同仇敌忾,用以聚拢人心,安定皇位之事。令人痛心的是,三月以来,天下大乱,大敌就在眼前,而我们却一箭未放。我吞位督师之职,就是死了也不能推卸罪责。昔日晋朝偏安江东,他们君臣日日图谋恢复中原故土,而只能保住江东;宋朝偏安江南,他们君臣尽力向楚、蜀发展,而仅能固守临安。因此,偏安一隅,是恢复故土的退身步骤,没有志在偏安一方,竟能独立生存的。
君亡国丧的变乱初期,黎民百姓洒泪痛哭,绅士悲伤哀叹,痛恨与悲愤交加,尚有朝气。如今士兵骄横、粮饷短缺,文官心神安适,武官游乐戏闹,顿时暮气沉沉。近来见北方表示要议和,这根本就是不能成功的。一旦南下侵扰,索庙社稷的安危,便取决于此时。我朝即使尝胆卧薪,聚集起才智之士的智慧,集中全部的物力,尚且担心无救于事。从我观察朝廷的举动来看,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皇帝的志向不大,那么军队的士气就不会振奋。皇上初次接见我们时,谈到先帝,就泪下沾襟。先皇帝死于贼寇,恭皇帝也死于贼寇。平民百姓家庭,如果父兄被杀害了,还想刺透仇敌的胸膛、斩断仇敌的脖子,更何况是朝廷存亡之事,难道可以漠然置之吗?
我仰观皇帝的德行,俯察百姓的心思,好像皇帝之德有始无终,因改变德行而被怨恨。我担心收复故土遥遥无期,而偏安也未必能够自保。(皇上)应当速发诏书,拣选出全部的精锐部队,高悬上等爵位来等待有功之臣,通过给予利益而要求他们取得成效。皇帝诏书颁布,如果能痛切时政、淋漓尽致,或许能使海内忠臣义士听后感愤落泪。
国家遭受这么大的变故,皇上继承帝位,本来就与前代不同。我在皇上登基诏书的拟稿中,曾将加恩一项特地删除掉,不曾想在诏书颁发的时候,仍又写在了上面,听说敌人看见这项条款,也觉得可笑。现在恩外又加恩赏,纷纷不止,武臣以玉器装饰腰带,简直是寻常之事。爵位封赏(或“名号与车服仪制”)从开始到现在,已到极点。以后应当慎重,希望这对猛将勇士会有所激励。
至于发兵讨贼,最苦恼的是没有粮食,搜刮百姓是万万不可行的。似乎应当将皇家内库所有粮银全部调拨出来,凑数补充军需。其他不急的工程,全部停止;早晚的宴饮娱乐,群臣的进贡纳献,全部谢绝。现在皇上的一举一动,都与民心向背相关联,这也是敌人窥伺之所在。皇上一定要振奋举朝上下的精神,聚集全国的物力,都用在选将练兵、灭寇御敌这一件事上。或许人心还可以受到鼓舞,天意还可能转回吧!
我冒昧地痛切秘奏,只希望陛下留心思考明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老聃得以寿矣。
或复于桓公,公曰:“以告仲父。”左右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难;已得仲父,何为不易!”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复与知。
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又曰:“巍巍乎!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虞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已无为而天下治。虞舜承尧之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年五十者击壤于涂,不能知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
天道无为,听恣其性,故放鱼于川,纵兽于山,从其性命之欲也。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赵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自然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赵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B.上德治之/若京小鲜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起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C.上德治之/若京小鲜/与天地同操出/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赵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D.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之功/不听赵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复于桓公”和“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中的“复”意思不同。
B.“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和“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中的“听”意思不同。
C.“年五十者击壤于涂”和“涂有饿草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意思相同。
D.“纵兽于山”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中的“纵”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臣子质疑齐桓公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仲父时,齐桓公认为得到仲父后做事情都很容易,所以他任用仲父管理国家,自己不再参与过问。
B.淮阳地方铸钱造假很严重,汲黯任淮阳太守时没有毁坏一座铸钱的炉子,没有惩罚一个铸造假钱的人,每天高枕安卧,但淮阳社会很安定。
C.《周易》赞美黄帝、尧、舜不必作为就使天下大治,孔子也赞美虞舜虽然开始不愿任君主但是最终成为伟大的君主,这都是无为而治的结果。
D.天道原本是无为的,像春天的出现并不是天有意要农作物开始生长,有些人也一样,本来是不想追求功业、名声的,反而能建立功业、赢得名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
(2)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
【挖空训练】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创造)物,而物自为(自己形成),此则无为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老聃得以寿矣。
或复(报告)于桓公(状语后置),公曰:“以告仲父。”左右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为君乃易(容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难;已得仲父,何为不易(宾语前置“为何”)!”夫桓公得仲父,任(任用,委任)之以事,委(委托)之以政(状语后置),不复与(参与)知(知道)。
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管理)政治,其子谏(规劝)之,笞(鞭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惩罚)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政治安定)。夫曹参为相,若(好像)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没有发生事变),淮阳刑错(同“刑措”,置刑罚而不用)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衡量)天之威德(威望道德),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曹参、汲黯?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宾语前置,“以何”)?”对曰:“以不治治(治理)之。”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垂示上衣下服,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垂衣拱手)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只有)天为大,惟尧则(效法)之。”又曰:“巍巍(多么崇高)乎!虞舜之有天下也,而不与(参与)焉。”虞舜承(继承)安继(继承)治,任贤使(任用)能,恭已无为而天下治(大治,安定太平)。虞舜承尧之安,尧则(遵循,效法)天而行,不作功邀(追求)名,无为之化自成。年五十者击壤(一种游戏,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于涂(道路),不能知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成熟),冬不为藏(收藏)。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功业名声)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聚集)。
天道无为,听恣(放纵)其性,故放鱼于川(状语后置),纵(听任,放纵)兽于山(状语后置),从其性命之欲也。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崇尚的德行)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商鞅变秦法欲为殊异(特殊优异)之功不听赵良之议以取车裂之患(祸患)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憎恶,怨恨)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曰:“若尽晋师而杀赵武①,则晋可弱也。”文子闻之,谓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荆②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是行也,楚人不敢谋,畏晋之信也。自是没平公无楚患。
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叔向谓赵文子曰:“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若违于德而以贿成事,今虽先歃,诸侯将弃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故不与盟。今将与狎主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务德无争先,务德,所以服楚也。”乃先楚人。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
【注】1赵武,即后文的“赵文子”。②荆,即楚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B.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C.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D.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何患焉”与“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B.“其为本也固矣”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诸侯将载之”与“既见复关,笑载言”(《诗经·氓》)两句中的“载”字含义不同。
D.“宣子拜稽首焉”与“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面对楚国想偷袭晋军的图谋,叔向认为,坚守忠诚和信义,就不怕别人侵犯,就算楚国战胜了晋国,诸侯们也一定会背叛他。
B.在宋国的会盟中,楚国坚决请求先行歃血盟誓;叔向认为,现在楚国与过去不同,楚国也能主持诸侯的盟会,就是因为有德。
C.叔向建议赵文子不要在意歃血盟誓的先后,而应用忠信来辅佐国君,补救诸侯的缺失,努力修德,这才是压服楚国的方法。
D.韩宣子为贫而优,叔问却向他表示祝贺,先指出祝贺他的原因,再举栾武子和卻昭子的事例来说明,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
(2)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诸侯之大夫盟于宋(状语后置),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曰:“若(如果)尽(使……结束,消灭)晋师而杀赵武①,则晋可弱(削弱)也。”文子闻之,谓叔向曰:“若之何(怎么办)?”叔向曰:“子何患焉(宾语前置,“患何”)?忠(忠诚)不可暴(欺凌),信不可犯(侵犯)。忠自中(内心),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根基)也固(坚固)矣。荆②之逆(迎接)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阻隔,断绝)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不能为其所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指望)焉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子何爱(吝惜)于死?死而可以固(巩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宾语前置,惧何)?”是行也,楚人不敢谋(图谋),畏晋之信也。自是没(通“殁”)平公无楚患。
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叔向谓赵文子曰:“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辅佐)君,而裨(弥补)诸侯之阙(缺失),歃虽(即使)在后,诸侯将载(承载,拥戴)之,何争于先?若违于德而以贿(财物)成事,今虽先歃,诸侯将弃(抛弃)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状语后置),楚为荆蛮,故不与盟。今将与狎主(交替主持)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务(致力于)德无争先,务德,所以(用来……)服楚也。”乃先楚人。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祝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财富,富裕),无以(没有用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宾语前置,“以是”),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百顷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宣(宣扬)其德行,顺(遵循)其宪则(准则),使越(传播,宣扬)于诸侯,诸侯亲(亲近)之,戎、狄怀(归向)之,以正(使……整治)晋国,行刑不疚(惭愧),以免于难。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指诸侯王国或政权),其家半三军,恃(倚仗)其富宠,以泰(奢侈)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状语后置)。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同情)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您)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如果)不忧(忧虑)德之不建(建立),而患(忧虑,担心)货(财富)之不足,将吊(哀悼)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何贺之有(宾语前置,“有何贺”)?”宣子拜(叩拜)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焉。
10.B【解析】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根据选项不同之处比较分析。根据前面内容可知,应该是楚国袭击晋国,“我”应该紧跟在“袭”后面,据此排除C、D两项;文中讲诸侯会盟时楚国袭击晋国,是楚国不讲信义,诸侯对其没有指望,因此“诸侯”应和“信”分开,做“何望”的主语,据此排除A、C两项。故选B项。正确标点: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毙,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11.B【解析】A项,两个“患”都是“担心、忧虑”的意思。B项,第一个“固”是“坚固、牢固”的意思,第二个“固”是“顽固”的意思。C项,第一个“载”是“承载、拥戴”的意思,第二个“载”是动词词头,无义。D项,第一个“拜”是“叩拜”的意思,第二个“拜”是“授官”的意思。故选B项。
12.D【解析】D项中“先指出祝贺他的原因,再举栾武子和卻昭子的事例来说明”理解错误,应该是“举栾武子和卻昭子的事例来说明祝贺他的原因”。
13.【答案】(1)你何必如此吝惜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
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害怕的呢?[关键词“爱”(吝惜)、“固”(巩固)各1分,大意通顺3分]
(2)如果不忧虑自己的德行没有建立,却忧虑财富不足,我表示哀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关键词“吊”(哀悼,忧虑)和宾语前置句“何贺之有”各1分,大意通顺3分]
【参考译文】
各诸侯国的大夫在宋国会盟,楚国的令尹子木想偷袭晋军,说:“如果消灭晋军并杀了赵文子,那么晋国就可以削弱了。”赵文子听说后,对叔向说:“怎么办?”叔向回答说:“你担心什么呢?忠诚就不会被凌暴,信义就不怕别人侵犯。忠诚出自内心,信义出于自身,它们作为道德来说够深厚的了,作为根基来说够坚固的了。楚国迎接诸侯时也是这么说的,因此在这里结盟。如果楚国偷袭我们,那楚国就自己违背了信义而自绝于忠诚。背弃信义必然垮台,自绝忠诚诸侯就不能为其所用,怎么能危害我们呢?况且会合诸侯做事不讲信义,诸侯们还指望他什么呢?这一次前去,即使楚国打败了我们,诸侯们也一定会背叛他们。你何必如此吝惜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害怕的呢?”在这次行动中,楚国不敢图谋晋军,是因为害怕晋军的信义。从这之后直到晋平公去世,始终没有楚国挑起的战患。
在宋国那次会盟中,楚国代表坚决要求先行歃血盟誓。叔向对赵文子说:“霸主的威势,关键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谁先歃血,如果你能用忠信来辅佐国君,补救诸侯的缺失,即使歃血在后,各国的诸侯也都会拥戴你,何必一定要争先呢?如果违背德行而靠财货来成就事情,今天即使先歃血,最后各国的诸侯也都会抛弃你,何必一定想要领先呢?以前周成王在岐山的南面与诸侯会盟,楚国被认为是荆地蛮夷,所以不能参与盟会。而现在他们能够和我们晋国轮流着主持诸侯的盟会,那只是因为楚国积德啊。你要努力修德,不必去争谁先歃血,只有努力修德,才是用来压服楚国的方法。”于是就让楚国先歃血。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得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他却发扬德行,遵循法制,使自己的名声远播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那个卻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公室财富的一半,他家占了三军将帅中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富和权势,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那八个姓卻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一旦被诛灭,没有谁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现在您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自己的德行没有建立,却忧虑财富不足,我表示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有所施惠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国也?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惑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
“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阙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黾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燕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
“秦故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荣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然而秦有叶、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也,堕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且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不爱南国,非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
B.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
C.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荣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
D.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戎翟,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有虎狼之心”与“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两句中的“虎狼”含义相同。
C 就易与利”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D.河内,古地区名,泛指黄河中游北面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王打算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无忌以宣太后忧死、国舅穰侯被逐为实例,劝说魏王不要与秦国联盟。
B.无忌指出,韩国内部动乱,不能抵御强大的秦魏联军,如果韩国灭亡了,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C.强大的秦国本来有怀地、茅地、邢丘、垣雍等地,若决开荥泽之水去淹灌大梁城,大梁城定会被攻陷。
D.在无忌心目中,秦国是一个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爱生事、贪婪好利、善于审时度势的霸道国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
(2)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魏将(打算)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贪婪)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跟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兄弟,若(像)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判断句),非有所施惠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驱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封地)。此于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仇敌)之国也?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更加)近秦,臣甚惑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
“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辅助)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怎么)能支(抵抗,抗拒)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有(占有)郑地,与大梁邻(与……为邻),王以为(认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遭受)强秦之祸,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又)事,更事必就(选择)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越过)河,绝(横穿)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重复)阙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若(如果)道(取道)河内,倍(“背,背向”)邺、朝歌,绝(横渡)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状语后置),是受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黾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若(如果)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状语后置),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燕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除了)魏无攻矣。
“秦故(本来)有怀、茅、邢丘,城(筑城)垝津(状语后置),以临(逼近)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荣泽而水(用水淹灌)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诋毁,诽谤)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久矣。然而秦有叶、昆阳与舞阳邻,听(听任)使者之恶(诋毁,诽谤)也,堕(同“隳”,破坏,毁坏)安陵氏而欲亡(使……亡)之。秦绕(绕道)舞阳之北以东(向东)临(逼近)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难道)得安哉?且夫憎韩不爱(怜惜)安陵氏,可也,夫不患(担心)秦,不爱南国,非也。”
【参考答案】
10.C【解析】“郑地”是偏正短语,结构紧密,不应断开;“使者大过”是主谓短语,结构紧密,不应断开;
“矣”是句末助词,“乃”是副词,中间应断开;“恶安陵氏于秦”即“于秦恶安陵氏”,状语后置句,不应断开。综上排除A、B、D三项。
11.C【解析】A项,正确。B项,两句中的“虎狼”均比喻分凶残。C项,前一句中的“就”意为“选择”,后一句中的“就”意为“接近、靠近”。D项,正确。
12.C 【解析】“秦国本来有……垣雍等地”错误。原文是“秦有郑地,得垣雍”,所以垣雍不是秦本来就有的。
13.(1)韩国灭亡了,秦国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魏都大梁为邻,大王认为这样能平安吗?
(“有”,占有;“邻”,与……为邻;“王以为安乎”,大王认为这样能平安吗?)
(2)秦军绕道舞阳以北,向东逼近许地,那么魏国南部就必定危险了。(“绕”,绕道;“东”,向东,方位名调作状语;“临”,逼近。)
【参考译文】
魏国打算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无忌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狄民族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般的野心,贪婪好利,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可图,就不顾父母兄弟,跟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它不是一个施恩积德的国家。所以,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忧愤而死;穰侯是秦昭王的舅父,功劳最大,竟然被驱逐;两个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无罪,却两次夺去他们的封地。秦王对于父母兄弟尚且这样,更何况对敌国呢?现在大王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就更加接近秦祸,我非常迷惑不解,可大王还不了解,这就不够明智了。群臣了解情况,却无人劝谏大王,这就是不忠了。
“现在韩国以一个女子(韩桓惠王之母韩太后)辅助一个幼主,国家内部出现大的祸乱,对外怎么能够抵抗强大的秦、魏联军,大王还认为攻取不了韩国吗?韩国灭亡了,秦国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魏都大梁为邻,大王认为这样能平安吗?大王想收回原来失去的土地,如今却要遭受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有利吗?
“秦国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国家,韩国灭亡之后,一定又会发动战争,如果发动战争,就一定选择容易和有利的事去做;选择容易和有利的事,就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秦国要越过高山,跨过黄河,横穿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大的赵国,这是重蹈阙与之战失败的覆辙,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如果取道河内,背着邱城和朝歌,横渡潭水和澄水,而在邯郸的郊外与赵军决一胜负,这就要遭受智伯受过的灭国大祸,泰国又会不敢。假设攻打楚国,取道涉谷,跋涉三千里去攻打龟隘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起来又太难,秦国又不会这样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靠上蔡、召陵,在陈城郊野与楚军决一胜负,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又不会攻打燕国和齐国。当韩国灭亡之后,泰国出兵之日,除了魏国就没有可以进攻的目标了。
“秦国本来有怀地、茅地、那丘,在境潭筑城,而逼近河内,河内的共、汲都会有危险。秦国占领了郑地,获得了垣雍,决开荥泽之水去海灌大梁城,大梁城一定会被攻陷。大王的使者大错了,竟然在秦国诋毁魏的附属国安陵氏,秦国很欠以来就想占领许地。然而秦国的叶、昆阳与魏国的舞阳为邻,若听任使者诋毁,接着就将要灭亡安陵氏了。秦军绕道舞阳以北,向东逼近许地,那么魏国南部就必定危险了。即使魏国南部不危险,魏国难道就能安宁吗?如果痛恨韩国,不怜惜安陵氏,这还可以,然而不担心秦国,也不爱惜魏国南部,这就不对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文公[注]出猎,前驱曰:“前有大蛇,高如堤,阻道竞之。”文公曰:“今寡人有过,天以戒寡人。”还车反,宿斋三日,请于庙曰:“请自今以来者,关市无征,泽梁无赋敛,赦罪人,旧田半税,新田不税。”行此令未半旬,守蛇吏梦天帝杀蛇。谒之,文公曰:“然。夫神果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奈何其无究理而任天也?应之以德而已。”
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公曰:“寡人问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厌众亡其国。”于是文公恐,归遇栾武子。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与来也。”栾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其身,盗也。”文公曰:“善。”
里凫须,晋公子重耳之守府者也。公子重耳出亡于晋,里凫须窃其宝货而逃。公子重耳反国,立为君,里凫须造门愿见。文公方沐,其谒者复,文公曰:“谓凫须曰:‘若犹有以面目而复见我乎?’”谒者谓里凫须,凫须对曰:“臣闻之,沐者其心覆,心覆者言悖,君意沐邪?何悖也?”谒者复,文公见之曰:“汝曰‘君何悖也’,是何也?”凫须曰:“然。君反国,国之半不自安也,君宁弃国之半乎?其宁有全晋乎?”文公曰:“何谓也?”凫须曰:“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文公曰:“闻命矣。”遂赦之。明日出行国,使为右,翕然晋国皆安。故曰:“明主任计不任怒,暗主任怒不任计。计胜怒者强,怒胜计者亡。”
(选自《新序》,有删改)
[注]晋文公,名重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
B.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
C.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
D.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
B.“阻道竟之”与“秦王竟酒”(《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竞”字含义相同。
C.“里凫须造门愿见”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D.“其宁有全晋乎”与“呜呼!其真无马邪”(《马说》)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外出打猎,在出现大蛇挡道后,他停止打猎,回去后进行斋戒、祷告,下令减免集市和田地的税赋,赦免罪人。
B.晋文公敬畏上天,但也不是完全屈服天命,他认为神怪妖邪不能战胜正道仁德,君王不应听天由命,应彰德行善,惠泽百姓。
C.晋文公追猎物,被农夫劝谏。栾武子得知晋文公得到别人的善言却没有邀请进言者一起回来,批评晋文公这样的做法是强盗行为。
D.里凫须求见晋文公,因里凫须曾经犯过错误,晋文公拒绝见他,里凫须表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晋文公不计前嫌,接见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不意人君如此也!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5分)
(2)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缓令急诛,暴也。(5分)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晋文公[注]出猎,前驱(在前面开路的人)曰:“前有大蛇,高如堤,阻(阻挡)道竟(满)之。”文公曰:“今寡人有过,天以戒(警告)寡人。”还(调转,转回)车反(返回),宿斋三日,请(请求,祷告)于庙(状语后置)曰:“请自今以来者,关市(关卡市场)无征(抽税),泽梁(古代用来在流水中拦鱼的一种装置)无赋敛,赦罪人,旧田(原有的田地)半税,新田(新开垦的田地)不税。”行此令未半旬(五日),守蛇吏梦天帝杀蛇。谒(禀告,陈述)之,文公曰:“然。夫神果不胜(战胜)道(正道),而妖亦不胜德(仁德),奈何(怎么)其无究理而任天(顺从天命)也?应(应对)之以德而已(状语后置)。”
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老古曰:“吾麋何在(宾语前置)?”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公曰:“寡人问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抖衣去尘,整衣)而起曰:“一(竟然)不意(料到)人君如此也!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游到)浅,故得(被动句);诸侯厌众亡(使......亡)其国。”于是文公恐(担心),归遇栾武子。栾武子曰:“猎得兽乎?而有悦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悦色。”栾武子曰:“其人安在乎(宾语前置)?”曰:“吾未与来也。”栾武子曰:“居(高居)上位而不恤(体恤)其下(臣民),骄(骄纵)也;缓(慢)令急诛(责备),暴(残暴)也;取人之善言而弃(抛弃)其身,盗也。”文公曰:“善。”
里凫须,晋公子重耳之守府(保管财物的)者也。公子重耳出亡于晋(状语后置),里凫须窃其宝货而逃。公子重耳反国,立为君,里凫须造(登门。到)门愿见。文公方沐(洗头发),其谒者复,文公曰:“谓凫须曰:‘若犹有以面目而复见我乎?’”谒者谓里凫须,凫须对曰:“臣闻之,沐者其心覆(遮蔽),心覆者言悖(荒谬),君意沐邪?何悖也?”谒者复,文公见之曰:“汝曰‘君何悖也’,是何也?”凫须曰:“然。君反国,国之半不自安(安稳)也,君宁(难道)弃国之半乎?其(还是)宁有(拥有)全晋乎?”文公曰:“何谓也?”凫须曰:“得罪于君者莫(没有)大于凫须矣(状语后置)君谓赦(赦免)凫须显(显赫)出(外出)以为右(车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状语后置)乎”文公曰:“闻命矣。”遂赦之。明日出行(巡视)国,使为右,翕然(安定)晋国皆安。故曰:“明主任计(计谋)不任怒(怒气),暗(昏暗)主任怒不任计。计胜怒者强,怒胜计者亡。”
【参考答案】
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阻道竞之”与“秦王竞酒”两句中的“竞”字含义不同,前者意为“整个,从头到尾”,后者意为“完毕”。
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里凫须表示,
自己已经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错,应是里凫须说,洗头的人心是倒的,心倒了说话没道理,意思是晋文公说话没道理。
13.(1)想不到国君竟然是这个样子!鱼鳖在水里居住,厌倦深水里的生活而游到浅水,所以被人捕获。
(2)高居上位的人不体恤他的臣民,就是骄纵;慢于教令而急于责求,就是残暴。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关键点:“一”意为“竞然”;“意”意为“料想”;第二个“之”意为“游到”。第(2)小题关键点:“恤”意为“体恤”:“诛”意为“责求”;“暴”意为“残暴”。(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晋文公外出打猎,开路的人禀报说:“前方有条大蛇,如岸堤一样高,它横阻着大路,把路都塞满了。”晋文公说:“现在我有过失,上天用这条大蛇来惩戒我。”于是掉转车头返回,斋戒三天,在宗庙向祖先祷告:“从今以后,关卡和集市都不征税,到湖泊捕鱼也不收税,赦免罪人,原有的田地收半税,新开垦的田地免税。”这个政令发布后不到五天,看守大蛇的官吏梦见天帝将大蛇杀死。于是便拜见晋文公,晋文公说:“真是这样。神怪果然不能战胜正道,妖邪果然不能战胜仁德,为什么不追究祸福道理,却要听天由命呢?用德行去回应它就是了。”
晋文公追逐一只麋鹿却追失了,问农夫老古说:“我的麋鹿跑到哪里去了?”老古用脚指着说:“朝这边跑了。”晋文公说:“我问您话,您却用脚来指给我,为什么啊?”老古抖衣去尘站起来说:“想不到国君竟然是这个样子!鱼鳖在水里居住,厌倦深水里的生活而游到浅水,所以被人捕获;诸侯厌倦和群臣共事,就会亡国。”于是晋文公害怕起来,连忙回去,路上遇到栾武子。栾武子说:“您猎到很多野兽吧?看上去这样高兴!”晋文公说:“我追赶一只麋鹿追失了,却得到了善言,所以才这么高兴。”栾武子问:“那个人现在在哪里?”晋文公说:“我没有把他带回来。”来武子说:“高居上位的人不体恤他的臣民,就是骄纵;慢于教令而急于责求,就是残暴;接受了别人的善言却把别人抛弃,就是盗窃。”晋文公说:“说得对。”
里凫须,是晋公子重耳府上保管财物的人。公子重耳从晋国出逃时,里凫须偷了他的宝物、财货逃走了。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后,被立为国君,里凫须登门求见。晋文公正在洗头,他的谒者来票报,晋文公说:“去和里凫须说:‘你还有什么面目再来见我呢?’”谒者对里凫须说了这些话,里兔须回答说:“我听说过,正在洗头的人,他的心是被遮蔽的,心被遮蔽的人说的话也一定是荒谬的,臣料想国君大概是在洗头吧?要不怎么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呢?”谒者回复了晋文公,于是晋文公接见了里凫须,说:“你说‘国君怎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这是为什么?”里凫须说:“是的。您回到晋国,晋国有一半的人心里很不安稳,您是宁可放弃晋国这一半的民心呢,还是想拥有晋国全部的民心呢?”晋文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里兔须说:“得罪了您的人当中,没有比我罪责更大的了。您如果赦免了我,在您显赫外出时让我做您的车右,像我这样罪责深重的人,您都能够赦免,更何况罪责比我轻的人呢?”晋文公说:“听从您的高论。”于是救免了里凫须。第二天外出巡视国都时,让里凫须担任车右,晋国的人心果然都安定了。所以说:“贤明的君主用谋而不听任怒气,昏暗的君主听任怒气而不用谋略。计谋胜过怒气的会强大,怒气胜过计谋则会灭亡。”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李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椽,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路温舒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寒)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在文中是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B.“是以”在文中的意思是“因此”,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是以”意思相同。
C.“迁”在文中的意思是“升迁官职”,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之迁”的“迁”意思相同。D.太守,官名,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民政、习法、军事、财赋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温舒主动向学。他在牧羊时采集泽中蒲草编成蒲简,用以书写;做小狱吏时,也乘机学习律令。
B.路温舒颇擅断案。他升转为狱史,县中每有疑难案件,总是向他请教,连太守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C.路温舒善于进谏。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改秦之失,减轻刑罚,兴太平之风,以期天下和乐。
D.路温舒一心报国。他曾主动上书请求作为厮役出使匈奴,但是由于范明友等人的阻止,没有成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2)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
【挖空训练与参考答案】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采集)泽中蒲,截以为牒(木片),编用写书。稍(逐渐)习善(熟练工整),求为(做)狱小吏,因(趁机)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巡察)县,见而异(认为......与众不同)之,署(暂任,兼任)决曹史。又受(学习)《春秋》,通(通晓)大义。举孝廉(被动句),为山邑丞,坐(因为)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李光以治(管理)诏狱(皇帝直接下诏书命令拘禁高官或罪犯的监狱),请温舒署奏曹椽,守(兼任)廷尉史。会(恰逢)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减轻)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治理案件)之吏是也。秦之时,羞(轻视,看不起)文学,好(崇尚)武勇,贱(轻视,鄙视)仁义之士,贵(看重,重视)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指戴儒冠,穿儒装,衣冠整齐的文人)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的原因)亡(使......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依赖)陛下恩厚,亡(通“无”,没有)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合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谐和,融合)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判断句),死者不可复生,绝(断绝)者不可复属(连接)。《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常规,法则)。’今治狱吏则不然(这样),上下相驱(互相驱使),以刻(刻薄)为明;深(苛刻)者获公名,平(公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方法)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遭受)刑之徒比肩(一个连一个,形容众多)而立,大辟(死刑)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损害)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免除)诽谤以招(招引)切言,开天下之口,广(扩大)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遵循)文、武之德,省(减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状语后置),永履(永远)和乐,与天亡极(无穷尽),天下幸甚。”上善(认为......好)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第一等),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选择)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厮役),暴骨(暴露尸骨,指死于郊外)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情况),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优异的政绩),卒于官。
【参考答案】
10.D 【解析】“不用于世”是“盛服先生”的谓语,要与后面的主语“忠良切言”断开,排除A、B两项;“誉谀之声日满于耳”和前面的“忠良切言皆郁于胸”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11.C 【解析】“盘庚之迁”的“迁”,意思是“迁都至殷”。
12.C 【解析】“兴太平之风”不是建议的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分析可知,“兴太平之风”是结果。
13.(1)秦朝的时候,轻视文学,崇尚武勇,鄙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羞”,轻视、看不起、以……为耻;“贱”,轻视、鄙视;“贵”,看重、重视。)
(2)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作清明(“然”,这样;“相驱”,互相驱使;“以……为……”,把……当作……。)
【参考译文】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东里人。他的父亲是东里的监门。(父亲)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学得稍有长进,(他)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太守巡察各县,见到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委任他担任决曾史一职。(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他)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为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元凤年间,延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豫,兼行延尉史之职。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朝的时候,轻视文学,崇尚武勇,鄙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言进谏被当作诽谤,指陈过失被看作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只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现在天下之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协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结合。《尚书》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作清明;通过陷人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壁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只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罪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导致秦朝灭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当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之地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两人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在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