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积累
1、作者及作品
罗迦·费·因格(1948至今)。
罗迦·费·因格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写作背景
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对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理解: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和民族就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就会落后,就会僵化。比如像中国在世界上领先了几千年,是因为一直有创新,到了近代清朝,由于闭关锁国,不愿创新,结果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知道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有创新,方可重新让世界开始懂得尊重中国。美国今日能有如此高地位在世界上,也和对创新能力的支持紧密联系。
3、文学常识:
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标明的主张或观点。
论据: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一般议论文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2)分析问题(本论)(3)解决问题(结论)一般是以纵式或者是横式出现的。
4、主旨:
中心论点: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手法:
(1)运用典型事例说理,使文章说服力强。
(2)语言上大量运用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6、结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图算是一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3):论证“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举例论证)”
第二部分(4-8):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四部分(13): 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7、字词及应用: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mú)式 恭(gōng)喜 不言而喻(yù)
B.汲(xí)取 推敲(qiāo) 根深蒂(dì)固
C.素(sù)材 创(chuàng)意 孜孜(zhī)不倦
D.关键(jiàn) 渊博( bó ) 锲(qiè)而不舍
2.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 开卷有益 同仇敌慨 气急掰坏
B.精疲力竭 前仆后继 釜底抽薪 日新月异
C.锲而不舍 持之一恒 袖手旁观 苦口婆心
D.自出新裁 山清水秀 孜孜不倦 全神贯注
3.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⑴、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丢弃、放弃、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获取、获得、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⑶、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探索、探求、探究、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⑷、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_______(缺少、缺乏、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
4. 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5. 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使它成为一段句意完整、明确的话。正确的语序是( )
①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A. ②④③① B.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6.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2013年·浙江省宁波市】:
①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②有一个灵魂的医者,他叫鲁迅,他放下救济苍生的医书,用手中的笔医治麻木的民众,他是一直勇敢前行 (A)的斗士。③有一个勇者,她叫海伦·凯勒,她看不见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却教我们彼此用爱感受,用心聆听,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一下子产生敬佩之情(B)。
二、能力提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7.第①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9.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0.“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有创造性的人”。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
11.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四、中考链接
【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15——18题。(10分)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⑴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⑵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⑷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⑸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3.请仔细阅读第⑶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
甲 乙
14.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3分)
15.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2分)
【第13课】
二、(一)1.D 2.B 3.⑴放弃 ⑵汲取 ⑶探求 ⑷缺乏 4. C 5. A 6.(1)(A)勇往直前(一往无前)(B)肃然起敬 (2)她看不见这世界,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或答“这世界,她看不见也听不到”) (3)【示例】有一个行者,他叫邓稼先,他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他在核应用领域贡献卓著。(6分。第(1)题2分,每个1分;第(2)题2分;第(3)题2分,语意连贯1分,结构相似1分)三、7.引起下文。 8.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9.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0.“经常保持好奇心……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1.D 12. 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作用: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2分,作用1分,共3分) 13. 甲:直线(式) 乙:习惯(性)(2分) 14.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15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2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评价设计:
1、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目标达成率95%)
2、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目标达成率98%)
3、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90%)
4、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五。(90%)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
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 8小时 +16小时 =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汲取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轻而易举
2、口述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这些词的意思。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通过默读、辨析完成学习目标二)
四、问题探讨。
浏览课文,分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4、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
1、见课本。
2、A 有渊博的知识;B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C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补充:这三个要素在5、6两段中就已呈现,那么是否能删去7、8两节呢?为什么?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四。)
五、拓展延伸。
1、思维游戏: 玩24点扑克牌的游戏:用5、6、3、3、四 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2、观看图片,谈谈你的收获。
(通过交流、评价、领悟的方式完成目标六。)
3、了解名人 。
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爱因斯坦,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六、问题辨析。
1、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才具有的,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吗?
2、9~12段,圈划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 (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 进行自我压制
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
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3、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补充: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
(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三、五。)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八、评价样题:
1、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骄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2分)
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
5、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通过习题检测完成目标四、六)
教与学的反思: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课件26张PPT。第一课时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1948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1.认识作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朗读课文2.初读课文,注音并解释。汲 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锲而不舍( ):jídìqièzīyùhéng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勤勉的样子。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1.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述的中心问题
中心论点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第4段中“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中“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3.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①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②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
③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4.编写结构提纲:议论文的结构本文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结构提纲第一部分(1-3)(引论):
引出论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确立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本论):?
(一)(4-8):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
a.“使自己学识渊博”(5段)?
b.“灵活运用知识”(6段)?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7-8段)?
(二)(9-12):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第三部分(13)(结论):
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生动,请举例说明。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作者是怎样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好处?
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简要分析,然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好处: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A.有渊博的知识。(引用名言,确凿可信)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举例论证:
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电子游戏。事例典型,有代表性,论证有力,充分,让人信服。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用事实作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第11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小结论证中心: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本文语言准确、严密。 2.本文论证语言准确、严密、生动,请举例说明。“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非常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这又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的特色。?
设问句的使用,能使文章论述有波澜,引导读者思考,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拓展迁移 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故事中,兔子自以为一定能战胜乌龟而骄傲自满,所以失败了,因此我提炼的观点是:骄傲必败。?
乌龟与兔子赛跑,就能力来讲,乌龟几乎没有胜算,但它没有气馁,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并战胜了兔子。所以我提炼的观点是:我们要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