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3、文学常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主旨
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作者旨在倡导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写作手法
(1)、道理论证——讲道理(对“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首先得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然后总结实验的三个特点:?①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②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需要具体细致地计划;?③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目标的选定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最后,连用两个“为什么”的句子作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事实论证——摆事实:
①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反面)?
②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正面)?
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反面)?
④作者在美国大学学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反面)
(3)、对比论证的作用:?对比鲜明,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6、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7、字词及应用: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 zhào )中 埋没( mó ) 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 中庸(yōng) 测量(liáng)
C、相濡( rú )以沫 儒( rǔ )家 孺( rú )子
D、华裔( yì ) 论(lún)语 议论(lùn)
2.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4、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8、【2013年浙江嘉兴】综合性学习(8分)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据报载,2013年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学校拟开展“触屏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写日记博客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29.1%
49.8%
40%
58.3%
另据报道,去年10月,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材料二:漫画《无题》
材料三: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表格所包含的三条信息。(3分)
(2)仔细观察漫画,写出其寓意。(2分)
(3)给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正确理解材料三画线句含义的基础上,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3分)
三、能力提高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7. 语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第①自然段在语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其原因有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作者说“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语段第⑥自然段说“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其中的“这方面”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语段第⑥自然段联系个人的经历进行论证,目的是为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链接
【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 题。(18分)
三 种 诸 葛 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 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4.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5.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16.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分)
17.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 分)
【第14课】
1、C 2、A无错误B事必躬亲 人才辈出 改弦更张C绿草如茵 各行其是D无理谩骂 3、D 4、(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 5.①作者用“只能……不可能”强调了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②作者用“不能……也不能”从两个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强调了“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6.(8分)(1)①中小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是娱乐与学习。②中小学生触屏、触网年龄大大提前。③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上网。 (2)这幅漫画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孩子沉迷网络(玩电脑),家长只顾自己娱乐;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却没有为孩子树立榜样)。意符即可。 (3)参考示例:乐乐,手机游戏确实很好玩(很精彩),我也很喜欢,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啊。长时间沉迷其中,既会伤害身体,又会影响学习,还会淡漠亲人间的感情(疏远亲人间的心灵距离),甚至还可能会误入歧路,你说呢?
文段一:7.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得的。
8. 提出观点,总领下文。 9.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③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的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10. 中国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11.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考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2. 实验的重要性。 13、B 14、A 15、两个“诸葛亮”不一样: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16、(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17、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丁肇( )中 埋没( ) 彷徨( )( )
懦( )家 华裔( ) 论( )语 中庸( )
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2、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具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当堂评价】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拓展提升】
你想更多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有关网页,查找有关资料)
【课后检测】
《金牌练习册》有关习题。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
【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当堂评价】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为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论证的?
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拓展提升】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
课件25张PPT。发 现探 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走近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 埋没( )
彷徨( ) 儒家( )
华 裔( ) 论语( )
中 庸( )?zhàopánghuángrúmòlúnyìyōnɡ2.初读课文,注音或解释。
(1)准确注音(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格 物:?
致 知:?
正 心:?
修 身:?
齐 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标题一、提出问题(第1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分析问题(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2.探究论证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二)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大 学》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丁肇中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探究论证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相结合的写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①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未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反面事例)?
②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正面事例)?A举例论证③第11段举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措的事例,证明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④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①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
②第9段论述了实验的要求。C道理论证 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说理充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拓展迁移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引 论
(提出论点)本 论
(阐明道理)结 论
(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