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短文两篇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作者善用比喻、排比、对比说理。
《不求甚解》作者邓拓,笔名马南邨,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1966年5月逝世,著有《燕山夜话》(专栏杂文)等。
2、主旨及艺术手法
《谈读书》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诫世人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从而鼓舞人们去读书。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反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提倡一种不死抠字句,而应该领会要义的读书方法。
3、基础积累
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淹没(mò) 累(léi)赘 踟(zhí)蹰 皓(hào)首穷年
B.抹煞(shā) 咀嚼(jué) 隽(juàn)永 军事要塞(sài)
C .譬如(pì) 刻薄(bó) 谲(jué)诈 削(xiāo)足适履
D.藉口(jiè) 畸形(jī) 蒙昧(wèi) 愤(fèn)发图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签署 渡假村 貌合神离 触目惊心
B、作祟 洽谈会 唇枪舌剑 怨声载道
C、掣肘 里程碑 察言观色 出神入化
D、愐怀 压台戏 义愤填膺 精神焕发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二、能力提高
不求甚解
(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3)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6)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8)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9)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8.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
9.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
10.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2)“啃”(3)“品”
11. 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15课】
1、B 2、B 3、B 4、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5、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8、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会受益无穷。9、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10、(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知识);(3)悟性升华。11、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字,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咀嚼( ) 味同嚼蜡( )
解释下列词语。
狡黠:
诘难:
伦理:
傅彩:
文采藻饰:
矫:
学究: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务:
2、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3、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当堂评价】
1、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2、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拓展提升】
1、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积累。
2、名人论读书。
【课后检测】
完成课本研讨与练习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合作探究】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当堂评价】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拓展提升】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
15 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 “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6.作业 : 背诵课文
课件30张PPT。短文两篇第一课时谈读书培 根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代表作《培根论人生》。2.初读课文,注音或解释。(1)准确注音。?
怡情( )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碍( ) 咀嚼( )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yízǎojiéliúzhìjiáocījuéjièjuéxiáchóu(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狡 黠:?
诘 难:?
傅 彩:?
文采藻饰:?
吹毛求疵:
味同嚼蜡:
寻章摘句:
狡诈。诘问,为难。(给言辞)增添光彩。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合作探究 1.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探究文章的写法: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如,论证读书的目的时,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这样写,正反全面,对比有力,让人们更能明白读书的正确目的 。例如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地阐述了天生才干和读书的关系。?例如,在论述“读书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时,举“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谈读书目的——对比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作用——举例论证端正态度
?
正确读书
?
增长才干第二课时不求甚解1.走近作者。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66年5月18日逝世,著有《燕山夜话》等。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2.关于《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3.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
·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8段中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第5段中列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著作,却作了许多曲解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第6段中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而了解问题更全面,从正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对比论证。5、6两段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进行对比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2.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拓展延伸拓展延伸②“班门弄斧”辩??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拓展延伸 ③“滥竽充数”辩?
“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不求
甚解树靶子(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细分析
(2-8)1.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3.举例(正反):论述“不求甚解”的好处?4.引用论证:“不求甚解”的正确性亮观点(9):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2.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