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备课】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打包3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备课】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打包3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4 16:07:17

文档简介

秋天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丁丁(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 ?幽谷??
《秋天》的作者???????? , ?????? 诗人, ?????? 家。
3、整理描写秋天的或与秋天有关的四字短语,至少10个。
4、搜集有关秋天的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写了那几幅图画,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7、品味下列括弧里的词语。
A、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C、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合作探究】
一、引秋:
抢答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二、诵秋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2、学生互评:从字音、节奏、抑扬顿挫等方面讨论出正确的朗读方案。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这首诗要求轻读、慢读才能准确表达诗人感情。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感秋——整体感知,领悟诗意
1、 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整齐优美的标题
4.讨论:有人说何其芳的《秋天》是一副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请你说说为什么是“乡村秋景图”呢?



第二课时
【当堂评价】
四、品秋——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
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
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细心品味(修辞、特点、表达效果)。 例: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2、 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体味到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写繁忙夏天之后的( )的氛围;
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 )的氛围;
写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有( )氛围;
4、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结合自己的理解
【拓展提升】 悟秋——感悟人生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其神韵,其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欣赏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在这个富于诗意的季节里,多少诗人因此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打开你思维的闸门,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放飞在“秋”的世界里。用优美的语言,用你自己的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写你自己的秋天。
【课后检测】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教学反思】
秋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江西人心中的秋天和我们广东人心中可能不同,每位同学心中的秋天又会不同,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②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③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④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⑤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⑥“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⑦“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⑧“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⑨“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⑩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 似的 影子 轻轻 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 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张青云)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张青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课件26张PPT。

秋 天
何其芳何其芳 (1912—1977) ??? 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人。北京大学毕业。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 《画 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
《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
《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
注意字词
找出每节的中心句
注意作者的感情
注意文章的写法现在你能读准画横线字的音了吗?肥硕( ) 枯涸( )
丁丁( ) 清洌( )
寥( )阔 青鳊( )鱼
梦寐( ) 乌桕( )
背篓( ) 栖( )息 shuòzhēnglièhéliáobiānmèijiùlǒuqī1、每节的中心句你找对了吗?
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 天 游 戏 在 渔 船 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2、你拟写的图画名称富有诗意吗?
第一幅图:农家丰收图
第二幅图:霜晨归渔图
第三幅图:牧女沉思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沉思图“满披”形象生动。视觉
“飘”字贴切传神。丁丁,听觉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
“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嗅觉
“肥硕”也见出丰收之景。 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栖息”一词,拟物,将虚无的秋天具体化,
营造繁忙之后农闲的松弛、闲静的气氛。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乌桕叶有人说: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你认为呢?
“归泊”“游戏”
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一词虚实相生,体现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想像一下吧 草野在蟋蟀声中
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
更清洌了。
写景的作用?起兴手法,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写秋景,引出少女情思。
“梦寐”将秋天拟人化,睡梦朦胧,写出了少女的情感体验,羞涩朦胧,似喜似羞。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小结:先写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具有清静的氛围;接着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故具有清远的氛围;最后写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情感,所以具有了清甜的氛围。
总起来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欢 乐 何其芳巴金:去年七月,我在上海得到其芳逝世的消息,我特别感到难过的是前不久沙汀同志还来信要我也劝告其芳爱惜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我来不及写那样的信就听说他住进医院了。
十几年中我们只互通过一次信。他在报上看见我的名字(十一年中间的第一次!),写了一封信托报社转来,开头就说:“读到你的文章,很高兴,你又拿起笔来了。”最末一句是“很希望不久还能见到你”。我绝没有想到这是他怀着深厚友谊在向我告别。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连他托我代买的维尔特的诗集我也没有能够办到!我的情况他可能不清楚。但是他的消息断断续续地传到了我的耳里:他被揪去批斗,他离开了干校,他回到北京带病工作,他到四川搜集材料准备写小说……还有他几次发病的情况。这其间报刊上也常常出现他的名字,更多的时候是有人用“四人帮”的鞭子抽打这个读者熟悉的名字。
那些时候我真替他担心。“四人帮”垮了,枷锁一个接一个地给打碎了。我听说他夜以继日地奋笔写作,看见他一篇一篇的作品发表,他给我的信还提到部分的译诗计划。我了解他的心情,也为他的成绩感到高兴。我在去年五月的世界语版《中国导报》上看到一幅他的近照。采访的记者说他虽已年过六十但仍然精力充沛、生气勃勃,五、六个小时的访问中他谈得很多,而且很高兴,他在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他说他觉得自己好象还是那个刚刚听过毛主席讲话的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多么可敬、多么可爱的精神状态!可是看照相,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在那位笑谈着的老人身上保留着多少“四人帮”迫害的痕迹!听牟决鸣同志说他不知休息地带病写作,每天写到深夜,一直到发病进医院。他的确是带着年轻人的热情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到最后一息、战斗到最后一息的。遗憾的是他留下多少未完成的遗作,多少来不及实现的计划!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
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