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8课 短文两篇(蝉、贝壳)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颤动(zhàn) 砂粒(shā)
B.蝉鸣(chán) 卑微(bēi) 把玩(bà)
C.聒聒(ɡuō) 宽恕(shù) 痕迹(hén)
D.不苟(ɡōu) 淘洗(táo) 响彻(chè)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生活厉程 知知不休 精致漂亮 花纹回漩
短暂细小 检起贝壳 令人惊叹 仔细观查
错别字
改 正
3.选词填空。
(1)杜鹃花还没 (散落 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2)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 (精巧 精致)。
(3)它为了生命 (延续 继续),必须好好活着。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小思的《蝉》后,同学们都被小小的蝉的经历惊呆了,决定在班中开展以“金蝉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诗歌颂蝉】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蝉”的古诗词。
答:?
?
?
(2)【仿写赞蝉】根据语境仿写。
生命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生命就要像金蝉一样, 。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选自《读者》)
5.从全文看,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
?
6.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这只蝴蝶的特点。
答:?
?
?
7.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用“忧伤”修饰“美丽”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
?
?
8.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答:?
?
?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蝉》一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对蝉鸣的“烦”,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对蝉鸣的不“烦”。当了解蝉的生命历程后,作者对蝉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在变化中表达感情,在对比中渲染感情,使感情更加浓烈,使文章更加感人。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种小动物。(8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颤”应读chàn;B项中“把”应读bǎ;D项中“苟”应读ɡǒu。
2.答案:
错别字
厉
漩
检
查
改 正
历
旋
捡
察
3.答案:(1)零落 (2)精致 (3)延续
4.(1)答案(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2)答案:即使短暂,也要放声歌唱
5.【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本文的景物描写分别在第①③④段中,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一种寂静,萧瑟冷清的气氛,为蝴蝶的出场做铺垫。第③段中“枯黄的草地”,第④段描写夏日里的景物,都渲染一种冷清的氛围,衬托蝴蝶的坚强等品格。
答案:①渲染寂静、冷清的气氛。②衬托出蝴蝶舞姿的优雅、绰约和“孤独的舞者”的坚强。
6.【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信息的提取。阅读②③段,紧扣题干要求,寻找描写这只蝴蝶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的语句总结作答。
答案:①洁白、美丽、可爱等(外形);②内心有热切的渴望,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心态);③孤独地舞动着(行动)。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分析画线句子“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联系上下文来看,“孤独的舞者”的舞姿是最美丽的。“忧伤”是因为“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所以,用“忧伤”修饰“美丽”是恰当的。
答案:恰当。因为“美丽”指“孤独的舞者”轻盈、优雅的舞姿;“忧伤”指“孤独的舞者”旋舞过程中的孤独,无人欣赏与喝彩。(或:恰当。因为文中说“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联系“孤独的舞者”内心有热切的渴望,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特点,从作者对“孤独的舞者”的赞美和激励人们学习这种精神的角度回答。
答案:通过对“孤独的舞者”的赞美,提醒、启迪、鼓舞、激励人们只要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就能实现人生美好的理想。
9.答案(示例):小时候我被蜜蜂蜇过几次,因此对它非常讨厌,甚至认为蜜蜂是一种邪恶的小动物。后来看到蜜蜂在春天勤劳地采蜜,尝到了蜂蜜时,我又感到蜜蜂是多么勤劳、无私啊!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图片展示,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
冰心曾说过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检查预习
积累词语:收敛(liǎn)宽恕(shù) 短暂(zàn)
聒聒(guō) 淘(táo)洗 脆(cuì) 弱
卑(bēi) 微 一丝不苟(gǒu)
词语解释:
零落:脱落。
收敛:收拢,合拢
聒聒: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宽容饶恕。恕,饶恕。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三、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 ;
生命是 , 。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课件37张PPT。生命的诞生!生命因你而感动!美丽的生命绽放的生命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冰 心 短文两篇《蝉》 小 思
《贝壳》 席慕容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积累字词收敛 宽恕 短暂
聒聒 淘洗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liǎnshùzànguō
táocuìbēigǒu解释词语零落:
收敛:
聒聒:
宽恕:
一丝不苟:
卑微:
上苍:
把玩:
聒噪:脱落。
收拢,合拢。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容饶恕。恕,饶恕。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天。
拿在手中玩赏。
声音杂乱,吵闹。
蝉小 思拓展延伸 蝉,古称蜩(tiáo)、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最长的要经过17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作家作品小 思 原名卢玮銮。原籍广东,1939年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yì)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通读全文,思考:作者对蝉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拟清文章的线索)烦
惊-----叹
恕整体感知1、标示段序。
2、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3、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找出文章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2、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先抑后扬。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情感: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整体感知3、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的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就必须好好的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4、找出文章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4、找出文章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阅读理解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简而意丰。阅读理解2、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蝉的一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蝉的一生 在你了解了蝉的一生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向它学习什么?体验反思蝉 小 思烦蝉——知知不休
思蝉——延续生命
恕蝉——想起秋风的颜色抑 扬 不管生命短暂、卑微,都要积极地面对生活
(首尾呼应)贝 壳席 慕 蓉作家作品 席慕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本文选自《幻思——席慕容散文赏析》。 作家作品 席慕蓉 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阅读理解1、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柔软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因此要好好面对它,好好珍惜它,好好创造它!阅读理解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合作探究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渴望有人能看懂她平常却执著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文章主旨 人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
把能做到的事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为社会、为未来留下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贝 壳 席慕蓉描绘贝壳 认真的对待生命,把事做得更精致,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赞叹贝壳感悟人生托物言志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相同之处: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②《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不同之处:本课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认真的对待生命,把事做得更精致,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 愁席 慕 蓉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业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的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 ,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生命就要像?????????????,????????????????????????????; 生命就要像??????????????,????????????????????????????。 天津市太平村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之(蝉和贝壳)》学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孔 子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收敛?(????)??颤动(????)? 聒聒(????)?? 宽恕(????)
短暂(????)? 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二、理解探究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三、合作释疑
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
1.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
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3.蝉. 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分析2个即可)
4、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发挥想象,填写①段的最后一句,与上文衔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