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备课】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备课】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4 16:10:15

文档简介

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征程( ) 健步( ) 椭圆( ) 铁锹( ) 测定( )

溅落( ) 畅谈( ) 里程碑( ) 昂首挺立( )( )

一叶孤舟( ) 遥遥在望( ) 海域( ) 着陆( ) 狭窄( )

2.理解词义。
观测 畅谈 健步 昂首挺立 里程碑 遥遥在望 可望不可即
:脚步快而有力。 :仰着头笔直地挺立着。
:尽情地谈。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观察并测量。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辨清字形
tuǒ( )圆 suí( )便 铁qiāo( ) jiū( )心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速读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理清全文结构
(第 段)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 段)介绍登月全过程。
(第 段)强调登月事件的意义。
d.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 个阶段,① ②
③ ④ 。
四、重点研读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路程?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 公里,历时 小时。
登月全过程是按 顺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宇航员登月采集 和 样品,树立 ,安装 ,
安装 ,安装 、和 ,插上 ,
与 通话。
3.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将这些数字改为概数?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
?时???? ?间
?事? ? ?件 ?? 进???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
语言方面
?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
五、总结
?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六、延伸练习
?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
板书设计:?
课件48张PPT。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 激发同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目标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嫦娥奔月嫦娥奔月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嫦娥奔月代表了我国古时人们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地球与月球相距38万千米。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少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
1、思考: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2、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即?)??? ?chàng(?畅?)谈??????? 椭(?tuǒ?)圆? 铁锹(?qiāo???)??
着陆(?zhuó???)??? 海yù(?域????)?
干扰(?rǎo?????) ?液氢(?qīng???)? 仪 (?yí???)表???? 休斯敦(?dūn???)?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合算:指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海域:指海洋的一定范围。(包括水上和 水下)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yùbēi解释下列词语 一叶孤舟:形容势单力薄,很孤独。可望不可及:只能够望而不能够接近。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整体感知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四个阶段:准备——升空——登月——返航1、准备时间:地点:人物:将要发生的事件: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2、升空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眺望火箭升空从发射架上看火箭升空一级、二级火箭脱落3、登 月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和飞船脱离。(这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的“鹰”号登月舱正向月球表面缓缓降落。天空中悬挂的是地球)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这是人类
伟大的一步 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一、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为什么?3.树立登月纪念碑 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研读赏析 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月面上的激光反射镜,用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精确距离。 安装在月面上的地震仪  月球车天线将摄影机的影像讯号传回地球5.插上美国国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4、返航 22日上午6点35分,太空船与“阿波罗11号”对接成功。(登月小艇正要与指挥舱结合,然后由指挥舱载运太空人返回地球)  “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三、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美国、阿姆斯特朗)(38万多公里)(3476公里)(不是,是平原)(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
月球— 宇宙飞船说)(土壤、岩石、硬金属、发射性物质、磁场等)(因为月球引力小)(万里长城)(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拓展延伸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那么,你知道我国最近有没有探索宇宙的计划呢?神九发射飞天 三位宇航员各自的任务:景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刘旺被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交会对接操作岗”。刘洋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神九飞天当堂检测你能说出有关“月”的成语吗?
日月如梭 月明星稀 花好月圆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花前月下 月黑风高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闭月羞花 布置作业 20年后,假如你已经成为我国一名优秀的宇航员,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在月球或别的星球留下什么足迹?《月亮上的足迹》同步练习
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观测( cè )?? 泯灭( mǐn )? 厄运(? è? )?? 发酵( xiào )
B、啜泣( chuò ) 小憩(? qì? )? 竦峙(? shì? )? 飞跃( yuè? )
C、铁锹( qiāo)? 海域( yù? ) ??卓越(zhuō )? 潜行( qián )
D、干涸( gū )? 梦寐( mèi )?? 畅谈( chàng )? 轨道( 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A、清澈?????? 倔强?????? 玷污?????? 堕落
B、点缀?????? 雏形?????? 畅谈?????? 观测
C、慷慨?????? 闲适?????? 禀告?????? 风韵
D、报酬?????? 奥恼?????? 蹂躏?????? 分辩
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 )
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B、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待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作,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D、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
4、从《新华字典》中查字,查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戮”和“辔”两字,按部首分别查“? ”部和“口”部;按音序分别查“L”部和“P”部。
B、“舐”和“敛”两字,按部首分别查“舌”部和“? ”部,然后按笔画分别查三划和七划。
C、“ 亘”和“六”两字,按音序分别查“G”部和“L”部,按部首分别查“一”和“、”部。
D、“屑”和“宵”两字,按部首分别查“尸”和“?? ”部;按音序都查“X”部。
5、下列词语全部属于褒义词(不含中性词)的一组(???? )
A、爱护????? 成果????? 跃跃欲试????? 联想?
B、牺牲????? 理想????? 呕心沥血????? 鼓励
C、珍惜????? 袒护????? 别出心裁????? 首脑
D、愉快????? 善意????? 寥寥无几????? 继续
6、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立:????????????????????????? ??
2、畅谈:???????????????????????????
3、可望而不可即:????????????????????? ??
4、神往:?????????????????????????? ?
三、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方格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
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
?
?
?
?
?
?
?
?
?
?
正确的顺序是:
?
四、阅读两篇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一)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待时间精确到秒?
?????????????????????????????????????????????????????????????? ???????????????
3、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 ??????????????
4、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 ??????????
??????????????????????????????????????????????????????????????? ??????????????
5、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它们改为平实的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 ????????????????????????????????????????????????????????????????
(二)月亮:地球的刹车
?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
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6、“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
?? ?????、????? ???、?????????? ????。
7、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 ????????????????????????????? ?????????
????????????????????????????????????????????????????????????????? ????????????
8、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 ????????????????????????????????????????
??????????????????????????????????????????????????????????????????? ??????????
9、 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 ???????????? 10、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
11、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 ?????????????????????????????????????????????????????????????????????????????? ?????????????
12、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 ?????????
????????????????????????????????????????????????????????????????? ???????????
13、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 ??????????????????????????????????
???????????????????????????????????????????????????????????????? ?????????
????????????????????????????????????????????????????????????????????????????
?????????????????????????????????????????????????????????????? ???????????
答案:
一、1.C? 2.D? 3.A? 4.D? 5.B? 6.D? 二、1.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立。2.畅谈:尽情地谈。3.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4.神往:心里向往。三、语序:8、5、9、7、10、4、2、6、1、3? 四、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船在浩大的太空宇宙中飞行的状态。 4.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5.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6.火山、海啸、山崩地裂? 7.见第2段原文,“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这样的题,既可摘原文答,也可自己归纳。 8.作者举火星的例子作了批驳,你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 9.发明氢弹、登上月球等。10.过渡,承接上一段来自“生活的关照”,开启下一段“认识中不可替代的工具”。11.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谈起,也可展望人类的和平前景。12.略 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