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训练一 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二恶英成了当令词汇以后,各种媒体对它的“包装”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写成“二恶英”,有的写成“二恶因”,有的写成“二巫英”。
B.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惯。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
C.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中甲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而出,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具赌资。
B.字义丰富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掌握常用字的字义有利于理解词语,汉语中很多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知义。
C.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架子。
D.这个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言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训练二 搭配不当,用错对象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D.“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达175厘米,鲜为人知。经专家鉴定,其树龄已在900年以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便是文学作品,也应该有个尺度,不可脱离实际,将情感的世界描写得天花乱坠。
B.我们要用韦编三绝的精神同邪恶势力划清界限。
C.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式样的名贵宝石俯拾皆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D.仿佛在一夜之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训练三 重复累赘,谦敬错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不是笼统地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因为适当地使用方言,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活,乡土气息浓郁;我只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因为方言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B.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认。 “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
C.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
D.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像《变形记》这样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一般的读者往往对其敬而远之。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取了成功。
C.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D.我只不过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针对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财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B.“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后来居上,定能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C.政府与民众不是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而是互动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困难而得到政府的帮助,民众无需感恩戴德。
D.巴金老人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个文人的楷模。巴老一生倡导“真”,不仅在作品中认真表现“真”,而且在生活中也一直身体力行着“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常常在行家面前卖弄,结果被人贻笑大方。
B.自小弟弟出生后,婷婷便不再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待遇的变化使她产生一种“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的自卑感。
C.为成年头部连体双胞胎实施分离手术在世界医学史上绝无仅有,全球第一例成人头部连体双胞胎的分离手术即将施行。
D.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要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B.“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C.泸州老窖以“1573年始酿”为噱头,结合其一贯的传媒优势大力撞击市场,在去年的媒体上一鸣惊人,掀起了一股飓风。
D.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训练四 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二一添作五,一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B.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C.有消息称,“达芬”是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效药。日前深圳有关部门购买储备了大量“达芬”,以备不时之需。
D.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体党员只有当面锣对面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才能有力地保证教育活动的实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次中国外长李肇星应邀访美,如赴鸿门宴。面对美方的不情之请,李外长从容不迫,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C.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D.有些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B.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C.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还任重而道远。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湛江人与湛江企业的鱼贯而入,造成了湛江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的大量外流,业内人士测算,眼下湛江至少有数千亿民间资金流向外地。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杂志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由于体能消耗过大,国青队在下半场时打法渐渐有些走样;先失一球的日本队也顾虑自己的球门再度失守,投鼠忌器,疲于应付,无意争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会议室集中的都是离退休人员,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还能要求他们做什么呢?
B.形形色色的经济蛀虫和经济犯罪,绝非个别,审计部门纵有九牛二虎之力,单枪匹马恐怕也难查清。
C.陈精耀自幼酷爱丹画,在启蒙老师郭马士、林受益两位先生影响下,勤苦自学,老而弥笃,以学山水画为主,间作花果,数十年从不间断。
D.体育竞赛,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自然规律,老将们英雄迟暮应在意料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咱们俩不打不成交,一块儿干,杀它个翻天覆地。
B.昆明很是繁盛,百业齐全,但米珠薪桂,幸好云飞收入稳定,不致衣食无着。
C.过年期间,人们往往比平时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专家提醒大家应多吃蔬菜瓜果来打牙祭,因为清淡饮食有益健康。
D.一路上,父亲提醒儿子,在日常驾驶中,遇到冰滑路面,可以隔着锅台上炕,果断采取越级减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今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游客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因为那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山水的灵秀,而且还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网络的优势无所不至,微机于本周四在网上直播该公司的2013年度投资者年度财政报告会议。
C.本·拉登传出风声说要行刺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又几乎没有获得有关本·拉登下落的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因此美国人陷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恐怖之中。
D.贩毒分子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们做着发财美梦时,却撞进了法网,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我们班获得年级辩论赛第一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
C.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D.湖畔新城,占地5500亩,其中水域2000亩,水域浩淼,植被苍翠,水木清华,环境优美,是人居最佳选择。
专题五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题型对练】
训练一 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1.A 解析:A 项“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B 项“微言”往往和“大义”连用,表示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微词”。C 项“蠢蠢欲动”形容像虫子一样缓慢行动,也比喻敌人或坏分子准备进行活动。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 项“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
2.D 解析:A项“寅吃卯粮”意思是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句子中并没有经济困难的意思,而是说“姐姐”没有长远的打算,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一文不名”意思是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穷困。句子中误用为“一个钱也不值”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文不加点”意思是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后起之秀”指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3.D 解析:A项“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做,指什么事都干。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B项“半斤八两”比喻两者不相上下,彼此一样。常用作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C项“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D 项“想入非非”在佛教中原指非一般思维所能达到的境界,后用来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也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
4.D 解析:A项“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得上。用于此处与句意相反,属望文生义。B项 “处心积虑”意思是存在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多用作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C项“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没得到一点好处。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拭目以待”意思是擦亮眼睛等待,也指关注某件事情的出现。
5.D 解析:A项“倾巢而出”比喻全部出动。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B项“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只牵强附会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做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C项“耳提面命”意为不但面对面教导他,还提着他的耳朵叮嘱他,后用来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含褒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D项“如虎添翼”意思是好像老虎加上了翅膀一样,比喻强者得到了有力的帮助而更加强大,也可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6.D 解析:A项“巧言如簧”形容花言巧语美妙动听。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招致嫌疑的地方。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
训练二 搭配不当,用错对象
1.D 解析:A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B项“偃旗息鼓”意思是放下武器,收起铠甲,指停止战斗。C项“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D项“鲜为人知”意思是很少被人知道。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因为句意不是要强调这棵树很少被人知道,而是要强调其极其少有。
2.A 解析:A项“殚精竭虑”意思是用尽精力和心思。B项“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而众多。此处用它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用错对象。C项“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此处将它理解为“热门”,不恰当。D项“一劳永逸”意思是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用费力了。此处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局势”,不恰当。
3.A 解析:A项“巧夺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句中的“苍山”“洱海”本来就是天然之物,此处用错对象。B项“耳濡目染”意思是因经常听到看到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C项“灯红酒绿”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后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此处用的是它的本意。D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4.A 解析:A项“无动于衷”意思是内心毫无触动,指对应受触动的事物毫不在意,不动心。B项“浩如烟海”形容事物(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繁多,极其丰富。此处用错对象。C项“狭路相逢”指凑巧相遇,无法回避。常用来形容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在意或一点也不关心。后面不带宾语,此处带宾语“人民疾苦”有误。
5.D 解析:A项“天花乱坠”形容说话非常动听,但空洞不切实际。陈述的对象应是“说的话”,而非“描写”,此处用错对象。B项“韦编三绝”意思是编联竹简的皮绳磨断了多次,形容读书勤奋刻苦。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弯下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数量非常多,到处都能得到。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寅吃卯粮”意思是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训练三 重复累赘,谦敬错位
1.D 解析:A项“不分青红皂白”意思是不分是非曲直、不问情由。与后文的“滥用”不搭配。B项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白头如新”意思是互相认识很久,到了老年,还如同刚刚认识一样,指彼此交情很浅。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乐此不疲”指专心爱好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
2.C 解析:A项“不可理喻”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此处用错对象。B项“无所不用其极”意思是无处不用尽心力,后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常用作贬义词,用于此处褒贬失当。C项“动荡不安”形容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D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与“没想到”语意重复。
3.A 解析:A项“信笔涂鸦”形容书写拙劣或胡乱写作。常用作自谦之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后来居上”指资格浅的反而居于资格老的之上,后泛指后来的胜过先前的。C项“唇齿相依”意思是嘴唇与牙齿互相依存,比喻关系极为密切。D项“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4.D 解析:A项“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有被动义,用于此处与“被人”语意重复。B项“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比喻地位高的人一旦失去权势,处境还不如普通百姓。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绝无仅有”形容极其少有。用于此处与 “全球第一例”矛盾。D项“毕其功于一役”指一次行动便完成本应分期做完的事情。
5.B 解析:A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甚嚣尘上”形容对某事议论纷纷。多含贬义。C项“一鸣惊人”比喻平时表现很平常,一旦做起来就有惊人的成就。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用于此处与“职责”语意重复。
训练四 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1.B 解析:A项“一念之差”指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后果)。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乐此不疲”指专心爱好某事,做起来不知疲倦。C项“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多用来形容因事情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的样子。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含惋惜意。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2.A 解析:A项“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借指双方平分。用于此处与语境不合,可改为“三下五除二”。B项“见贤思齐”意思是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C项“不时之需”意思是随时的需要。D项“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谈、争论或交换意见。
3.D 解析:A项“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此处用来形容孩童,不当。C项“浮光掠影”比喻因事物很快消逝而使人对它印象不深。用于此处与“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矛盾。D项“不闻不问”意思是不打听也不过问,形容对事情毫不关心。
4.D 解析:A项“开门揖盗”意思是打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致祸患。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首鼠两端”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的样子。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担子重,路途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且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对象一般是人,用于此处用错对象。D项“一筹莫展”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形容没有一点办法。
【一线原创】
1.B 解析:A项“鱼贯而入”意思是像鱼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进入。用于此处不合逻辑,可改为“鱼贯而出”。B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C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用于此处不合语境。D项“投鼠忌器”意思是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老鼠旁边的器物;比喻欲除恶人而又有所顾忌,不好下手。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2.B 解析:A项“船到码头车到站”意思是任务已经完成,目标已经达到。B项“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本句强调的不是费力大,而是本领,可改为“三头六臂”。C项“老而弥笃”意思是人越老,对某种事物的感情越深。D项“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地新陈代谢,更新发展。
3.B 解析:A项“翻天覆地”比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比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也比喻闹得厉害。多用作定语,为褒义词,此处误用作补语,且褒贬失当,可改为“天翻地覆”。B项“米珠薪桂”意思是米贵如珠,薪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C项“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用于此处与“蔬菜瓜果”矛盾。D项“隔着锅台上炕”是我国北方的民间谚语。一般锅台和火炕之间都会隔有一堵墙,这堵墙分隔了卧室和厨房。炕在卧室里,锅台在外面的厨房里。隔着锅台上火炕是行不通的,比喻做事不按规律,不按步骤来,想要跳过某一环节。形容想要一步登天。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4.D 解析:A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B项“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去做,指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失当,可改为“无处不在”。C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首恶不除,祸乱不止,国家永无宁日。“庆父”指制造内乱的人,此处用错对象。D项“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而没有效果。
5.D 解析:A项“载歌载舞”意思是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一般需要排练准备,用于此处不合语境。B项“心劳日拙”指费尽心机,事情反而越来越不顺手,处境一天比一天糟。含贬义,此处不合语境且褒贬失当,可改为“心力交瘁”。C项“目不交睫”意思是不能合眼入睡,形容有心事而不能安眠。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目不转睛”。D项“水木清华”意思是池水清澈,花木秀艳,形容园林景色清幽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