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07:3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途(zhēng) 山巅(diān) 谷穗(suì) 大地轰鸣(mín)
B.辽阔(liáo) 宿营(sù) 外宾(bīng) 鞠躬尽瘁(cuì)
C.足迹(jì) 砍伐(fá) 悼念(diào) 丰功伟绩(jì)
D.缅怀(miǎn) 篝火(gōu) 沉甸甸(diàn) 日理万机(jī)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的世界是真、善、美的世界。诗是在爱的琴弦上    出的生命之歌,当人们在诗的世界中徜徉的时候,或感到    ,或感到躁动,或感到酣畅,或感到震惊……在迷离恍惚之中,被一种巨大的艺术魅力所    。
A.弹弄 温和 征服    B.弹弄 平和 说服
C.弹奏 平和 征服 D.弹奏 温和 说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嗓子从小就嘶哑,你就别勉强他学唱歌了。
B.赵锐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体育、文艺方面能力突出,同学们对他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是对周总理一生最好的评价。
D.使用公筷公勺成为潮流,倍受市民推崇,这种“新食尚”成为时下的餐桌文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层面出发,中美双方确认了各自政府的优先事项、彼此的红线及可能的合作领域。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B.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C.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D.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6.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宽容,是一种坦荡,是一种豁达。
D.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
7.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巧妙,以“呼唤寻找—询问—回答”的形式,表达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B.联系上文寻找的内容可知,“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中的“深情”,包含有悲痛、敬仰、怀念等情感。
C.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作用是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 ,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既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又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少年心事当拿云”,立志应从少年始,正如周恩来十三岁就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只有从小立志,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 (意气风发/意气用事)朝着既定的目标进发,才会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致使生命的旅程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迷失在黑漆的荒原。让我们牢固实现远大的志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文字。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2)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9.下面是你班同学搜集的周总理的挽联,请你补充完整。
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 , 。
课内阅读
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0文中的破折号有何作用?
诗中在整个世界逡巡一遍,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
12、“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与前面几节是什么关系?
13、“山谷回音”“松涛阵阵”“海浪声声”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4、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请写出第2—6节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足 迹
王愿坚
  ①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
  ②路,越来越难走了。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落下来。指导员曾昭良觉得脑袋仿佛胀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动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猛地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啊!可是不行,还在接受收容任务的时候,他就听说过,山顶上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③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道:“同志……把……把我扔下……你……”
④“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⑤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他们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⑥就在登顶的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还有几个刚刚赶到的,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准备坐下来。
  ⑦曾昭良的心像是被谁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了,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脚步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冰冷,再也起不来了。他又奔向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的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⑧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
⑨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⑩曾昭良的心头立时松宽些了。他抹去了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密的眉上沾满了雪花,看去简直像神话里的老人了。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
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和头上的积雪,然后扭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这话声音不高,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都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往起站,有的已经在同志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扛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下山的路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伤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地说道:“走吧,您身体不好……”
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伸过来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了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
“是。”曾昭良回答。
“你累了吧 ”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呢 ”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的衣服,然后抚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可是,谁身上又有多余的衣物呢
警卫员显然弄错了首长的意思,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
“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然后,那人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周恩来。
曾昭良看着这个整个红军都衷心敬爱着的名字,顿时,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沉重地点了点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再交给下一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
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风雪更紧了。
曾昭良紧握着命令,深情地望着长征部队走去的方向。
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弥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着……在他的身后,在这千年积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
15.周副主席来到山顶后,做了哪些事或决定
16.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7.说说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
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
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摘自《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有删改)
19.文章反复描绘“西花厅海棠花”,这与周总理有什么关系?
20.作者对周总理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1.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
22.作者引用龚自珍《己亥杂诗》里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在表达什么?
作者以《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作为文章题目,有何深意?
答案
D 2.C 3.B 4.D 5.A 6.C 7.A
8、(1)略
(2)意气风发
(3)将“实现”改为“树立”
9、无享受 真正无私
10、破折号起到了声音延长的作用。
11、回到了祖国的心脏——中南海。因为这里是周总理工作的岗位,他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坎上。
12、这节文字和前面几节是都是写呼唤寻找周总理,前面几节写的是具体的“点”,是分述,这节文字是“面”的概括,是总写。
13、拟人:①以雄壮的事物衬托总理伟大的形象,他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在;②它们是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③寄托了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怀念。
14、周总理在革命征途上大踏步前进、与农民一起劳动、与伐木工人谈笑、为海防战士披上大衣是实写;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作用:实写部分真实追述了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表现了周总理一心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虚写部分表达了诗人和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之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虚实结合,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突出了主题,也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动人力量。
15、①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小司号员;②鼓励战士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③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④写下命令并签名,要求共产党员要出现在关口;⑤搀扶战士,继续前行。
16、“揪”“紧”“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曾昭良看到雪坪上坐着的以及“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准备坐下来”的红军战士的震惊和紧张,以及对战士们的心疼,表现了曾昭良作为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及对恶劣环境的敏感性。
17、这里的“路”既指长征之路,又指革命的道路;“关口”既指大雪山山顶的雪坪,又指革命道路的关键之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会有很多关键之处,作为共产党员,要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
18、(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
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③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坚忍的革命精神。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④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
因为周总理居住的院落盛开着海棠花,周总理喜欢海棠花:周总理工作之余与家人或同事欣赏海棠花,用赏花来消解工作的劳累。海棠花也是他们夫妻二人情感以及生活回忆的寄托物与美好见证。
夫妻二人来到院落,花前散步,欣赏花香,以消解工作中的疲倦;作者给远在日内瓦的周总理寄去海棠花,以示关怀;周总理去世后,作者独自赏花回忆周总理与海棠花的往事;作者人老心红,像周总理一样努力为人民服务。
表达作者对静悄悄飘落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写出周总理如花一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
22.作者对西花厅海棠花饱含深情,充满美好的回忆,题目蕴含着作者对周总理的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