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 语句衔接--关键词语
【母题来源】 2014年江苏卷第4题
【母题原题】
4.【2014年高考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序排序,这是道传统题型。解答本题应用排除的办法,从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答本题的关键是①句还是④句为首句。语句排序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横线前一句的主语是“箕山”,④句中首提到“山”,尾提“箕顶”,④句当为首句,所以应在CD两项中选;首尾相接,②句开始对“箕顶”描述,所以②应在④后据此,可知应选D。当然,其他还可来验证,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除此方法外,抓住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也是排序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如本题中的“如果”“而”“如此”等。当然最好还是几个方法结合在一起用。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语句衔接的题目,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此题的的要点是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意看语句内容的衔接,通过整个的语段,看句与句之间的照应关系。
【考试方向】语句衔接的题目,应该是各省考核的重点,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个别省市以填空排序的形式出现,安徽卷把此题和根据文意补写句子混合命题,应该是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命题形式。
【得分要点】分析句群中的个别句子,看和给出语句的衔接关系,比如此题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通过重点词语审视语句之间的衔接关系。抓住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本题中的“如果”“而”“如此”等的,可以判定语句的先后关系。,答题时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然后通读语段,仔细审核,加以确认。
【母题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 ④⑥②③①⑤ B、 ⑤③⑥②①④ C、 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②④①⑤③
【母题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①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②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③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④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⑤《博物志》记:纣烧铅作粉
⑥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③②①⑤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①③⑥②
【母题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
②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
③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④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⑤这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⑥值得注意的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A、①⑤④③②⑥
B、②⑥④③①⑤
C、②①④⑥③⑤
D、⑥④②①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