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易错专题:文言文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①而田②,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注释】①薮(sǒu)。②田:通“畋”,打猎。
1.解释。
①竭: ;②渔: ;
③明年: ;④焚: 。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冶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罪恶暴躁。⑤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续。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意与日去 B.年与时驰
5.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路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
6.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7.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9.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邑人:指同县的人。
③怪:感到奇怪。 ④大学:很大的学问。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这个故事,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我还知道一个形容刻苦学习的成语 。(至少写两个)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1.番羽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文言翻译——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3.内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
依据是: 。
观点二: 。
依据是: 。
14.问题探究——“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1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18.从本文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9.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yù ): 。 誉: 。
其矛: 。 其人: 。
其人弗能应也: 。 或: 。
20.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己之炙而施焉④。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相济。问其所以⑤,乃受人也。
【注释】①应人请:赴宴。②炙:烤肉。③辍:让出,施舍。④施焉:施,给;兼词“于之”。⑤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1)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 (2)同坐嗤之( )
(3)因辍己之炙而施焉( ) (4)常有一人相济( )
2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2)问其所以,乃受人也。
23.读完本文,说说顾荣是个什么样的人?“行炙人”报恩的行为可以用哪一句俗语来概括。
自护其短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③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③[护]遮盖,遮掩。
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啖 去 欲
2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 尝射于家圃。
26.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 ]以去热也。”
27.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错:镶嵌。 ②纶(lún):钓鱼绳。 ③是:正确。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鲁人有好钓者( )
(2)以桂为饵( )
(3)故曰( )
29.翻译画线的句子。
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30.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 使…干涸 捕鱼 第二年 烧毁 2.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解析】1.略
2.略
3.略
4. 消逝,逝去。 年华。 5.C 6.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7.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8.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解析】4.略
5.略
6.略
7.略
8.略
9. 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读书刻苦 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孜孜不倦
【详解】略
10.①偷偷地;②就;③入迷;④神情平静;⑤鞭打;⑥为什么不 11. ①王冕是诸暨的人。 ②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解析】10.略
11.略
12. 我认为太阳在刚刚升起时距离人比较近,而在正午时距离人比较远。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13. 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 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近大远小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 根据温度来判断的,远凉近热 14.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解析】12.略
13.略
14.略
15.跑、放下、希望、自己 16. 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17.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18.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解析】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卖、夸耀、他的矛、那个人、那人不能回答了、有人 20.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解析】19.略
20.略
21. 神色,脸色。 嘲讽,讥讽。 的 护卫 22. 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的滋味的呢? 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 23.善良,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解析】21.略
22.略
23.略
24. 却 吃 剥掉 想要 25.A 26.北人 我 菱壳 27.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这样会闹笑话的。
【解析】24.略
25.略
26.略
27.略
28. 喜爱 鱼饵 所以 29.他钓鱼时摆出的姿势和所处的位置都很正确,但是他钓到的鱼却很少。 30.那些华而不实者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解析】28.略
29.略
30.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