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阅读理解衔接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阅读理解衔接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13: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阅读理解衔接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买 米
①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②哪儿能再忘掉呢?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买米”二字。
③我觉得冷,紧了紧外衣,走到窗前,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
④我匆匆下楼,快速走向停车棚。偌大的停车棚里只剩下我那辆破自行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⑤或许是速度太快吧,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竟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
⑥到商城附近一家米店,我喊一声买米啦。一中年男子应声而至。我说:“给我称三十斤本地米吧!”“好!”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米放在磅秤上,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十斤整,九毛四一斤,收您二十八块!”末了补一句:“老板,看一下秤,不少您一两。”我递上一张百元大钞:“不看了,快将袋口捆好。”店主麻利地将米袋绑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递给我一叠零钱:“老板,数一数,七十二,不少您一分!”雨渐大,我无暇细数便将零钱塞进衣袋,然后一头扎进风雨之中。
⑦吃完午饭后,整理物品时,竟发现米店老板找我的钱多了十块。我对妻说:“卖米的多找我十块钱,他上午生意白做了,我看还是还给人家吧!”说着就要往外走。妻说:“急啥?现在雨大,你下午上班时再还也不迟啊!”我想想也是,于是就去午睡。然而,我躺在床上老想着十块钱的事,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后干脆起床,跟妻说一声我去了,便下了楼。
⑧不久便来到米店,不知何故,我发现米店老板的神情惊讶之中夹杂着些许紧张。我说:“老板,你搞错了!”他有点儿结巴:“什……什么?”我说:“你找了我八十二,多了十块,还给你。”我将十块钱递过去,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当我准备离去时,米店老板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轻声说:“给您!”我一愣,推回他的手:“不用谢,我要是要你两块钱,又何必送回十块呢?”可是米店老板固执得很,坚持要我收下,如此推来推去五六次,我终于忍不住,火了:“我说了不要就不要嘛!”米店老板涨红了脸,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秤!”说完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⑨原来如此。
⑩离去的路上,我的心情甚是舒畅。看看雨不大,干脆关了雨伞,任细雨飘落在我的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
1.根据短文第⑧自然段,把老板的心理变化补充完整。
( )( )( )
2.第⑨自然段“原来如此”中的“如此”指 。
3.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雨景,其中第⑤自然段的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A.写出天气不好,为“我”冒雨去退钱作铺垫,衬托人物形象。
B.通过环境描写表现“我”撒谎后的矛盾心情。
C.用天气的不好衬托出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
4.第⑥自然段中,店主将米舀进舀出这一简单动作,文中强调“反复三四次”说明( )
A.店主称东西没准儿。
B.店主故意装腔作势,掩饰缺斤短两。
C.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5.读短文第⑩自然段中画“——”的句子,说说“我”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
竹节人(节选)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忘乎所以:
(2)化为乌有:
7.根据选文内容,梳理“我”和同桌心情的变化过程。
( )( )( )( )
8.“我”和同桌“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的原因是( )
A.老师玩腻了竹节人,会随手扔出窗外。
B.“我们”在课堂上玩竹节人本身是不对的,“我们”明白了师是为“我们”好。
C.老师也喜欢“我们”的竹节人,说明“我们”的竹节人制作得很精美。
D.“我们”非常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收走,“我们”很沮丧,但当看到老师对“我们”的竹节人也是那么喜爱时,我们”心中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感。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气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诤;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众人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侯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她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0.第①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思考,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12.文章为什么把观众的表情写得具体详尽,而对戏曲剧情的描写却十分简略?
1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句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了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14.第④自然段中“听不见的回音”指什么?既然听不见怎么能“淹没”掌声?
15.选文一再写“人海”的动与静、涨与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中国结
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份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题记
我喜欢中国结。我欣赏她正统的“中国红”,就如同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那样,在世界之林中焕发着鲜艳的色彩。
凡是优秀的传统的东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
也许在现代生活中,咖啡喝多了就觉得平淡;忙碌久了就希望有沉淀,有积累。现代人,被一种怀旧思绪牵引着,开始了对传统的搜寻。所以,中国传统工艺——中国结,就被发掘出来了。
悄悄地,“中国风”刮了起来。
于是,街头巷尾,我们常常会看见时髦的女孩子身着传统的中式服装:那些精致的盘扣,那些织锦的质地,让人一望之下,隐约品到了远古的神秘与东方的灵秀。遐想一番,挟着“中国风”,我们看见了那散发着传统芳香的中国结艺,也许是沉淀得太久,她的古色古香,让人不禁神往。
中国结艺分大型挂件、小型挂件,因其含义不同,所挂位置也不同。以前人们多挂于家中墙壁或门上,现在有车的人多了,结艺于是也成了一种车饰。
我记得我奶奶也会编这种中国结。小的时候,在奶奶编织中国结的时候,我总喜欢趴在奶奶的大腿上,吵着闹着要奶奶教。天真的小孩子,见着好玩,总要亲手摆弄玩玩。不过至今,我尚未学会。
如今,现代结艺早已不是简单的传承,它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对生活的诠释,加进了现代人的巧思。人们更注重结艺体现的现代装饰意味,将传统的各式技巧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今天的人们更乐于接受。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
我为生在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而感到自豪,我为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而骄傲。我想,我们勤奋的华夏儿女终有一天会让“中国风”吹遍世界每个角落。
16.中国结艺分 、 两大类,所挂位置有 、 、 等地方。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结是一根红绳,但更是一种祝福。
B.中国结经常出现在家中的墙壁或门上,还有汽车内。
C.中国结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
D.中国结因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所以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18.“我记得我奶奶也会编这种中国结。”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19.“凡是优秀的传统的东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课内阅读。
《月光曲》片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0.本片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1.写三个与“霎时间”意思相同的词语。
22.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脑海中浮现出三幅奇丽的画面,请你给这画面写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中必须有月,不计标点不超10个字。
(1)
(2)
(3)
2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们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
24.为什么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北京市累计接种流感疫苗240.4万支,较2019年增长38%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田晨旭、侠克) 记者从12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截至12月11日,北京市已累计接种流感疫苗240.4万支,比2019年增长38%;重点人群接种176.4万支,比2019年增长21%。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北京市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从今年9月25日启动至今已有两个多月,由于市民接种意愿高于往年,目前疫苗接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在重点人群中,中小学生接种92.1万支,比2019年增长27%;老年人接种78.7万支,比2019年增长17%。
庞星火表示,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北京市流感活动度仍处于非流行水平,且显著低于往年水平,可理解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减缓了流感病毒的传播。根据北京市历年流感流行特点综合分析,结合社会与个体层面保持现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力度,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市出现流感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高,风险总体可控,但与非流行季节相比,流感活动度可能会有所增强,由流感病毒导致学校和托幼机构集中发热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还需继续保持防控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25.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文章时,应该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B.阅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选择略读或浏览。
C.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需要仔细读,必要时可以多读几遍。
D.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接收大量信息,不需要再仔细阅读书籍。
26.这则新闻报道是 年 月 日 在 报道的。(依次写上日期、人物、地点)。
27.阅读新闻,判断下面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则新闻报道重点介绍了北京市累计接种流感疫苗的情况。( )
(2)新闻中提到的重点人群包括中小学生和老年人。( )
(3)这则新闻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
(4)北京市流感活动度显著低于往年水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减缓了流感病毒的传播有关。( )
28.我发现,要快速把握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着重关注的一项是( )
A.标题和第一自然段内容 B.新闻里的数据 C.新闻的结尾
29.从这则新闻的数据来源可以知道,如果要了解岳阳市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 和 掌握相关数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李东辉
①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选自《时文选粹》
30.通读全文,概括出“我”让母亲“牵挂和愁苦”的两件事。(每件事的概括不超过30字)
31.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而写“我”流泪,仅在第⑦自然段结尾一处。请分析“我”此时流泪的原因。
32.品析文中加点词语。
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品析加点词)
33.你觉得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交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测改)
34.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5.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6.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37.“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参考答案:
1. 紧张 复杂 羞愧 2.米店老板为“我”称米时少了秤。 3.A 4.B 5.“我”和米店老板不仅收回了应得的钱,还守住了各自的良心。(写出“我”和米店老板的内心活动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章第⑧段中“米店老板的神情惊讶之中夹杂着些许紧张”可知老板一开始是惊讶、紧张,再由“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可知老板后来心情变得复杂,最后由“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可知老板后来变得羞愧。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原来如此”出现在第⑨自然段。“如此”代表上一自然段“店主涨红了脸,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不是这个意思,是我——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秤!”说完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的信息,总结来说就是粮店老板给“我”称米时缺斤少两。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⑤自然段写了大雨,写出天气不好,为“我”冒雨去退钱作铺垫,衬托人物形象。
A.正确。
B.“我”并没有撒谎。
C.“用天气的不好衬托出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无中生有,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的心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题信息区在于第⑥自然段。
A.无中生有。
B.正确,联系后文可知,老板正是用这一方法来迷惑顾客,使顾客认为老板十分认真,不会缺斤少两。
C.不是作用。写作文章时,作者不会将毫无意义的内容加入进去。
D.错误,并不是老板动作娴熟,来回几次三番的动作并不是娴熟。
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画横线的句子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心情舒畅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我”成功将多余的钱归还给了老板,更因为老板由于我的举动,心怀愧疚,主动将他缺斤少两的行为揭露出来,并偿还了“我”的损失。老板这样的行径使得“我”觉得“我”所作的一切是有收获的,能够将一个人劝善。由“舒畅”一词可知“我”的内心是开心的,因为“我”和老板不仅收回了应得的钱,而且还守住了各自的良心。回答时注意从这些方面思考“我”的心理活动。
6. 文中指老师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兴趣当中,而忘记了周边发生的事情。 文中指我和同桌因竹节人被没收而产生的不快乐,此时都消散了,变得什么都没有了。 7. 怨恨、沮丧 期望 失望 心满意足 8.D 9.“我们”没有拿回竹节人,但看到老师痴迷地玩竹节人,“我们”感到心满意足。
【解析】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忘乎所以:指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文中指老师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兴趣当中,而忘记了周边发生的事情。
(2)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文中指我和同桌因竹节人被没收而产生的不快乐,此时都消散了,变得什么都没有了。
7.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开始作者和同桌的心情是显性信息,直接从文中将“怨恨”和“沮丧”提取出来即可,接下来他们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扔出窗外。心情是“期望”;结果没有,所以他们的心情是“失望”的。这是隐性信息,需要分析。最后他们看到老师玩得那么投入。他们心满意足了。答案为:怨恨、沮丧——期望——失望——心满意足。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竹节人被老师收走,本来“我”和同桌是很沮丧的,可是看到老师玩得那么投入。“我们”从心理上有一种被老师认可的喜悦.所以就心满意足了。答案为:C。
9.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在这里可以运用取主舍次法。这个片段写了“我”和同桌寻找竹节人和老师玩竹节人两件事,第二件事是主要内容。所以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我们”没有拿回竹节人。但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玩得忘乎所以,“我们”感到心满意足。答案为:“我们”没有拿回竹节人,但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玩得忘乎所以,“我们”感到心满意足。
10.交代了时间、天气、地点以及安静的氛围。作用:安静的氛围表现出观众对演出的期待和认真的态度,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的热闹沸腾形成对比。 11.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表现了演员唱得优美动听。 12.写观众表现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侧面烘托梅兰芳的表演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13.从表情、动作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14.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被梅兰芳的表演所陶醉忘记了鼓掌。 15.生动地写出了观众的激情与热烈,烘托了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解析】1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赏析。
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可知,这一段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的是艺术家演出之前剧场外的自然环境,这样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写出了天气的闷热,烘托出了观众的热情,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解答时要紧扣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结合“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可知,句中把“歌词”比作了“珠子”,句中还运用了“滚、滴、溅、落”这些动词来修饰歌词,这种写法不能不说是创新,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12.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的赏析。
围绕文章中心选择的材料,对中心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的能够很好地表现中心意思,有的则只是起一个衬托的作用,所以作者安排详略都是很有讲究的。文章旨在表现热情的观众与热情的艺术家,因此略写剧情。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颦一笑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中的“一颦一笑”“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可知,主要从艺术家的表情、动作等方面来体现了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1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结合“众人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可知,这“回音听不见”是说艺术家的表演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淹没’掌声”是说观众完全陶醉于艺术家的表演而忘记了鼓掌。
1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赏析。
选文写“人海”的“动”与“静”,“涨”与“落”,可知,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写法叫作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16. 大型挂件 小型挂件 家中墙壁 门上 车内 17.D 18.祖国的传统文化就凝聚在一个个小小的家庭之中。 19.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永不磨灭。如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现代人民对唐诗宋词,依旧热爱。
【解析】16.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从第七段的句子“中国结艺分大型挂件、小型挂件,因其含义不同,所挂位置也不同。以前人们多挂于家中墙壁或门上,现在有车的人多了,结艺于是也成了一种车饰。”可知答案。
17.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A.从第一段的句子“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份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B.从第七段的句子“以前人们多挂于家中墙壁或门上,现在有车的人多了,结艺于是也成了一种车饰。”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C.从第九段的句子“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D.错误,改为:中国结因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所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我记得我奶奶也会编这种中国结。”说明中国结这种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深受每家每户的喜爱。
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凡是优秀的传统的东西一定不怕年代的推敲。”这句话意思是优秀的传统的东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深受每代人的喜爱,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
历史留下的优秀的传统的东西很多,比如:唐诗宋词、京剧、国画、书法等。
20.皮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1.眨眼间
一刹那
一瞬间 22.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起云涌 23. 舒缓 明快 激昂 24.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解析】20.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通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主要写了皮鞋匠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时,皮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
霎时间:是极短的时间。
与“霎时间”意思相同的词语:一弹指、一眨眼、一下子、一刹那、眨眼间。
22.本题考查标题。
阅读文章“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可知,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脑海中浮现出三幅奇丽的画面是:月亮升起;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故添加小标题如:①海上生明月②月亮穿微云③月下海啸图。
23.本题考查现象写话。
通读语段,借助皮鞋匠的联想的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要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平静,时而柔软,时而欢快,时而激昂。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语段,文中的“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一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句话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是因为盲姑娘完全被贝多芬的音乐陶醉了,感染了。
25.D 26. 2020 12 12 田晨旭、侠克 北京 27. √ √ × √ 28.A 29. 岳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解析】25.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选择阅读材料的重点也不同;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读文章时,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及方法,不能自己感兴趣的就多读读,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读。
D.有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接收大量信息,也需要仔细阅读书籍。
26.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田晨旭、侠克) 记者从12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截至12月11日,北京市已累计接种流感疫苗240.4万支,比2019年增长38%;重点人群接种176.4万支,比2019年增长21%。”可知,则新闻报道是2020年12月12日田晨旭、侠克在北京报道的。
2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1)结合文中“北京市累计接种流感疫苗240.4万支,较2019年增长38%”可知,选项正确。
(2)结合文中“在重点人群中,中小学生接种92.1万支,比2019年增长27%;老年人接种78.7万支,比2019年增长17%。”可知,选项正确。
(3)结合文中“记者从12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可知,新闻的来源不仅一个地方,选项有误。
(4)结合文中“庞星火表示,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北京市流感活动度仍处于非流行水平,且显著低于往年水平,可理解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减缓了流感病毒的传播。”可知,选项正确。
28.本题考查新闻结构的理解。
1、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3、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4、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6、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故要快速把握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着重关注的一项是标题和第一自然段内容。
29.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拓展。
本篇报道的地点是北京市,消息来源是“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故要了解岳阳市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岳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和“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掌握相关数据。
30.①我得急性肠炎,母亲夜里冒雨步行十多里,跪求老中医为我治病;②我考上大学时,母亲连夜给我的棉被添新棉絮;③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④我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着。 31.①我的不幸给母亲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不理解母亲的付出而愧疚流泪;②写出了母亲为我奉献,为我愁苦的一生,赞美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32.“踉跄”、“扑”、“抱”,三个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在获悉孩子病重后焦急、牵挂、心疼的样子,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地爱。 33.①母亲是执着和坚强的。我每次患重病,母亲绝不放弃,不被我的病灾击垮。②母亲是慈爱的。考上大学时,母亲为我增添一层新棉絮,连夜为我缝制棉被;大学毕业后我患重病,母亲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给我生活的信心。③母亲是无私的。每次重病,母亲细心照顾,从不要求我为她做任何事。④母亲是细心的。我失明后想抽烟,黑暗中,母亲把烟放到我手上,还找来火柴。
【解析】3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文章中,“我”让母亲“牵挂和愁苦”的一共有四件事情。文章的第三段,我得急性肠炎,母亲夜里冒雨步行十多里,跪求老中医为我治病。文章第四段,我考上大学,母亲连夜给我的棉被添新棉絮。文章第五、六段,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文章第七段,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着。
从中任选两件事情作答即可。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知,我之所以掉眼泪,是因为看到母亲一生都在为我担忧,为我付出,由此,我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再者,母亲这种舍己为我,不断为我愁苦让我对她这种无私的爱发出由衷的赞美。
3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解答本题,先分析重点词语的作用,再感悟这些词语体现的情感。
“踉跄”“扑”“抱”都是用来形容母亲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知道我生病后的焦急与愁苦,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感悟人物形象,可以从文中细节描写体会,还可以从文中具体事例体会。答题时,注意答题格式,先答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再答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文章中,从我每次患重病,母亲绝不放弃,不被我的病灾击垮,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坚强执着的人。从考上大学时,母亲为我增添一层新棉絮,连夜为我缝制棉被;大学毕业后我患重病,母亲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给我生活的信心。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从我每次重病,母亲细心照顾,从不要求我为她做任何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无私的人。从我失明后想抽烟,黑暗中,母亲把烟放到我手上,还找来火柴。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细心的人。
3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35.不能,“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6.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37.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解析】34.本题考查了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列举了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的例子,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增强说服力。
35.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
不能,“往往”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植物发出的声音常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6.本题考查对文章美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根据第三段“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四段“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第五段“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37.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方便,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现象,指出并流畅表达,合情合理即可。例如支付宝、微信等的支付功能,出行时的共享单车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