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13: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吞噬(chì) 搅和(huo) 见微知著(zhù)
B.日晷(guǐ) 藤蔓(wàn) 万象更(gèng)新
C.徘徊(huái) 消逝(shì) 头晕目眩(xuàn)
D.急遽(jù) 瞻(zhān)仰 锲(qì)而不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书藉 苦刑 翻箱倒柜
B.恐惧 清脆 不可思议
C.沸腾 僻静 司空见贯
D.觉查 幼稚 心平气和
3.常言道,上阵父子兵。下面人物中哪一组是父子关系?( )
A.袁绍和袁术
B.曹仁和曹纯
C.孙策和孙权
D.司马懿和司马昭
二、填空题
4.读拼音,写字词。
(1)一场大火的fén shāo( ),chè dǐ( )zànɡ( )送了这片茂密的森林。
(2)这个像mó ɡuǐ( )一样的坏蛋,平日里经常yā pò( )老百姓,今天终于被zhí xínɡ( )死xínɡ( )了。
5.形近字组词。
猾( ) 榴( ) 铸( ) 狡( )
滑( ) 溜( ) 涛( ) 饺( )
6.选词填空。
必须 必需 反应 反映
(1)外出旅游时,我们( )准备好生活( )品。
(2)对于同学们( )的情况,班主任迅速作出了( ),立刻召开了班委会。
7.在下面的句子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1)有的人在工作、学习中( )缺乏耐性和韧性,( )他们一旦碰了钉子,走了弯路,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研究才能。
(2)失败( )不是什么令人快乐的事情,( )你也决不应该因此气馁。
(3)( )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让它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4)我们( )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 )要认识网络之外的世界。
(5)( )避其所短,用其所长,( )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天( )海角    ( )无人烟
心( )气和    焉知非( )
无( )于事    垂头( )气
( )合之众    ( )喜若狂
(1)这里原来是一个( )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繁华的都市。
(2)我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但妈妈没有批评我,而是( )地鼓励我说:“下次要努力哟!”
9.积累运用。
(1)山下兰芽短浸溪, 。
(2)苟利于民, ;苟周于事, 。
(3)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服务》)
(4)粉骨碎身浑不怕, 。诗人借“石灰”这一事物来表达自己 的志向。
(5)“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句诗描写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我们有吃 的习俗。
(6)开心: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用夸张的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三、语言表达
10.按括号内的要求完成句子。
(1)看完这部电影,我们怎么能不流下感动的泪水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2)她的成绩不仅在学校很突出,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修改病句)
(3)结合语境,在空白处添加标点。
“学习难道没有趣吗( )”他说( )“要是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该多好啊( )”
(4)在路边,他从破衣服袋子里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缩句)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①孙武于队中再取二人,为左右队长。再申令击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战,鸣金收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中绳墨②,毫发不差,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③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注释】①摘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②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③执法:执法的人。
11.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赴汤蹈火”的意思。
12.再从这则文言文中的摘录两个成语。
13.说说“乃使执法往报吴王”的大概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材料一
红军长征途中进入草地后,部队断粮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班长,瞧!水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像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材料二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担架被一张张疏散开,伤员被一个个送到隐蔽处。可就在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在紧张的抢救中,医生发现贺子珍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贺子珍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长征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材料三
长征途中,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14.快速阅读三个材料,迅速提取出如下信息。
时间:三个故事都发生在 时期。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15.根据自己提取的主要事件,给三个材料各理一个小标题。
16.读材料三最后一段,猜测一下彭德怀此时的心理活动。
17.结合三个故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8.各用一个关键词,评价一下三个人物的品质特点。
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19.请给这部分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20.文中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 、 描写,从中我感受到
2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伟大的力量是指
2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父亲的心里也许在想:
23.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假若能够开启时空对话,你想对李大钊先生说什么?请结合现在的生活情况写一写。
六、书面表达
24.快乐写作
毕业之际,小学生活中有多少情感想一一与人表述。你想对谁说呢?你想回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选择适当的人(老师、同学、父母……),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感动、欣喜若狂、欣慰、愧疚、难过、忐忑不安……)写一封信。
要求:1.书写规范(符合本学段书写要求),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卷面整洁(作文当中如果需要修改,请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严禁打黑疤和随意涂改);3.注意书信格式;4.重点突出,让真情自然流露;5.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 有误。吞噬,读音:tūn shì,意思是医学上指包围、破坏细菌或其他异物的现象。
B 有误。万象更新,拼音:wàn xiàng gēng xīn,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C 正确。
D 有误。锲而不舍,拼音:qiè ér bù shě,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B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有误。书藉——书籍: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
C有误。司空见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D有误。觉查——觉察:发觉;看出来。
3.D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搜集及积累。
A 在血缘关系上,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在法律意义上,袁绍是袁术的堂哥,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术的伯父司空袁成。在家庭关系上,袁术是嫡出,而袁绍是庶出。
B 曹仁和曹纯是曹炽的儿子,曹洪的父亲不详,只知道曹洪与曹操是同族的平辈兄弟,也就是说曹操、曹仁、曹纯、曹洪四人都是同族平辈兄弟。
C 孙策和孙权是亲兄弟,孙策是孙权的兄长,他们的父亲是破虏将军孙坚。孙策是袁术手下一员大将,后袁术僭越称帝,孙策与袁术决,后被东汉朝廷封为吴侯。
D 司马懿、司马昭关系是:司马懿是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自幼聪明多大略。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
故选D。
4. 焚烧 彻底 葬 魔鬼 压迫 执行 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拼音拼写能力,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先读拼音再书写,注意拼读准确,拼读时注意以下三点:1、翘舌、平舌音字母;2、有无鼻音字母;3、最后是音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焚烧、彻、葬、魔鬼”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5. 狡猾 石榴 钢铸 狡猾 滑冰 溜走 波涛 饺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猾:诡猾、猾子、积猾、猾乱、猾贼等。
榴:榴火、枪榴弹、榴莲、榴弹等。
铸:熔铸、铸件、浇铸等。
狡:狡诈、狡辩、狡计、狡赖等。
滑:光滑、刁滑、奸滑、滑腻、滑坡等。
溜:溜之大吉、溜走、提溜等。
涛:波涛、惊涛骇浪、林涛、狂涛等。
饺:饺子、水饺、饺饵、蒸饺等。
6. 必须 必需 反映 反应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1)“必须”一般表示事情处理上的必要,它多少带有命令的语气,即一定要的意思。句中写旅游一定要准备好东西,因此前一个空填“必须”。
“必需”则表示一定需要、不可缺少的意思,可用作定语。句中后面带了名词“品”,表示物品,因此前面需要一个定语,因此后一个空填“必需”。
(2)“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句中写班主任对这件事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因此后一个空填“反应”。
“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面貌或实质表现出来或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句中写同学们向班主任报告情况,因此前一个空填“反映”。
7.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不管 都 不仅 还 只有 才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例句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选择关联词填空。
(1)前半句和后半句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2)前半句和后半句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3)前半句和后半句条件关系,不管……都
(4)前半句和后半句递进关系,不仅……还
(5)前半句和后半句条件关系,只有……才
8. 涯 荒 平 福 济 丧 乌 欣 荒无人烟 心平气和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天涯海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荒无人烟,形容一个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无济于事,意思是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乌合之众,原义是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一样聚合),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欣喜若狂,意思是形容高兴、兴奋到了极点。
(1)句子前后形成对比,故填:荒无人烟。
(2)从“但妈妈没有批评我”、“鼓励我说”可知填:心平气和。
9. 松间沙路净无泥 不必法古 不必循旧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赏月 她盼了一个世纪,终于盼来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1)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词为: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出处:《淮南子·汜论训》,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创作的一篇散文。
(3)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课文语段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表达的是中秋月圆之夜,作者思念故乡友人之情。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使用夸张修辞手法,“喜得快要发疯了”将八儿欢喜的程度夸大化,突出八儿非常的欢喜。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本题要求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物“盼望”的心情,可将“盼望”的程度夸大化,如:我们盼望着开学那一天的到来,简直望眼欲穿啊!
10.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能不流下感动的泪水。 她的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学校也很突出。 ? , ! 他掏出了钱。
【详解】(1)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该句表达的意思是:看完这部电影,我们能感动的泪水。改为双重否定句需要将句中的疑问词“怎么”去掉,将“能不”改为双重否定词“不能不”,句尾的语气词“呢”去掉,并把问号改为句号。句子改为: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能不流下感动的泪水。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该句逻辑错误,应该先说小范围再说大范围。因此先“班里名列前茅”,后“学校很突出”。句子改为:她的成绩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学校也很突出。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句中“没有趣吗”表示疑问语气,因此后面用问号;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后加逗号,因此提示语“他说”后面用逗号;“多好啊”表示一种感叹,因此用感叹号。
(4)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找出句子主谓宾,去掉修饰性词语,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句中主语是“他”,谓语是“掏出了”,宾语是“钱”,因此句子缩写为:他掏出了钱。
11.奔过开水,踩过烈火。/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12.鸣金收军 自始至终 寂然无声 13.于是就派执法的人去报告吴王。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赴汤蹈火:奔过开水,踩过烈火;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这里指的是训练的军队会是一支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军队。
1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信息。
“鸣金收军、自始至终、寂然无声”都是成语。鸣金收军:意思是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兵(或撤军)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寂然无声:很安静,没有别的声音。
1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意思理解。
作答本题需要理解关键字词。“乃”译为于是;“使”译为命令;“执法”译为执法官;“往”译为去;“报”译为报告。把主要关键词意思翻译出来,再组织语言连成一句话。
【点睛】译文:孙武于队中再选取二人,为左右队长。再次传令击鼓,一鼓起立,二鼓旋行,三鼓合战,鸣金收军,左右进退,回旋往来,没有丝毫差错。自始至终,鸦雀无声。于是命令执法官报告吴王:“军队已经训练完毕,请大王检阅,只要大王发号施令,这支军队即便是赴汤蹈火,也会勇往直前的!”
14. 三个故事都发生在长征 张思德 贺子珍 彭德怀 材料一:争尝野菜。 材料二:疏散担架。 材料三:杀骡充饥。 15.材料一:争尝野菜。 材料二:疏散担架。 材料三:杀骡充饥。 16.围绕“痛心”和“无奈”阐述。
示例:骡子,我也不想送你走,但是革命还未成功,需要成千上万勇敢的战士们,等胜利号角响起,我们会再来看你的。 17.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举例:彭德怀为了战士不受饥饿,宁愿自己多走路,忍痛杀掉骡子。 18.张思德:舍己为人。 贺子珍:舍己救人。 彭德怀:关心战士。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定位原文,找到关键词。
【时间】材料一中第一句提及到“红军长征途中进入草地后,部队断粮了。”可以知道是发生在长征时期;材料二可以看到首句话“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以及最后一句“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贺子珍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长征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可以判断出发生在长征时期;材料三通过首句“长征途中,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得出事件发生在长征时期。
【主要人物】材料一通过阅读,可知重点事件在第二、三自然段,这是讲述张思德找野菜的事情;材料二通过阅读是讲述贺子珍不顾个人安危出去疏散担架的事情;材料三是讲述彭德怀杀掉骡子充饥的故事。
【主要事件】首先分析,再根据格式“谁做了什么”进行总结。材料一主要是讲述张思德找野菜;材料二是贺子珍不顾个人安危出去疏散担架;材料三是彭德怀杀掉骡子充饥。
15.本题主要考查起小标题。根据题目要求是按照“主要事件”起小标题。
按照人物所做的事件,简洁表述成短语类型。材料一就是争偿野菜;材料二就是疏散担架;材料三就是杀骡充饥。
16.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描写及体会思想感情。首先要判断此时彭德怀的心情是心痛及无奈,根据此进行拓展。
示例:骡子,我也不想送你走,但是革命还未成功,需要成千上万勇敢的战士们,等胜利号角响起,我们会再来看你的。
17.本题主要考查体会思想感情。首先,我们要明确故事内容及其主旨,再联系诗句所传达的精神结合来表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材料一中张思德为了战友们的安全宁愿自己偿野菜,而贺子珍也是不顾个人安危疏散担架,救下一个个伤员;材料三中彭德怀为了战士不受饥饿,宁愿自己多走路,忍痛杀掉骡子。这都彰显了其民族气节以及伟大的精神。
18.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需要根据人物行为进行总结其性格特点。
材料一中张思德争偿野菜,能看出其舍己为人的特点;
材料二中贺子珍不顾安危疏散担架,看出其舍己救人的特点;
材料三中彭德怀为了战士们杀骡子充饥,能看出其关心战士的特点。
19.法庭相见 20. 神态 外貌
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和面对敌人坚强不屈的品质 21.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2.孩子们,对不起了,为了革命胜利,这是我应该做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到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23.李大钊先生,感谢您的付出,现在我们国家很强大,联合国的席位有我们,我们也不再受别人欺侮,这盛世,如您所愿!
【解析】19.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语段选自《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记叙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阅读文段可知,这段话主要写了“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面。故小标题可为:法庭相见。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
阅读句子“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知,这个句子是对父亲的神态和外貌描写,“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等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一词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一词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从中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伟大的力量”是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句话是对父亲动作的描写,一个“瞅”字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牵挂。这时父亲心里也许在想:孩子们,对不起了,为了革命胜利,这是我应该做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到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2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李大钊先生为了革命勇于献身,学生根据现在的生活,可围绕祖国的富强、人们生活等方面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4.例文:
敬爱的老师:
您好!我之所以提笔给您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已临近毕业,我将要离开您,离开母校,离开与我同窗六年的好朋友,说实话,我真有点舍不得!
老师,在毕业之前我很担心,不知自己以后的路是否顺利,不知我的理想能否实现——当一名幼儿教师。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不能坚持,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因为做事不能坚持才使自己的日记每天不能记。从三年级开始您就提醒我,做事—定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您批评过我,但我只当成耳旁风。
敬爱的老师,每当望着这座教学楼,我感觉自己还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自己还是一个爱告状、爱哭鼻子的小女孩。望着这平坦的草地又想起和同学在草地上做游戏的情景。
在毕业前夕,我有很多话要和您说。老师,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您是我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您对我的爱,胜于我的父母。谢谢您让我懂得很多知识。老师,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老师,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丽丽
2022年6月3日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
题目要求毕业之际写一封信,选择自己最想去表述情感的人。回想自己和哪些人有难忘的回忆,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去写。 可以是同学、老师等等,在写的过程中注意要突出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要通顺,书写要工整。
有关书信的书写格式如下:书信的格式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5个部分。
称呼:称呼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跟下一行的正文进行区分。称呼之前可以加入一些形容词进行修饰,以表达对收信人的感情。
正文:正文的开头要空两格,经常以收信人的问好开头。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要对收信人表达的内容一般都写在正文里面。当然,回信的正文部分通常先要写明来信收到,并对来信中提及的问题或要求办理的事情作出回答。可以分段写,每段起行空两格。
结尾:结尾一般是对收信人的一些祝词,常用了表达:尊敬、祝福、鼓励、训勉等等。比较典型的常用结尾如:“此致敬礼”或“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结尾要注意格式,一般分作两行进行书写,“此致”可以紧接正文之后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则一定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署名的位置通常写在结尾的下一行的后半行。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名字之前也可以加一些称呼。
日期:一般写在署名的下面。位置跟署名一样,另起一行的后半行,写上写信的具体时间:年、月、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