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易错专题:诗词曲鉴赏-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2.“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这个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5.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
6.这首诗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本首诗的作者是 , 代诗人,著名文学家、 家,有 之称。代表作有 、
等。
8.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浪淘沙: 九曲:
浪淘风簸: 天涯:
9.读了下面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把你看到的画面用一段话描述下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0.当你读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怎么办?请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横线上。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古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1.本诗作者宋代词人 ,号 ,与其父苏洵、其弟 合称“三苏”。
1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 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 ,把雨比作 。
13.本诗后两句中“ ”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我能再写一句有关雨的诗句。
1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汨(mì)罗怀古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
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15.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照样子,填空。
(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 ,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 。
16.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1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某人
(印度)泰戈尔
你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
爱之神发现了你
19.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0.这首诗和《有的人》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②路东西③。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②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③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21.与《城南》一样,都属于七言绝句的是( )
A.《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B.《春晓》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2.根据意思写诗句。
一番风雨使昔日艳丽的桃花和李花零落殆尽,而春草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青翠欲滴,显得更加齐整。
23.理解诗句,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古诗前两句描绘的是雨中的景色,后两句描绘的是雨后的景色。( )
(2)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
(3)第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进行对比,暗示了桃花、李花虽艳丽但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但生命力顽强的哲理。( )
2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些描写青草的诗句?请写一写。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①,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②漫道③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注释:①烈:凛冽。②雄关:指娄山关。③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25.【提取信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26.【理解字词】联系上下文,“马蹄声碎”的“碎”的意思是( )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27.【提取信息】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作者写到的景物有 、 、 、 、 、 和 。
28.【品词析句】用自己的话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
29.【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悲伤 B.壮烈 C.消沉 D.欢快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30.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1.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 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3.统摄全诗内容的是一个“愁”字。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分析】1.D选项正确的说法是: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2.联系作者所写的诗句的内容,及表达的作者的寂寞孤独的愁思这一角度来回答。
3.统摄全诗内容的是一个“愁”字,通过一个“愁”字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孤独。
4.C 5.“不怕”“更喜”。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 6.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详解】1.这首诗的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描写红军渡江过桥,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
2.熟读原诗,其诗眼应该是“不怕”“更喜”;联系写作背景,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
3.联系该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概括。
7. 刘禹锡 唐 哲学 “诗豪” 《陋室铭》 《竹枝词》 8. 唐代曲名。 形容河流弯多。 大浪卷着泥沙,大风掀翻波浪,形容风大浪大。 天边。 9.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10. 可以借助于文中注释理解。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 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分析】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7.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和了解,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8.考查解释词语,可以结合古诗内容进行分析。
9.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组织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发挥想象,把画面写出来,写作时要加入修辞,把内容写生动。诗句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1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多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等方法。
11. 苏轼 东坡居士 苏辙 12. 下得大 墨汁 珠子 13.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大雨疾来速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要求学生注重积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下得大,“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墨汁,把雨比作珠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及诗句的积累。根据“卷地风来忽吹散”的意思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可知,该句中“忽”字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有关雨的诗句有许多,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作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由此可知,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大雨疾来速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15.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重阳节 七夕节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6. 屈原投江 端午节插艾、吃粽子
【解析】15.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能力以及对节日的理解情况。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七夕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6.考查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领悟能力以及对节日的理解。结合“汨罗江”‘ 粽叶式的青绿”“艾香” 可知这句话是对端午节的描述,由此可以确定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是屈原投江。端午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洗草药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17.A 18.B
【分析】17.考查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18.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B项错误,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19.不睦名利,洁身自好;渴望光明,敢于斗争;乐于助人,勤勤恳恳;不求回报,毫不张扬 20.《某人》这首诗,是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你”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你”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有的人》则采用正反对比,把两种阶级两种价值观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使得正反两方面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是个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该诗作可知,这首诗中“你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与《有的人》中“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等可知,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中存在着不睦名利,洁身自好;渴望光明,敢于斗争;乐于助人,勤勤恳恳;不求回报,毫不张扬等相似的美德。
20.本题考查对两首诗写作手法的理解。阅读该诗可知,《某人》和《有的人》两首诗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某人》这首诗,是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你”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你”的崇敬和赞颂之情。而《有的人》则采用正反的对比,把两种阶级两种价值观的人进行对比,一正一反,对比衬托,使得正反两方面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1.C 22.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3. × √ √ 24.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21.考查诗歌体裁。A项《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是北宋文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B项《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的五言绝句。C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22.考查诗句的意思。抓住意思中的“桃花”“李花”“殆尽”“春草”“青翠欲滴”“齐整”可知写的是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3.考查诗句的理解。(1)“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这两句写得是雨后的情形,最后两句,也是这首诗中最为经典的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到了春雨过后的美景,这两句,表面上来看还是在描写春雨后的美景,其实还是暗含了哲理,桃花和李花虽然美,但是却非常的脆弱,那青草虽然很渺小,便是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正确。
(3)正确。
24.考查诗句的默写,描写青草的诗句还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25. 忆秦娥 娄山关 26.C 27.西风 雁 霜 月 马 苍山 残阳 28.不要说群山起伏的娄山关像钢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大步向前。 29.B
【解析】25.考查文学常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位置上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常见的词牌名主要有忆江南、长相思、渔歌子、苏幕遮、永遇乐、虞美人、忆秦娥等。
26.考查词语的解释。
解答此题时,可将释义代入题中,结合语境,看表意是否通顺。“马蹄声碎”指的是马蹄声杂乱。“碎”的意思是杂乱。
27.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
结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知意思是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根据作者描写顺序,依次梳理出其所描写的景物,即为西风、雁、霜、月、马、苍山、残阳。
28.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倒置语法,即:漫道雄关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同“莫道”,不要说,别说。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指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29.考查词的感情基调。
“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30.写了水、杨柳、马、春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留恋。 31.拟人: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比喻:作者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30.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本诗中看得见的意象有“水、杨柳、马、春风”,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留恋。
31.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题目要求分别从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角度赏析诗的最后两句。首先要找到体现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地方。春风“相惜”与“殷勤”,只有春风最爱惜柳条,虽然柳条已被折下,春风依旧在殷勤地吹拂着,就像有千万种的深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物比人,蕴含深情。此外,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者比作春风。作者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新颖而别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